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市民都感受到了气温断崖式下跌带来的寒意,随着天津等多地气温创新低,冷空气持续影响,最低气温还将逐渐跌至谷底,多地将迎来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冷早晨。面对6℃—10℃的降温,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降温防护指南,请广大市民注意。
报纸导读
(第47期)
重阳在即,
这份降温防护指南请收好
1
高蛋白食物做汤食用既抗寒又能养护脾胃
摘要
不少市民都感受到了气温断崖式下跌带来的寒意,随着天津等多地气温创新低,冷空气持续影响,最低气温还将逐渐跌至谷底,多地将迎来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冷早晨。面对6℃—10℃的降温,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降温防护指南,请广大市民注意。
登载于《今晚报》 2025年10月20日第12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2
今年秋冬季天津流感分级预警发布
摘要
近日,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了今年秋冬季天津流感分级预警。天津市流感流行分级为Ⅰ级,处于流感非流行期。天津市ILI%(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百分比)为2.06%,低于基线(4.40%)。多病原监测显示流感样病例中排名前三位的是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新冠病毒。10月13日至10月19日流感活动处于低水平,流感病毒感染机会较少。
登载于《今晚报》 2025年10月16日第14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3
秋冬季流感高发 三招提升免疫力
摘要
每到秋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轮番上阵,真正稳住“免疫力”的不是神药,而是能每天执行的策略:疫苗先行、作息与饮食运动打底、通风+口罩+手卫生掐断病毒传播链,再配一份就医预案,少发一次病、病程短一天就是胜利。下面把“三招+预案”做成你家可复制的日常。
登载于《大众健康报》 2025年10月14日第14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4
流感后咳嗽迁延不愈 警惕“感染后咳嗽”的应对策略
摘要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后咳嗽是许多患者在流感病情缓解后仍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这种咳嗽往往迁延不愈,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作为中医内科医生,我将从中医角度深入探讨流感后咳嗽迁延不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登载于《现代家庭报》 2025年10月17日第B12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5
深秋降温心梗脑梗多发
摘要
10月以来,我市气温骤降,各大医院“冬病”患者明显增加。市胸科医院、市环湖医院、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市内各大医院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脑卒中病例都有增加。专家表示,人体心脑血管系统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每年深秋时节,气温突然下降都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小高峰。深秋时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注意保暖、多饮水、睡眠充足。慢性病患者则需坚持服药,积极控制基础病,日常应勤测血压、血糖,出现异常波动要及时就医。
登载于《天津日报》 2025年10月21日第11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6
气温骤降膝腰肩痛易加剧
摘要
寒露节气后,天气转凉,骨关节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专家表示,对于骨病患者来说,寒露时节是一个需要格外注意的时期。由于气温下降,寒气容易侵袭体内,使经络中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气血瘀滞诱发或加重颈、腰椎及肩关节的麻木、酸痛。针对寒露节气的气候特点和骨关节相关疾病的常见类型与症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养护关节,减少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
登载于《天津日报》 2025年10月14日第11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7
颈椎病患者如何进行日常颈部锻炼
摘要
颈椎病患者日益增多,多与长期低头劳作、姿势不良及缺乏运动相关。作为基层护理人员,我们深知科学的颈部锻炼对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的重要性。本文将从锻炼原则、具体方法、注意事项三方面,结合乡镇实际条件,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锻炼指导。
登载于《现代家庭报》 2025年10月10日第B10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8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及用药科普教育
摘要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患者常常会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科普详细介绍一下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和用药知识。
登载于《现代家庭报》 2025年10月17日第B07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9
“三高”人群如何养生 看中西医理念如何完美融合
摘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早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它们像隐形的健康“刺客”,悄然侵袭着越来越多人的身体。面对“三高”,很多人会陷入困惑:是应该严格遵循西医的指标控制,还是求助于中医的整体调理?其实,这两种医学体系并非对立,而是从不同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健康武器。当中西医理念完美融合,便能为我们铺就一条更科学、更人性化、也更有效的养生大道。
登载于《现代家庭报》 2025年10月17日第B14版
原版图样
扫码阅读全文
10
小小耳穴 守护健康大乾坤
摘要
我们熟悉又常被忽视的耳朵,隐藏着与我们身体相关的“健康密码”。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朵是人体各经脉汇聚的地方,说明耳与全身经络有密切联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亦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气血都上达于面部并通于空窍,其中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形成视觉,别出之气走于耳而形成听觉,强调了耳与经络气血的关系。当身体发生疾病时,相应的耳穴会出现压痛、结节、变色等阳性反应。耳朵,就像我们身体的“晴雨表”。同时,耳穴也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好帮手”。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可以治疗相应脏腑器官的疾病,调节身体功能,以使身体恢复健康。
登载于《大众健康报》 2025年10月10日第11版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