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下旬起,“博罗依”等台风裹挟持续强降雨突袭盆地地形的靖西市龙临镇大农村。从汛情预警到内涝,从临时安置到物资驰援,近20个日夜的坚守里,党员干部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在风雨中书写了同舟共济的救灾篇章。
近期,靖西市遭遇严重内涝灾害。危急时刻,广大干部群众迅速集结,凝心聚力,向“涝”而行——
龙临镇大农村:同舟共济抗涝灾
□陈必泽
9月下旬起,“博罗依”等台风裹挟持续强降雨突袭盆地地形的靖西市龙临镇大农村。从汛情预警到内涝,从临时安置到物资驰援,近20个日夜的坚守里,党员干部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在风雨中书写了同舟共济的救灾篇章。
汛情初警:盆地告急,预警先行
9月30日,大农村低洼处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村“两委”干部当即拉设警戒线,并安排人员轮班值守监测水位。
10月1日清晨,村“两委”值班人员顶着大雨再探灾情,设警戒的屯已积水深近1米。村干部们蹚着齐膝积水挨家挨户敲门:“路被淹了,千万别出门!”当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微信群线上开会,大家出谋划策讨论应急方案,“守好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了唯一的共识。
内涝突袭:党员冲锋,邻里相援
10月2日,“村口王邦勇家进水了”的消息传遍村庄。上午,大模屯、大农屯第一排房屋一楼尽数积水,大农村党支部组织青年党员突击队率先行动:“先转运老人孩子,家电家具往后放!”午后,村民自发赶来,帮前排邻居搬运冰箱、背老人、牵牲畜,将物资转移至二楼或亲友家中。
10月3日,村党支部联合镇应急小分队划着皮艇逐户搜救,“还有人在吗?”“人先出来,东西晚点儿再说!”党员们全身湿透,有的同志嗓子早已沙哑,却仍一遍遍叩门确认。
细致关怀:安置暖民,送物上门
10月4日至5日,雨点依旧密集。镇、村干部在进屯路口设卡封路,村道、农田积水,但设卡点的帐篷彻夜亮着灯。
10月6日,恰逢中秋。本应该是家庭团圆的日子,镇党委主要领导乘坐小竹筏进屯看望受灾的村民:“党委和政府不会让你们一直借宿亲戚家,最晚明天我们要腾出地方做好安置点,确保每一位受灾受困的群众有地方住有被子盖有饭吃。”
10月7日,村部瞬间变“安置点”,三楼会议室,二楼房间被腾空,消防救援队员不停地往返搜救,最终14户24名受困群众全部安全入住。傍晚,村部食堂飘起饭香,受灾群众围坐在一起,吃起了“迟来的中秋团圆饭”。
大农村受灾群众在村部安置点用餐。(靖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10月8日,安置点秩序渐稳。工作队队员与村“两委”干部穿上雨衣、划着竹筏,再次进入受灾屯子逐户排查。“李奶奶,我们给您送面包和水来了!”对15名行动不便、无法转移的老人,大家专程上门送物资,当卧床的老人攥着村干部的手反复说“谢谢”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承诺,化作了最实在的温暖。
多方驰援:物资暖心,信心倍增
10月9日,靖西市委主要领导来到村部安置点看望慰问群众。党委政府的关怀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受灾的阴霾。
10月10日,百色市、靖西市红十字会实地勘察后,迅速为大模屯、大农屯争取到大米、方便面、饮用水等物资;11日,第一批救援物资运抵村部。10月13日至14日,后援单位百色市委市直属机关工委持续发力,为村里对接更多救援资源;15日,第二批物资送到。
灾后摸排:防返贫,谋重建
10月16日至17日,雨终于停了,洪水慢慢消退。党员干部立刻投入灾后恢复工作,逐户统计房屋受损、农作物受灾情况,重点排查脱贫户、监测户的返贫风险,同时对接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门,为后续道路修复、房屋加固、农田复耕做准备——抗灾未停,重建的序幕已悄然拉开。
20天的风雨里,洪水可以漫进房屋,却冲不垮干群同心筑成的“防线”。大农村的抗灾故事,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缩影,更是“党群同心、其利断金”的生动注脚。
禄峒镇标亮村:14天风雨无阻守家园
□李雪珍
10月7日:风雨欲来,抢收一线生机
清晨,靖西市禄峒镇标亮村巴莫屯方向的内涝水顺着道路流向古留屯二级路旁的水坑。古留屯前的积水依靠现有排水设施还勉强能排出,但水位距离最低处的房屋仅剩1米,险情近在眼前。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驻村工作队也加入了抢收队伍,顶着细雨与群众一起抢收稻谷——那是今年最后的收成,金黄的稻穗在泥泞中显得格外珍贵。大家的心悬着,却没人退缩。
标亮村古留屯干群抢收稻谷。(靖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10月8日:水位上涨,拉开守望相助的序幕
二级路旁水坑的水漫过路面,水深约5厘米,车辆还能通行;屯前水位却逼近最低房屋仅0.5米。镇工作组和村“两委”火速入户,挨家动员:“快,财物搬上二楼,人要安全!”工作组队员的身影在雨中穿梭,查看老人孩子转移情况。
10月9日:房屋进水,坚守二楼的家
4户人家的房屋一楼进水了,屋内水深约0.5米。镇、村工作组人员再次登门,确认12名村民已安全转移至二楼。大家从后门出入,水电未断,生活仍在继续。老人们望着浑浊的积水叹气,孩子们却趴在窗口好奇张望——内涝水虽险,但二楼成了临时港湾,烟火气未散。
10月10日:灾情扩大,大家协力救灾
新增6户进水,受灾达10户、22人。工作组日夜跟进,确保每户都安顿妥当。大家通过房屋二楼的后门或窗户交流,传递食物和问候。夜幕降临时,供电所依然忙碌着,工作人员为了安全,断了被淹房屋一楼的电,通过改变线路保障古留屯的供电。
10月11日:水位再涨,首批物资抵达
无新增进水户,但水位又升了0.5米,房屋进水最深达到1.5米。工作组送来50桶饮用水、25袋大米和25桶食用油。大家排队领取,孩子们抱着水桶欢呼:“有纯净水喝了!”物资虽简,却像及时雨,缓解了村民的焦虑。
10月12日至13日:洪峰挑战,在困境中坚守
12日,积水逐渐漫过二级路面;13日新增3户进水,受灾户达13户、30人。当日晚上,工作组打着手电巡查,村民们趴在二楼窗户上相互传声,互道平安——声音压过水声,成了抗洪的号角。
10月14日至15日:坚守路口,月饼暖人心
14日,工作组在淹水路口日夜值守。15日,无新增受灾户。工作组送来600个月饼,恰逢中秋余韵,大家吃着月饼,聊起了重建计划。
10月16日至17日:继续入户探访
16日、17日,值班人员和村党支部书记徒步涉水入屯,挨户询问需求。老人们拉着他们的手说:“米够吃,就是闷得慌!”工作人员安慰道:“再忍忍,积水很快就退了。”
10月18日至20日:水位回落,重建工作启动
18日至20日,水位日均降幅0.15-0.31米,积水消退,新到的皮划艇、大米和饮用水支援到位,工作队队员值守路口,监测水位。大家开始清扫退水的房屋,规划灾后的清淤、消杀等工作。
这场抗灾之战,是标亮村古留屯65名村民与镇、村工作组风雨同舟的缩影。从积水初现到水位回落,14天里,我们记录了守望与团结。
新甲乡甲赛村布境屯:“孤岛”不孤,干群共筑“生命堤”
□韦相卫 翟汝萍
9月30日,受台风“博罗依”影响,新甲乡甲赛村布境屯水位在寂静中悄然上涨。没有排水河道,整个布境屯仿佛被困在不断抬升的水盆中。农田渐渐隐没,道路沦为河道。那一夜,雨声不止,敲打着每个人的心房。
与时间赛跑,紧急转移不落一人
10月1日,雨势愈发凶猛,村部会议室的灯光彻夜未熄。村党支部书记农艳声音坚定地说:“群众安全是第一位的!”
10月2日,“阿婆,水要来了,我们得赶快走!”工作队员挨家挨户敲门动员转移村民和物资。雨水模糊了视线,却模糊不了干群同心的画面。大家肩扛手提,将电视机、粮食等一趟趟搬往高处。
10月3日,洪水开始漫进布境屯部分村民家中。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一起抢运家具、电器等贵重物品至安全区域。随着险情加剧,村里迅速启动“投亲靠友+集中安置”方案,有序组织群众转移。当家住低洼处的最后5位老人被护送至临时安置点时,所有人都浑身湿透——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至此,全村累计安全转移受灾群众53人。
生命之舟破浪来,黑夜明灯暖民心
10月4日,布境屯彻底成为“孤岛”。水电、通讯中断。就在大家焦虑蔓延之时,乡党委、政府协调的应急发电机被运抵布境屯。晚上8点,第一盏灯亮起,孩子们欢呼雀跃。虽然每日只有3小时供电,但那光芒照见的是希望。
10月5日,道路淹没处水深超5米。就在群众为物资发愁时,一艘橘红色橡皮艇破浪而来,24小时内,物资运输通道被打通。党员干部轮流充当“摆渡人”,不仅运送救灾物资,更为村民紧急出行提供保障。
台风再袭添考验,坚守不退斗志坚
10月6日至7日,就在大家以为灾情稍缓之际,台风“麦德姆”接踵而至,再次带来强降雨。原本已开始消退的内涝水位出现反弹,布境屯防汛形势愈发严峻。面对二次考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毫不松懈,连夜加固警示标志,加强巡查频次,在风雨交加中守护着村庄的安宁。
阳光重现暖人心,物资接力传真情
10月8日,雨停云散,久违的阳光洒在泥泞的土地上。第一批应急物资发放现场,村民们接过米、油等物资时双手微颤。这些物资不仅是生活保障,更是重建家园的信心源泉。
10月11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发放第二批应急物资。大米、食用油、面条、矿泉水等陆续被送到群众手中。这份持续的关怀,如暖流般驱散了灾害带来的阴霾。
甲赛村干群合力搬运物资。(靖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义诊送药护安康,健康防线筑门前
10月16日,大甲卫生院的医生乘坐橡胶艇抵达。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药箱,更是灾后的“定心丸”。“我的降压药昨天刚吃完,正发愁呢,幸好你们来了!”村民许忠利接过新药瓶时激动地说。这一天,20名受困群众得到及时诊治——内涝积水未完全退去,健康的防线已率先筑起。
饮水御寒双保障,贴心关怀渡难关
10月20日,100桶矿泉水紧急运抵布境屯。干部们肩扛手提,将一桶桶“安心水”直接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干净水来了,心就定了。”村民黄加员捧着清澈的矿泉水,感慨地说道。与此同时,棉被、枕头等御寒物资也发放到位,双重的温暖与保障,陪伴群众渡过难关。
如今,洪水正以每日35厘米的速度退去,但党群同心筑起的“生命堤坝”永远矗立。从预警到安置,从供电到送医,每个环节都闪耀着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身影,汇聚着人民群众守望相助的力量。这场灾难让我们失去很多,却让我们更坚信,只要干群一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重建不了的家园。
渠洋镇雅力村:风雨中的坚守与希望
□廖 虹
9月30日:暴雨夜袭,紧急转移
凌晨,受台风“博罗依”影响,瓢泼大雨席卷靖西。零时45分,靖西市水利局连续发布山洪预警:渠洋镇雅力村大远站300分钟累计雨量达127.0毫米,大雅、大林、大增等屯超预警指标,内涝快速漫延。
天色未明,雅力村村部周边已开始涨水。村“两委”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紧急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党员干部冒着暴雨,逐户敲响低洼处农户的家门,组织群众向楼上转移。上午9时30分,全村5个屯道路全部中断。
下午,在灾情严重的大增屯,村干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面对不断上涨的内涝水位,他们调用了一台挖掘机接送急需外出投靠亲戚的农户转移。巨大的机械臂成了洪水中最可靠的依靠,干部群众扶老携幼,在泥泞与激流中开辟出一条生路。
傍晚,一通紧急求助电话让所有人的心揪紧——大增屯七旬老人梁成飞因慢性病复发需紧急送医。该镇干部、消防救援队员与村干部立刻集结,划着冲锋舟穿越内涝区域将老人接出,伏在救援人员背上的梁成飞眼眶湿润:“谢谢你们,拼了命来救我……”
10月1日至2日:水位持续上涨,自救与坚守
10月1日,大雅、大力、大增、大林等4个屯水位仍在持续上涨。挂村干部天未亮便涉水入屯逐户排查险情,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村部办公室的电脑、档案材料被一箱箱搬至高处,泥水漫过脚踝,但没有人停下,守护家园的每一份记录,就是守护重建的希望。
10月2日,雨势暂歇,村民纷纷拿起铁铲、扫帚,清理门前淤积的泥浆。尽管道路仍未通行,但阳光下挥汗如雨的身影,映照着灾后重生的第一缕生机。
10月6日:中秋逢台风,温情破困局
本应团圆的中秋佳节,台风“麦德姆”却接踵而至。13时30分,渠洋镇通过微信群召开线上防汛调度会,各村党支部书记隔空联动。傍晚,一批救援物资冒雨送达,村干部连夜分装,将大米、食用油、月饼等物资送至受灾农户手中。烛光下,村民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忍不住哽咽:“这中秋,难忘啊!”
10月7日:“孤岛”突围,精准排查
全村因内涝彻底沦为“孤岛”。在镇领导协调下,村“两委”购租船只,开始逐屯逐户排查灾情。小船在被淹没的田埂间穿行,党员干部记录房屋损毁、统计物资缺口,嘶哑的嗓音回荡在村庄上空:“有人需要药品吗?我们送进来!”
10月8日至17日: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这10天里,大增屯的黎大嫂和邻居们自发组成清淤小队,用脸盆等家用工具一次次舀出屋内的积水;大林屯的年轻人蹚过齐腰深的水,帮独居老人搬运受潮的家具;大力屯的炊烟终于重新升起,谁家做了热粥,都会分给断粮的邻居。
与此同时,一条由党员干部守护的“生命线”在内涝洪水中持续运转。镇干部与村“两委”组成物资运输队,每天用轮胎筏、小木船,甚至直接肩扛手提蹚水前行,将大米、食用油和瓶装水一一送进各个被围困的屯里。那些日夜,内涝积水中手递手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共渡难关的信念。
10月18日至21日:重建家园
10月18日,转机终于来临,中国安能救援队抵达大力屯,架设近1公里长的排水管道,通过机器抽水,将积水引向村外消水洞。轰鸣的抽水机声中,屯内水位首次明显下降。次日,大力屯、大增屯相继恢复水电。
雅力村大力屯干群同清淤。(靖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截至10月22日,雅力村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力屯、大林屯已无农户家中积水,大增屯水位也在逐渐下降。清淤和消杀等后续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后记:
内涝退去,土地上刻满伤痕,却也种下坚韧。从挖掘机的“生命摆渡”到安能救援的排水攻坚,从党员干部的逆行身影到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见证着天灾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
来源:百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