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戴着耳机,里面传来主播轻轻翻书的沙沙声,混着低低的耳语,刚听几秒头皮就开始发麻,那酥麻感顺着脖子往下窜,本来紧绷的肩膀一下就松了这事儿估计不少人都经历过,就是咱们常说的ASMR。
半夜戴着耳机,里面传来主播轻轻翻书的沙沙声,混着低低的耳语,刚听几秒头皮就开始发麻,那酥麻感顺着脖子往下窜,本来紧绷的肩膀一下就松了这事儿估计不少人都经历过,就是咱们常说的ASMR。
我之前也觉得这是年轻人跟风,直到自己试了一次,备考时听着折叠毛巾的ASMR,五分钟就不烦躁了,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玩意儿不是瞎想出来的,背后还有脑科学撑腰。
体验过ASMR的人,描述起来都差不多:先是头皮发麻,然后那感觉像水流似的,过额头、脖子、后背,最后到胳膊腿,同时整个人会特别放松,还有人说“感觉颅内在放烟花”。
本来想觉得这就是心理暗示,但后来看了Peerj期刊的ASMR触发路径图才发现,这酥麻感的传导是有规律的,就像神经有条小路,从脑袋往身上走,大概半分钟就能到四肢,不是瞎编的感觉。
而且ASMR的触发方式比我一开始想的多太多了。
不光是耳边低语和翻书声,我刷抖音时还见过有人敲玻璃杯,清脆的“叮”一声也能让人放松;还有撕包装纸的窸窣声、毛笔写字的沙沙声,甚至有人就拍“慢慢整理桌面”“叠衣服”的视频,光看画面也能触发。
有本叫《国际听觉研究杂志》的书里说,大部分人对“低频摩擦声”最敏感,比如揉纸团、翻杂志,还有小部分人喜欢高频的碰杯声、风铃声,跟每个人的听觉偏好有关。
光说体验不够,得看看脑子到底咋回事,毕竟咱不能凭感觉就说这不是瞎想。
当人听ASMR触发音时,大脑会有三个关键区域变活跃,形成一场“愉悦风暴”,这是PlosOne实验室用磁共振拍出来的,不是我瞎编。
第一个是伏隔核,就是大脑里管“快乐”的地方。
平时吃巧克力、听喜欢的歌,这个区域会分泌多巴胺能让人开心的物质。
听ASMR时,伏隔核比安静的时候活跃,多巴胺也会变多。
这就说明,ASMR的“颅内快感”不是心理作用,跟吃好吃的、听好歌的快乐机制差不多,有实实在在的神经化学基础。
第二个是前额叶皮层,它管情绪调节。
人焦虑、紧张的时候,这部分脑子会特别活跃;放松的时候,它就“歇会儿”。
听ASMR时,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劲儿会降下来,跟做冥想、深呼吸放松时的变化一样。
难怪那么多人用ASMR缓解焦虑,原来它是帮大脑“调情绪”,让太兴奋的脑区静下来。
第三个是岛叶皮层,它能把外界刺激变成主观感受。
比如听到声音、摸到东西,都是它在中间“转译”。
听ASMR时岛叶皮层变活跃,就能让人更清楚地感觉到那股从头皮窜到全身的酥麻感,还能把这种感觉和“舒服”“放松”的情绪绑在一起。
说白了,就是它把简单的声音,变成了全身都能感受到的愉悦体验。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get到这种快乐,我身边有个朋友就说“听着跟噪音似的,烦得慌”。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他没找对触发音,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不是谁的问题,是每个人的大脑不一样。
首先是大脑“接线”不同。
对ASMR敏感的人,伏隔核和岛叶皮层之间的神经连接更密,就像有“高速路”,声音刺激能更快变成快感;不敏感的人,这之间的“路”比较少,信号传得慢,自然没感觉。
然后是听觉“天赋”不一样,敏感的人听觉皮层更发达,能听出触发音里特别细微的变化,比如翻书时纸页摩擦的轻重差异,不敏感的人可能直接就把这些细节过滤掉了。
还有情绪和记忆的影响。
我发现身边那些小时候常听妈妈轻声讲故事、或者被温柔安抚过的人,长大以后更容易被耳语类ASMR触发。
这是因为童年的那些“安全记忆”被存下来了,听到类似的声音就会自动联想到舒服的感觉。
有本《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还说,携带某个跟多巴胺受体相关基因的人,对ASMR敏感的概率比普通人高不少,这也是天生的差异。
现在ASMR不光是睡前放松的“小工具”,还被用在了不少健康领域。
美国做过一个试验,让失眠的人睡前听半小时ASMR,结果他们入睡时间短了很多,睡眠质量也变高了,效果比有些非处方助眠药还好,还没副作用。
现在不少睡眠诊所都把ASMR当成辅助治疗手段,帮病人少依赖药物。
在医院里,ASMR也派上了用场。
国内有些医院让要做手术的病人,术前一小时听“轻柔水流+缓慢呼吸引导”的ASMR,最后测出来的焦虑评分降了一半还多,术后对疼痛的耐受度也高了。
还有心理治疗师,会把ASMR当成认知行为疗法的辅助,比如病人做完暴露疗法后情绪容易反弹,听会儿ASMR就能快速平静下来。
虽然ASMR好处不少,但用的时候也得注意,不然容易踩坑。
首先得搞清楚,它是“辅助工具”,不是“治疗手段”。
如果有严重的失眠、焦虑症或者抑郁症,别指望靠ASMR解决问题,必须先去看医生,它只能帮着调节情绪,不能替代药物和专业治疗。
我见过有人说“靠ASMR治好了抑郁症”,这太夸张了,真有大病还得遵医嘱。
然后是别伤了耳朵。
很多人喜欢戴入耳式耳机听ASMR,觉得这样更有“沉浸感”,但长时间、大音量听,对听力伤害很大。
世卫组织建议,每天听ASMR别超过1小时,音量控制在正常说话那么大就行,能听清就行,不用开太大。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有数据说,长期这么听的人,听力会比普通人差一点,轻度损伤的风险很高,没必要为了放松毁了耳朵。
还有些场景绝对不能听ASMR。
比如开车的时候,或者操作精密仪器、过马路、做饭的时候,这些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ASMR会让人放松,脑子一松就容易没注意周围的情况,很容易出安全事故。
我之前见过有人边做饭边听,结果忘了看锅里的菜,最后烧糊了,还好没出事,不然就亏大了。
总的来说,ASMR不是瞎编出来的放松方式,有脑科学和生理数据撑着,能帮咱们缓解焦虑、睡个好觉,还能在医疗领域帮上忙。
但它也不是“万能药”,得接受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用的时候也得避开那些坑。
以后随着研究深入,说不定能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听觉特点,定制专属的ASMR触发音,那样就能帮更多人轻松减压了。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能有这么个简单、低成本的放松办法,其实挺不错的,关键是要科学、正确地用它。
来源:滕王说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