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簇从1522米深海燃起的火焰,“点燃”众多学子的科学热情。10月16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赖佩欣走进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实验学校,开展《探索深蓝宝库,点燃科技梦想》科普讲座。赖佩欣高工以“引天之光,燃海之冰”的科技实践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深入南海152
一簇从1522米深海燃起的火焰,“点燃”众多学子的科学热情。10月16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赖佩欣走进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实验学校,开展《探索深蓝宝库,点燃科技梦想》科普讲座。赖佩欣高工以“引天之光,燃海之冰”的科技实践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深入南海1522米之下的深海世界,开启一场融合能源探索、生态认知与资源战略的深蓝课堂。本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活动项目科学传播类:深海采矿与环境保护支持。
十五运“源火”来自南海深处
“逐梦深海者,敢向沧溟探幽奇……”讲座开场,赖佩欣高工播放了她亲身参与拍摄的“源火”采集实况视频。伴随着“采火成功!”的指令,画面中“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海马冷泉”区引燃可燃冰,深海中跃动起炽热的火焰。作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团队一员,赖佩欣高工的讲述极具现场感,迅速将同学们带入那个历史性的科技瞬间。
解读“可燃冰”秘密:深海的“能源冰”与中国突破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冰怎么能够燃烧呢?”赖佩欣高工通过科普视频,解读这种“可以燃烧的冰”背后的科学原理,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从甲烷分子的独特结构,到中国科研人员近30年的艰辛探索之路,赖佩欣高工重点讲述了我国从1999年启动海域调查,到2017年首次试采成功,再到2025年十五运“源火”采集的科技历程,展现中国在深海能源领域的持续突破。
潜入“海马冷泉”:没有阳光的“深海生命绿洲”
当画面切换到“海马冷泉”海底实拍影像时,同学们都被实拍画面中密集的贻贝、管状蠕虫、自养细菌和冷泉碳酸盐景观所吸引,仿佛穿越到了那片连阳光都无法抵达的深海秘境。“这里没有光合作用,却依然生机勃勃。”赖佩欣高工指出,这片“深海绿洲”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是以甲烷和硫化氢为能量基础,构建出完整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
探秘“黑烟囱”:深海热液与多金属矿产
“海底为什么会有黑烟囱?”在介绍海底热液系统——“黑烟囱”时,赖佩欣高工借助系列动图与视频,展示高温热液喷涌成矿的过程,讲解铜、锌、铅、银等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机制。她结合PPT中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图示,系统阐释深海矿产的战略意义,并启发同学们思考:“这些‘深海宝藏’,将是未来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
启航深蓝梦想: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同学们未来可以继续去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经略海洋。”赖佩欣高工在总结中鼓励同学们树立海洋意识,关注海洋科技,将来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人类会继续探索海洋吗”“还要多久才能挖掘马里亚纳海沟的矿产资源”……现场气氛活跃,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开展主题科普讲座。该活动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举办了9年,包含22名院士在内的约180名专家学者通过这个活动面向34万名学生做了900余场科普报告。九年来,活动不仅为青少年搭建起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珍贵桥梁,更持续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铸就科学梦想,成为广州推动科学教育、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平台。
来源:南乡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