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检验结果显示,他体内的C反应蛋白高达36mg/L,远超正常范围,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也显著升高——这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炎症状态,但患者却并无明显感知。
一位54岁的糖尿病患者,因伤口久治不愈来我门诊复查。半年前他脚趾被鞋磨破,起初只是一点红肿,过了几日却发展成脓肿,局部皮肤发黑,甚至伴有低热。
检验结果显示,他体内的C反应蛋白高达36mg/L,远超正常范围,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也显著升高——这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炎症状态,但患者却并无明显感知。
炎症反应并不总是伴随剧痛与发热,尤其在慢性状态下,它更像是一团暗火,潜伏在血管、肝脏、脂肪甚至大脑中。
慢性炎症是2型糖尿病、冠心病、阿尔茨海默症甚至肿瘤发生的重要土壤。近年来,慢性炎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慢性病基础病因之一。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膳食中含有含硫化合物的天然植物性食物,能调节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
洋葱正是这类食物的代表之一。研究中,志愿者在连续三天摄入200克洋葱后,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指标平均下降了30%以上,部分个体在12小时内出现了白细胞介素-6水平下降约50%的现象。
洋葱中的活性成分并不神秘,主要包括槲皮素和有机硫化物。前者是一种天然黄酮类抗氧化物,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阻止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后者则能促进谷胱甘肽合成,间接清除自由基。简而言之,洋葱像个“清道夫”,能打扫体内被氧化、被激活的免疫因子与毒性代谢物。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明明血糖、血压都控制得还可以,但依旧乏力、易疲劳、焦躁、睡眠差,这类人群往往存在隐匿性慢性炎症。
这类炎症表现不典型,却对身体影响深远,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细胞功能减退,甚至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
2019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3mg/L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6倍。这类指标往往在体检中被忽略,但却是预测心梗、中风等急性事件的关键信号。
在我自己的门诊中,一位长期膝关节疼痛的老年女性,服用抗炎药效果不显著。我建议她尝试以洋葱为主的抗炎饮食搭配,半年后复查发现,她的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疼痛缓解,体重也减少了3公斤。她的反馈是:“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再那么沉重。”
洋葱并非万能,它起效的前提是长期、规律摄入,而非一次性“爆量”服用。更关键的是,炎症因子的变化与个体基础状态、肠道菌群、代谢水平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归功于某一种食物。真正有效的抗炎策略,是整体生活方式的系统干预。
2021年《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患者每日饮食中,加入150克洋葱,连续摄入四周,可以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
这一研究强调了“剂量”与“时间”的重要性,过量摄入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反酸或腹胀。
洋葱的抗炎机制还影响到肿瘤微环境。2020年《肿瘤》杂志刊载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洋葱提取物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M1型激活,减缓肿瘤组织内的促炎反应,间接阻止肿瘤细胞的转移扩散。虽然目前尚无大规模临床证据支持其抗癌作用,但在抗炎维度上的确值得肯定。
从临床角度看,慢性炎症的早期识别才是关键。我们建议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肥胖者、长期吸烟者)每半年检测一次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结合代谢指标综合评估。不要等到症状明显才采取干预,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逆转窗口期。
治疗方面,常规的非甾体抗炎药虽能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显著。我们更倡导“食物药理学”的思路,即通过合理膳食结构调整,利用天然成分的抗氧化、抗炎、调免作用,实现慢性炎症的缓解与控制。
需要提醒的是,部分人群对洋葱中的硫化物较为敏感,可能出现胃部不适、口气重等问题。建议与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燕麦、酸奶共同摄入,有助于减轻肠道反应,增强吸收效率。儿童和胃溃疡患者应谨慎食用,避免生食。
很多人误以为炎症是“病发时的事”,低度炎症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健康。它可能是你夜间频繁醒来的原因,是你晨起关节僵硬的元凶,是你长期疲倦、情绪不稳的根本原因。这些信号,不该被忽视。
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抗炎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课题。环境污染、加工食品、生活压力,这些现代病的土壤都与炎症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从饮食中找到可持续的干预点,像洋葱这样的天然食材,就值得被重新认识与重视。
未来的医学,不再只是“治疗疾病”,而是“管理体内微炎环境”。正如一位老营养学家说过:“你吃进嘴里的每一口,不是喂饱肚子,而是在决定你血管、神经、免疫的命运。”洋葱不是药,却能在某些维度上,替代部分药物的功能。
结尾时我总会提醒患者,不要等到身体出大问题再警觉。慢性炎症并不喊疼,但它正在悄悄决定你未来十年的健康轨迹。与其追求某种奇迹疗法,不如从今天的晚餐里,多切几片洋葱,少一点焦虑与过劳。
[1]王强等.洋葱提取物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肿瘤,2020,40(5):431-436.
[2]李娜等.洋葱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1,29(1):14-18.
[3]张伟等.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4):312-317.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