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不是,你们大陆怎么到处都装摄像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5:45 1

摘要:深圳机场放出监控后,画面里没有看到所谓的“爬着上飞机”那一幕。郑智化也在事后说了,不会继续追究。视频一出,原本喧嚣的话题瞬间有了新的焦点: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谁又在夸张叙事。

深圳机场放出监控后,画面里没有看到所谓的“爬着上飞机”那一幕。郑智化也在事后说了,不会继续追究。视频一出,原本喧嚣的话题瞬间有了新的焦点: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谁又在夸张叙事。

事情是怎么开始的:几天前,郑智化在公开场合讲了自己在大陆坐飞机遇到的不舒服经历,提到安检和登机时有人对他的金属支架、拐杖做了“特别检查”,他说那让他“没有尊严”。这话一出,马上有人同情,也有人怀疑夸大,网络上很快分成两派,大家各自坚信自己的判断,不太愿意听别人的理由。

深圳机场公布了监控,画面能看到的是五名工作人员在帮他上机:有人扶着他,有人推着轮椅在旁边。有人说现场只有两个人帮忙,但视频里并非如此。轮椅的宽度确实超过机舱门口能通行的尺寸,直接把轮椅推进去根本不现实。现场工作人员采取的是人扶人走进过道、把他扶到座位上的办法,这在机场里是常见的处理方式——短距离内,人工搀扶比等专门设备要快、稳,也不会影响航班运行。

说到身体状况,郑先生是小儿麻痹后遗症,行动不便但并非完全瘫痪。大家可以回想,他以前开演唱会还能站着唱完,身边有人扶一扶。这和“爬着上飞机”的说法差距很大。如果真的发生了那种极端场景,最有力的证明不是写长文控诉,而是拿出当时的影像。既然他自己也说过坐过很多次飞机,要拿出其它场次的录像来比一比,说明问题会更直接。

再谈安检这件事。很多人把被检查等同于被羞辱,但安检本质是为全体乘客的安全做把关。安检人员对金属支架、拐杖等物品做更细致的检查,往往是流程使然,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挑衅。历史上确实有把危险物品伪装成生活用品的事情存在,所以这类物件会被留意。把每一次安全流程都上升成对人格的攻击,会把公共安全和个人感受搅在一起,让讨论走偏。

对比下国外流传的另一个片段:有位外籍乘客因为身体原因,最后自己坐在地上挪着上机,很多人把那看成独立自主的表现。但换一个叙事口吻,同样的动作就会被贴上“可怜”“丢脸”的标签。事实常常被叙述方式带跑偏,一旦情绪化或者政治化,简单的证据就很难说清楚真相。

关注点还在于那些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每天重复着搬运、搀扶、解释的工作,既要顾及乘客体验,也要保证航班按时起落。社交媒体上一阵口水仗,指责很快落到具体的几个人头上。这些指责不是个抽象的标签,而是影响到真实人的生活:被骂,被骚扰,很多时候承受的后果超过了事件本身的尺度。把问题放回到事件里想想,会发现冲动转发和简单评判伤害很大。

郑智化后来说不再追究,这句话终止了法律层面的进一步发展,也让舆论有了缓和的机会。早期那些情绪化的文字,很多是用极端的修辞去放大体验,其传播力很强,但证据力并不够。公众人物的一句话可以引发广泛关注,但如果把感受当作事实去传播,容易让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尊重他的艺术和过去的贡献没错,但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事实核验更重要。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是每条信息都能马上看到完整证据。事件发生后,很多人是看标题和转述就开始评判,等到监控视频放出,原本的一些说法被证伪,已经造成的网络暴力难以收回。遇到类似情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双方把握得住的证据拿出来:视频、登机记录、当场证人的证词,这些比单方面的感受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大家关心的是两个层面:一是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二是公共流程和安全的合理性。把这两件事分开看,讨论会更清楚。那些在一线帮忙的工作人员,按当时条件做出了最合适的决定;如果有可以改善的流程,应该通过渠道去反映,而不是在社媒上把人和机构一口咬定。想让真相更明白,影像和现场证据永远比文字更管用。哪一方能拿出更多、更加完整的证据,谁的话就更容易被人接受。谁要是真想把事讲清楚,就把有的都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

来源:优雅小鱼ynuFE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