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但成都 “救援门”、铜陵 NOA 事故等一系列舆情事件,暴露出行业在技术狂奔中的信任危机。这些事件不仅冲击单一品牌,更拷问着整个行业的安全底线与舆情应对能力。对车企而言,读懂舆情逻辑、建立治理体系已成为生存必修课。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但成都 “救援门”、铜陵 NOA 事故等一系列舆情事件,暴露出行业在技术狂奔中的信任危机。这些事件不仅冲击单一品牌,更拷问着整个行业的安全底线与舆情应对能力。对车企而言,读懂舆情逻辑、建立治理体系已成为生存必修课。
一、行业舆情的典型类型与传播特征
当前汽车舆情已形成三大高频类型。安全事故类最为致命:隐藏式门把手失灵导致的救援失败、NOA 系统误判引发的碰撞,这类事件因涉及生命安全,48 小时内即可形成全国性讨论。质量与服务类更易引发共鸣:奇瑞车机卡顿、路虎泡水车维权无果,这类 “民生级” 问题往往通过车主社群持续发酵。舆论暗战类呈专业化趋势:AI 生成谣言、KOL 带节奏抹黑,使得舆情攻防更趋复杂。
传播中呈现的新特征值得警惕:单一事故易触发 “品牌标签化”,如某品牌坠海事件未查先判;共性问题会引发行业连带效应,成都事件后所有隐藏式门把手车型均遭质疑;智能汽车的责任界定模糊,则让舆情陷入 “罗生门”。
二、舆情应对的三重关键原则
速度优先但忌盲目定性是第一准则。铜陵 NOA 事故中,车企延迟回应导致 “过度营销” 批评蔓延,而某新能源车企在软件故障投诉后,24 小时内派出技术团队检测,迅速推出更新包,成功化解危机。但平潭坠海事件警示,未查清事实前切忌急于撇责。
技术透明化解信息差是核心抓手。吉林侧翻起火事件中,公众对气囊未弹出的质疑,源于车企未及时公开碰撞数据与触发逻辑。反观小米 SU7 召回事件,详细说明软件策略缺陷与改进方案,反而赢得专业认可,证明技术透明是重建信任的关键。
摒弃对抗思维是底线要求。奥迪 “碰瓷式阻拦维权”、长安深蓝 “锁车门阻车主”,这类操作将服务纠纷升级为品牌危机,而主动建立补贴公示机制、差价补偿方案的车企,能有效降低价格与补贴类舆情风险。
三、长效治理的体系化建设
车企需构建 “预防 - 响应 - 修复” 全链条体系。预防端应建立舆情雷达,重点监测智驾宣传、电池安全等敏感领域,提前排查隐藏式门把手这类设计隐患;响应端要组建跨部门团队,实现技术、法务、公关协同;修复端需联动监管机构,如参与车门把手安全标准制定,将舆情危机转化为行业进步契机。
对行业而言,打击 “黑公关”、建立统一的智驾术语规范迫在眉睫。唯有车企坚守安全底线,监管加速标准补位,才能让舆情从 “信任拷问” 变为 “进步推力”,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硕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