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痣可能有癌变风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5:44 1

摘要:很多人对身上的痣都没什么在意,总觉得它就像雀斑一样,安安静静地呆着,也不会惹出什么麻烦。可现实中,有些痣其实暗藏风险。有些痣并不是“装饰品”,而是健康的信号灯,一旦它们有了变化,背后可能藏着皮肤癌的隐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对身上的痣都没什么在意,总觉得它就像雀斑一样,安安静静地呆着,也不会惹出什么麻烦。可现实中,有些痣其实暗藏风险。有些痣并不是“装饰品”,而是健康的信号灯,一旦它们有了变化,背后可能藏着皮肤癌的隐患。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痣。从外表上看,有的痣黑得发亮,有的则颜色浅淡,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大多数痣是安全的,只要不折腾它们,通常不会出乱子。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这些肿瘤里,黑色素瘤虽然不常见,但非常“凶险”,一旦错过早期发现的窗口,治疗难度很大。

有些人觉得痣是与生俱来的,没必要大惊小怪。其实,痣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的痣一般在出生时就有,而后天性的多在青少年或成年以后慢慢长出。大部分痣一辈子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如果某颗痣突然“闹脾气”,比如变大、变形、变色、出血或者痒痛,这时就得警惕了。这些变化有可能是皮肤癌的信号,尤其是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

黑色素瘤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就是皮肤恶性肿瘤的一种。虽然在中国发病率不高,但它的增长速度比很多癌症都快。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的共识提到,黑色素瘤早期发现,治愈率高达九成以上。但如果等到它发展到晚期,治疗就复杂多了,还可能危及生命。

很多人关心,哪些痣更容易发生恶变?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痣都会转变成恶性肿瘤。普通的棕色或黑色小痣,变化不大,几十年如一日,基本不用太担心。但如果一颗痣突然“长大”了,边缘变得不规则,颜色也变深或变淡,甚至出现了红肿、渗液、结痂或者破溃,这种情况就需要警惕。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健康提示中明确指出,痣的“ABCDE”变化规律很关键:A代表不对称,B代表边缘不规则,C代表颜色不均,D代表直径超过6毫米,E代表短期内有明显变化。如果痣出现了这些情况之一,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检查。

生活中,有些部位的痣也容易被忽视。比如,脚底、手掌、指甲下、头皮等位置,这些地方的痣不容易被发现。如果这些地方的痣有变化,往往被忽略,等到发现时,风险已经增加。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的相关资料中提到,四肢末端,特别是手脚、指甲下的黑色素瘤在亚洲人中更常见。如果脚底的痣突然变大、变黑,或者指甲下出现黑色条纹,务必要引起重视。

很多人喜欢用手抠痣,或者用偏方自己点痣,觉得这样既省钱又省事。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可取。破坏痣的表面可能导致感染,也可能掩盖早期恶变的信号。有些人点完痣后发现局部发炎、红肿,或者反复溃烂,这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正规医院会根据痣的具体情况,选择切除、冷冻、激光等科学的方法处理,并会进行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恶变风险。

有些痣一出生就有,面积比较大,甚至超过手掌大小,这类痣被称为“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它们虽然不一定都会发生癌变,但相关数据显示,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恶变风险比普通痣高。如果发现巨型痣上出现了小结节、溃烂、颜色不均的现象,建议定期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切除。

日晒与皮肤癌的关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喜欢晒太阳,特别是去海边游玩时不注意防晒,皮肤反复被晒伤,这样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预防建议中指出,长期强烈日晒是皮肤恶性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家里有皮肤癌或者黑色素瘤的家族史,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防护,减少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的时间,外出时最好涂抹防晒霜,穿长袖衣服,戴帽子遮阳。

有人担心切掉痣会不会“越切越多”或者“切了更容易癌变”。目前权威指南明确,科学切除有风险的痣并不会促使癌变,相反可以及时发现并干预早期病变。切除痣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包括手术切除和激光治疗。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医生会根据痣的部位、大小、深浅以及个人健康状况来决定。

有些人对痣的恐惧来源于网络传言,比如“长了痣就一定会得癌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绝大部分痣都是安全的,只有少部分痣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有恶变风险。即使医生建议切除,也不必过度担心,科学手术切除加上病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皮肤癌,提高治愈率。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痣也需要关注。部分儿童会在成长过程中长出新的痣,绝大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儿童的痣突然“变脸”,比如变大、隆起、色泽不均,或者经常被抓挠、出血,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总的来说,警惕痣的异常变化是保证皮肤健康的重要环节。大多数痣安全无害,定期自查、合理防晒、避免暴力刺激,出现可疑变化及时就医,是目前公认的科学做法。不要盲目恐慌,也不要掉以轻心,把握好度,就是对自己健康最大的负责。

#头条媒体人计划#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学组. 中国恶性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3):183-192.

[2]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对策[J]. 中国肿瘤,2022,31(5):401-406.

[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皮肤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与防治健康科普知识手册[Z]. 2024.

来源:健康讲堂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