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先说说这事儿的起头。罗永浩那天吐槽完,隔了一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就开了个媒体沟通会,态度是相当的强硬。他当时的说法是:我们店里的菜,按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一道都不算。他还说,罗永浩这么说,对西贝的品牌名声伤害很大,非要起诉他不可。
若你被我的内容吸引,不妨点个关注哟!下次还能遇见更精彩的部分~感谢喜欢,持续输出中!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吐槽西贝以来,西贝做出了扬言起诉、开放厨房供参观、发道歉信等一系列应对操作。
2025年9月,那个做手机、搞直播的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直接给一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点了“炮”。
他吃完饭觉得不对劲,直接说这儿的菜“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死贵,用词特别不客气,说让人“恶心”。
这话一出来,就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样,把餐饮行业那个大家心照不宣但没人敢公开说的问题给摆到了台面上。
更厉害的是,这事儿一下子把这家餐饮的创始人贾国龙给炸出来了,他直接宣布要走法律程序。
这下好了,一场消费者吐槽瞬间升级成了两个名人之间的“对线”,谁都没退路了。
01
咱们先说说这事儿的起头。罗永浩那天吐槽完,隔了一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就开了个媒体沟通会,态度是相当的强硬。他当时的说法是:我们店里的菜,按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一道都不算。他还说,罗永浩这么说,对西贝的品牌名声伤害很大,非要起诉他不可。
这种“硬刚”的架势,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趣给提起来了。有人觉得,创始人亲自站出来,是给品牌撑腰,有担当。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他有点“急眼”了,把一个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争议,一下就变成了自己品牌的“独家烦恼”。创始人亲自下场直接跟消费者“对线”,这操作真是把一个行业共性问题变成了自家品牌的问题。
罗永浩那边也不是吃素的,他马上在网上回应,说“好,来吧”。他还放出话,说要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这来回过招,简直比看电视剧还精彩。你说呢,一个企业和一个网红人物,为了一盘菜到底是不是预制菜,闹到要打官司,这事儿本身就够让人琢磨半天了。
02
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西贝接着就宣布了一个让人很意外的决定:全国370多家门店的后厨,随便大家进去参观。他们可能是想着,后厨一公开,大家就相信他们是现点现做了。
谁知道,这招“自证清白”却出了大问题,直接变成了“自爆”。媒体和消费者跑到后厨一看,发现里头确实有很多冷冻的预包装食材。比如说,有媒体拍到了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还有保质期18个月的烤鱼。这下舆论彻底炸了。西贝说,这些东西不叫预制菜,因为按国家标准,预制菜得是做好、封装、送到店里加热就能吃的全熟菜。
但老百姓不这么想啊。在消费者心里,只要这菜不是用新鲜食材现场切、现场炒的,而是从大冰柜里拿出来、保质期长得吓人,那就不叫“现做”。这叫消费者认知和企业专业定义之间的巨大鸿沟,你说你的,老百姓信老百姓的。而且,探访中还被曝出了一些卫生操作的小细节,比如员工用漏勺通下水道。这一下子,焦点就从“预制菜”转移到了“食品安全和知情权”上了。
03
眼看着舆情越来越糟糕,西贝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贾国龙自己后来也说,风波开始的两三天,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一下子就掉了上百万。他说,自己当时确实有点“急”,陷入了自证清白的死循环。
很快,西贝赶紧发布了一个通知,把后厨参观给停了。他们对外解释说,是为了保证后厨正常运行,也怕影响顾客用餐。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这跟后厨曝光的问题肯定脱不开关系。
到了9月15日,西贝发了一封正式的致歉信,态度比之前软了很多。他们承认,自家的生产工艺跟顾客的期待确实有差距。可谁能想到,这封道歉信的结尾又给他们自己挖了个坑。道歉信的最后一句,他们写的是“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这句“顾客虐我千百遍”一出来,大家就觉得不对劲,感觉企业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把消费者合理的质疑说成是“虐待”。
04
这个措辞简直是公关上的一个“灾难”。网友们一下子就炸了,觉得这家企业太傲慢了,明明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反倒来卖委屈。虽然西贝后来把“虐”字加了引号,重新发了一遍,但覆水难收,大家已经认定了他们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有人甚至把贾国龙这种有点说教式的公关方式,形象地称为“登味营销”。
当时就有不少媒体分析,说这次的公关是“灾难级”的,罗永浩也说西贝这是“自己捅了自己十几刀”。有人猜测,西贝之前那个干了20年的品牌总监在风波前就离职了。你想,如果一个专业人士还在,事情会不会闹到这种地步?这事儿吧,越想越觉得,创始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亲自上阵,真的很容易搞砸。
后来,西贝又打了一张“温情牌”。他们发了一篇小文章,用一个7岁孩子的故事来博取同情,说孩子因为新闻不能去吃西贝哭闹。这招很快又被大家吐槽“煽情过头”,说这公关做得有点假。这篇引发争议的文章,没过多久就被他们自己删掉了。
05
经历了这么一通折腾,西贝也算是明白过来了,光靠嘴硬和卖惨是没用的,得拿出点真东西。贾国龙后来在行业群里也承认说:“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这话说得特别接地气,也算是找回了一点企业的本心。
从10月份开始,西贝终于开始“打明牌”了。他们先是调整了价格,把大家吐槽最多的几道核心菜品都降价了。比如,一份西贝面筋从39元降到了33元,烤羊排降了10块钱。这下好了,价格一降,大家马上就看到了诚意,毕竟价格是实实在在的。
更绝的是,他们推出了一个“100元无门槛代金券”的活动。只要你进店消费,就可以领一张券,下次消费时能直接当100块钱用,而且没有门槛限制。这招太狠了,简直相当于吃一顿送一顿。
06
这“百元大券”一出来,网上的风向立马就变了。之前大家还在骂,现在全都忙着研究怎么“薅羊毛”了,各种攻略教程满天飞。这个活动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很多门店在国庆期间又重新出现了排队现象。有顾客说,他们实际消费了205块钱,用了券后只付了5块钱。连黄牛都盯上了这个券,开始在二手平台上转手。
贾国龙看到这个情况,态度也特别大方,说:“请客就要大大方方的,既然来了,来的都是客,我们还是一视同仁的”。这话跟之前那个要起诉罗永浩的强硬态度比起来,简直判若两人。从最初的“硬刚”到后来的“送钱”,这创始人是终于明白了,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争辩,而是实惠。
除了降价送券,西贝甚至在一些门店悄悄换了门头。把之前的红白配色换成了白绿,名字也从“莜面村”改成了“我从草原来”。虽然贾国龙说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尝试,但这个动作很明显是在告诉大家,他们想重新开始,换个形象。
07
这整件事情,对整个餐饮行业的影响都挺大的。它让大家开始认真讨论预制菜的界限,也加速了相关标准的出台。西贝作为一家以“家庭品质餐饮”著称的企业,一直走的是高价路线。现在突然这么大幅度地降价和送券,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客流问题,但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损害它长期以来建立的“品质”人设。
你想啊,一个主打高品质的品牌,一旦开始跟大众快餐拼价格,就有点像是“自降身价”。短期流量能带来热闹,可长期信任能不能挽回,这谁也说不准。西贝这次算是过了“第一关”,但它真正要面对的长期挑战才刚刚开始。品牌想靠降价和补贴拉回客流,这招固然有效,但品质和定位的平衡,才是真正的持久考验。
这事儿看下来,其实大家讨论的重点早就不是那盘菜是不是预制菜了。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是,在掏了高价钱以后,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品质和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不该是创始人带着情绪去强硬反驳,更不该是用“温情牌”来道德绑架。最终,还是得回到“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这个朴素的道理上来。你把饭做好了,价钱合理了,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这件事,你觉得是消费者真的被“百元券”给收买了,还是说,西贝这种放下身段、回归实惠的做法,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如果一家品质餐厅开始大幅降价,你会觉得是福利,还是会怀疑它是不是真的“不值得”高价了?
创作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的西贝“预制菜”争议事件创作,主要信息来自【中国食品安全网】【21财经】【新京报】等媒体报道和公开资料。文章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观点表达,所有事实描述都有据可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理性讨论。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