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那个姑娘郭小倩,真就写了句“蝉不懂禅妄称知了”,挂在网上等回应。
你见过有人靠一副对联找对象的吗?
贵州那个姑娘郭小倩,真就写了句“蝉不懂禅妄称知了”,挂在网上等回应。
不是段子,不是营销,就是一个人在深夜发了条朋友圈,没想到真有人接了。
贵阳有个小伙,回了一句“男不惧难方为丈夫”。
不是抄的,不是搜的,是真脑子里蹦出来的。
俩人没见面前,已经在字里行间过了好几招。
平仄对得上,意思接得住,连脾气都像。
后来他们结婚了。
新婚夜没刷手机,没看剧,一个人出上联,另一个人接着对。
客厅里灯没关,纸笔摊着,笑得像两个疯子。
现在这事儿传开了,抖音上“对联挑战”播放量破了23亿。
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文化,是以前没人把对联当活的对话。
它不是挂在门框上的装饰,是能用来吵架、试探、表白、认真的工具。
教育部把对联写进课本了,故宫每年都办楹联展,连文旅局都拿钱支持搞对联文创工作室。
不是因为“要传承”,是因为年轻人真在用。
有人用对联挑伴侣,有人用对联测试对方是不是真懂自己。
心理学说,能对上一副联的人,思维节奏是一致的。
这话不假。
你想想,谁能忍得住在相亲时背两句唐诗宋词?
但你要是能接住一句“风摇竹影千竿翠”,对方马上回“月照花窗一枕凉”,你心里大概就明白,这人不光识字,还懂生活。
对联这东西,讲究的是对得准,不是对得工。
它不是考试题,是心照不宣的暗号。
你懂,你就懂。
现在全国有17个城市办过对联相亲大会,结婚率68%。
比任何婚恋APP都高。
因为这玩意儿,骗不了人。
那些张口闭口“文化自信”的大道理,不如一个女孩写对联征婚,一个男人认真回应来得实在。
文化不是藏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有人愿意半夜三点,点着灯,跟你较真一句平仄的勇气。
你敢不敢,也用一副对联,试试看能不能找到那个能接住你的人?
来源:眠羊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