摘要:△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魏欣,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苗京平,福建省社科联机关党委书记陈文章,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近日,
一场有关“末次资料”的学术研讨会
在厦门大学举办,
吸引了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
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魏欣,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苗京平,福建省社科联机关党委书记陈文章,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末次资料”是厦大图书馆
珍藏的一批重要资料,
是国际上研究日本对华情报活动、
中日关系史、抗日战争史
等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资源。
它与热播电视剧《沉默的荣耀》
里的主人公吴石还颇有渊源——
76年前,“末次资料”
便是吴石留下来的。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讲述当年潜伏台湾的吴石等烈士的英雄故事,再现了解放战争最后的关键时刻,暗流汹涌的台湾岛上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该电视剧的热播,
使得厦大图书馆特藏的这批资料
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末次资料”是什么?
在厦大图书馆特藏书库
“末次资料”
占据了7个标准书架
每个书架高2米,宽1米
这批文献起初并没有正式名称,因其内容主要是剪报资料,搜集与整理者是日本人末次政太郎,而粘贴剪报的底纸上印有“末次研究所”字样,因此一般称之为“‘末次研究所’剪报资料”,简称“末次资料”。
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末次资料”保存良好,占据了7个标准书架,总共有755册。
简而言之
“末次资料”是剪报
以搜集与整理者
末次政太郎的名字命名
“末次资料”总计755册(厦门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数量),时间跨度从1913年到1940年,28年连续不断;涵盖中、英、日三种文字的16万余篇报刊文章,总字数约2.2亿字。
这些剪报资料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数量大、来源广、系统性的显著特征,而且留存了大量搜集者的批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实物与历史见证,也是历史学、新闻学、情报学、政治学、军事学、国家安全等学科交叉研究的资源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末次资料”剪报是从当时报纸上剪下的文章,包括中文、日文、英文报纸。
紧挨着“末次资料”的书架上
摆放着《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
〈末次研究所剪报资料〉目录》
这种目录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使用的。不过,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料,“末次资料”只能在厦大图书馆内阅览,不能外借。厦大图书馆特藏书库的温度和湿度也都是科学调控的。
吴石和“末次资料”
有什么关系?
史料显示
吴石和“末次资料”有莫大关系
《沉默的荣耀》中的吴石,于和伟饰(图片来源:@沉默的荣耀官微)
厦大图书馆介绍,抗战胜利后,“末次资料”由国民政府接管,并从最初的存藏地北平运抵南京,由防务部门史政局收藏。
1948年秋,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参谋总长”陈诚打算将防务部门史政局所保存的一批军事机要档案直接撤运台北,时任史政局局长吴石建议暂时送往福州。
1949年,在解放军南下之际,吴石再次设法拖延档案运台,并与福建省研究院的章振乾、傅衣凌等学者合作,以“寄存”名义将这批资料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并入厦大,“末次资料”随之调拨厦大,后来成为图书馆特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8月16日,吴石乘机从福州飞赴台湾,这一去,再也没有归来。
这批文献如何来到厦大?
新中国成立后
原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亚南
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
此后,该所并入厦大
“末次资料”一并随行
章振乾也调任厦大教务长
由于这批资料十分珍贵
有人戏称“这是教务长的嫁妆”
厦大的资料显示
《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末次研究所剪报资料〉目录》
在很长时期内,“末次资料”基本上被束之高阁,鲜为人知。与此同时,图书馆一直珍藏着这批文献。
1979年起,年过花甲的厦大图书馆老馆员欧声和出于个人爱好,开始为“末次资料”编写提要,最终花了15年,完成“末次资料”的中文部分的内容提要,其手稿约20万字。
欧声和《〈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提要》,手稿,厦门大学图书馆藏。(图片来源:厦大图书馆)
1984年,国家教委组织高校系统图书馆珍善本图书文献专家鉴定小组到厦大考察,将“末次资料”定为孤本珍贵文献。
厦大图书馆的资料显示,直到1997年,经过厦门大学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数年奔走后,“末次资料”才得以影印出版,始为世人所了解,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研究。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这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历史
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
来源:厦门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