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去世的人飙升!医生苦劝:无论多大年纪,天冷牢记3原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4:22 1

摘要:车窗外,寒风呼啸。37岁的王珂紧握方向盘,心却早已凉了一半。他万万没想到,向来身体硬朗、每天遛弯六千步的父亲,会在一个普通冬日的清晨,突然捂着胸口倒在小区门口。

“妈,医院到了,您再坚持一下!”

车窗外,寒风呼啸。37岁的王珂紧握方向盘,心却早已凉了一半。他万万没想到,向来身体硬朗、每天遛弯六千步的父亲,会在一个普通冬日的清晨,突然捂着胸口倒在小区门口。

“送来的时候心电图已经完全直线。”医生摇了摇头,“冬天,是我们最怕的季节。”

看着病床上静止的生命仪器,王珂才猛然记起,父亲前几天曾说过“最近一到清晨胸口就发紧”,可他以为是老年人冬天“犯老寒胸”——没想到,这是冠心病的信号。

你知道吗?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冬季因冠心病猝死的人数比其他季节高出近38%。

更让人意外的是——很多患者发作前身体看似“还不错”,甚至连高血压都没有。问题就出在一个字上:

那么,为什么寒冷让冠心病高发?又该如何预防?医生提醒:天冷时,无论你多大年纪,一定牢记3个关键原则。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心梗、猝死好像是“身体差”的人才容易得的病。但越来越多案例表明,冬季低温刺激下,即使平时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突然诱发冠心病

冷空气是“血管收缩剂”。当气温骤降,人体血管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进而加重心脏负担。特别是清晨温差大的时候,最容易诱发心梗。

研究显示:当室外气温下降5°C,冠心病发作风险增加17%。

而且,早上6点到10点,是全天冠心病突发的“魔鬼时间段”。

此外,很多人冬天爱早起锻炼、空腹出门,或者洗完澡不穿衣服吹冷风,这些行为看似健康,其实都可能在无形中给心脏“下绊子”。

更要命的是,一些无症状的“隐形冠心病”患者,平时毫无征兆,一到冬天,可能就是直接倒地不起。

很多中老年人有晨练习惯,认为“越冷越得动动”,但医生却提醒:在冬季,坚持不当的生活方式,可能比不动更危险。

坚持清晨锻炼一个月,竟引发3大变化:

1.血管弹性下降,易形成血栓

温度低时,血液黏稠度升高,加上身体突然从温暖室内暴露在冷空气中,血管容易痉挛,引发心肌缺血。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清晨低温锻炼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1倍。

2.血压骤升,诱发心梗或脑卒中

一项覆盖北京、哈尔滨等北方城市的临床观察发现:65岁以上人群在寒潮期间的血压平均升高12~18mmHg,而血压波动正是冠心病发作的重要诱因。

3.睡眠质量下降,交感神经持续紧张

天冷导致入睡困难、夜间多醒,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增加心律不齐和猝死的风险

所以,“坚持运动”虽然是好事,但方式、时间、强度若不科学,反而可能诱发潜在风险。

针对冬季冠心病高发,医生建议,无论年龄大小,都应牢牢记住以下3条“保命原则”:

1.穿得对:三暖一防,护住关键部位

冬天出门,尤其是清晨,务必做到“暖头、暖手、暖脚、防胸口冷风”。

头部受冷易引发血压波动,而胸口若被冷风直吹,更容易刺激心脏,引发心绞痛或心梗。

2.吃得稳:控制“三高”,少油低盐

饮食上应保持血脂、血糖、血压平稳,减少动物脂肪摄入,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和钾元素。

例如:每周吃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少吃腌制品、火锅等高盐食品,防止血压波动。

3.动得巧:避开清晨锻炼,选对运动时段

医生建议将锻炼时间调整到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此时气温较高,心脏负担相对较轻。

运动强度以“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如快走、太极、慢骑行等是中老年人的优选。

此外,如果你有家族病史、吸烟、肥胖、长期精神压力大等风险因素,建议定期做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不要“等着有症状才检查”。

每年冬季,急诊室门口总是人满为患,但其实,很多悲剧本可以避免。

心脏病不等人,也不挑人。只要你忽视了身体的预警,它就可能随时“拉闸”。

医学研究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重点在生活方式管理。冬天尤需重视日常保暖、合理饮食和科学锻炼。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不妨试试从早睡、热身、戴帽子出门这些小改变做起。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胸闷、气短、心跳异常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扛一扛就过去了”。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冬季低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期

“老年人冬季锻炼与心血管健康相关性分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0年第39期

哈佛医学院《心脏健康白皮书》(Heart Health Report, 2022)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1年第20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