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县城东 12.5 公里处,北纬 36°50'、东经 118°30'的坐标点上,西水磨村稳稳扎根于这片土地。它西与淄河店村紧紧相接,北与段河村、长行村交界,东与东水磨村相连,南与庞项村接壤。长深高速公路和青垦路紧贴村庄西侧纵贯穿过,还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村内
在我县城东 12.5 公里处,北纬 36°50'、东经 118°30'的坐标点上,西水磨村稳稳扎根于这片土地。它西与淄河店村紧紧相接,北与段河村、长行村交界,东与东水磨村相连,南与庞项村接壤。长深高速公路和青垦路紧贴村庄西侧纵贯穿过,还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村内的东西中心大街与乐安大街顺畅相接,便捷的交通让这座村庄既能守住乡土的宁静,又能轻松拥抱外界的活力。
西水磨村的名字,藏着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变迁故事。明洪武二年(1369年),姚、王两姓族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辗转迁徙至此,落地生根后,给村庄取名 “姚王庄”。后来,村民们利用织女河的水力,在河上搭建起磨作坊,依靠河水驱动石磨碾磨谷物,村庄也因此改名为 “水磨村”。到了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村子东边1公里处,又有新的村庄建立,取名 “东水磨”,为了区分,这里便改称 “西水磨”。1958年后,村庄曾短暂更名为 “西水村”,1982年3月进行地名普查时,因与李鹊乡的西水村重名,于是恢复 “西水磨村” 的旧称,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西水磨村,共有宋、张、王、庆、李、周、雷七姓,每一个姓氏的迁入,都为村庄的家族脉络增添了独特的一笔。宋氏家族在明万历六年(1578年)迁到这里;张氏于清康熙年间(约1679年)在此落户;王氏也在清康熙年间,从县内的王家店子迁入;庆氏在清乾隆年间(约1793年),从寿光庆家庄搬到此处;李氏大约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加入这个村落;周、雷两姓则是新世纪的 “新村民”——2000年8月26日,作为重庆市三峡移民的他们,带着家乡的记忆,在西水磨村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最初立村的姚氏与原王氏,却因后继无人,逐渐从村庄的姓氏版图中淡出:原王氏最后一位族人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4年)去世,姚氏最后一位族人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离世,只在村庄的历史中留下淡淡的印记。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西水磨村也曾书写下热血激昂的篇章。1938年2月,村民庆志太经张力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最早的党员之一,随后宋跃东也紧跟步伐入党。1940年,宋玉祥、宋华春、宋玉山、张炳德、宋金相、张玉春、庆炎午、张廷幹等十几人先后加入党组织,并在当年5月正式建立党支部,张廷幹担任首任书记。1945年3月,村里又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民兵队等群众组织,革命活动一时风起云涌,热情高涨。可好景不长,后来国民党十六旅李青山部进驻稻庄,对革命力量进行残酷镇压,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即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水磨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仍贡献卓著,有2人壮烈牺牲,其中庆志贤在毛王地区被李青山部残忍活埋;解放战争中,4 位村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殉难;抗美援朝战场上,又有1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历经战火与风雨的考验,村党支部不断发展壮大:1958年6月,村里建立团支部;1996年8月,西水磨村党支部撤销,成立西水集团党总支,2000年,西水集团党总支升级为西水集团党委,下辖集团机关支部及盛泰、兴源、东源、华帘、鑫泰、贝斯特 6 个企业支部,党员总数达到 132名,红色的血脉在村庄的发展中始终赓续传承。
西水磨村历史上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的生活长期依靠农业种植。全村共有耕地 1270亩,这些土地分布零散,高低不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同时辅以种植棉花、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业生产基本 “靠天吃饭”,遇到旱灾,田地无法灌溉;遭遇涝灾,积水难以排出,粮食收成极不稳定。1955 年,村民们开始引用淄河、织女河的河水灌溉农田,农业生产才终于有了初步的保障。2001年,随着村内工业的蓬勃发展,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耕地划归为工业用地,延续了数百年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村庄迈入了工业主导的全新发展阶段。
在农业之外,西水磨村的传统副业也曾颇具特色,成为村民生活的重要补充。明清时期,村民们巧妙借助织女河的水力,在河边支起石磨,碾磨原料制作神香,生产出的神香凭借良好的品质,远销周边多个地方。后来神香制作停止,村民们又在农闲时节编织苇席,以此补贴家用。再后来,一位逃荒至此的妇女带来了新的技艺 —— 用编织苇席时废弃的蒲草编织蒲包,这门手艺很快在村里传播开来,成为一项长久的副业,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蒲包也成了不少村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
真正改变西水磨村命运的,是橡胶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1968年,时任大队书记的张虎臣四处奔走,筹措到3000元资金,借用村民的院子作为厂房,购置了生产设备与原料,还从河北聘请了3名橡胶技术员,创办了广饶县第一家作坊式橡胶厂 —— 西水橡胶杂品厂,这成为村庄工业发展的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逐渐放宽,部分村民在种好自家承包地的基础上,在自家院子里安装火板炉,生产橡胶水管、胶垫等简单的橡胶制品。1984年西水橡胶厂解体时,村内已有20余户村民从事橡胶生产。1985年,宋文广、王法庆、李树春、宋继信、宋家宝、宋玉春、宋耀聚 7人合伙安装压胶机,共同创建了压胶厂,当时村内约有20%的农户都涉足橡胶产业。1987年,村支部成员带头,组织22户村民入股,创办了3个橡胶加工联合体,采取 “共同生产、统一销售、按股分红” 的运作模式,橡胶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从 1987年到 2000年,村里先后建成20家联合体橡胶厂,以 “群众凑钱、能人办厂,风险共担、利益均享” 为核心的 “西水模式” 逐渐成熟完善。与此同时,也有村民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选择独立办厂,期间独立创办的企业达到23家。
1992年12月12日,西水磨村的工业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按照产权明晰的原则,稻庄镇橡胶二厂与稻庄镇橡胶制品厂联合,由40户村民集资60万元,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规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 广饶县橡胶化工工业公司。随后,原有企业又自由联合组建了广饶县第三橡胶厂、兴源橡胶厂、汇源胶布加工厂等,再加上 1995年由广饶县胶布加工厂更名的广饶县台联橡胶厂、山东省广饶县稻庄镇橡胶二厂,共同构成了西水磨村的六大支柱橡胶企业。1995年,台联公司率先上马斜胶胎生产线,开始生产轮胎,此后村里又先后建成华泰橡胶有限公司、兴源橡胶有限公司、台联橡胶有限公司、万强橡胶有限公司、鑫泰橡胶有限公司5 家轮胎厂,橡胶产业从 “小作坊” 逐步向 “规模化” 转型。
1996年8月,东营市西水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创了 “村企合一” 的发展新路径,将村庄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彼此补充。集团党委、村 “两委”、集团公司实行 “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的管理模式,村 “两委” 班子成员进入集团领导层,同时推行 “村‘两委’成员、企业党支部成员、股东、企业经营者共同参与” 的 “四位一体” 经营管理模式。1999年4月,在原华帘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华帘集团,专注于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锦纶6浸胶帘子布和胎圈钢丝的生产,进一步延伸了橡胶产业链。
2001年,西水集团上马热电联产项目,成立西水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首先建设了一期工程,之后到2009年,共完成三期工程。这一项目不仅满足了村内企业生产与村民生活的用电、用热需求,还在冬季为稻庄镇居住区提供供暖服务,给周边群众带来了温暖。2002年,华泰橡胶有限公司新上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组建盛泰轮胎有限公司;兴源橡胶有限公司与台联橡胶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兴源轮胎有限公司,同样上马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两条生产线的设计年产量达到240万条。同年,山东西水永一橡胶有限公司成立,专业生产斜交胎硫化胶囊、子午线轮胎硫化胶囊、工程轮胎硫化胶囊、摩托车轮胎硫化胶囊、翻新胎胶囊、子午线斜交胎成型用反包胶囊、贴合胶囊等橡胶辅助产品。2003年,在华泰橡胶有限公司的基础上联合成立盛泰集团;西水热电、台联橡胶、兴源橡胶、兴源轮胎等企业联合成立兴源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建设山东贝斯特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轮胎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原料炭黑。在此期间,村里又陆续建设了内胎厂、车轮厂、胎圈钢丝厂、新型建材厂、新型墙体材料厂、工程子午胎厂等。如今,西水磨村的橡胶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工业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最初的农业村,到如今的工业强村;从曾经的偏僻村落,到如今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文化兴盛的现代化村庄,西水磨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变迁,不断突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篇章。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村庄的历史记忆;这里的每一位村民,都见证着村庄的蓬勃发展。西水磨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广饶大地上继续绽放光彩。
记者:吕 宁
编辑:张华凯
编审:吕 宁
监审:王军艳
来源:爱广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