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摆拍悲情故事、打造反差人设、引流卖课牟利——这套“流量密码”,正成为部分互联网公司心照不宣的“起号模板”。近日,某平台一则《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直播卖课》视频,凭“稀缺人设”迅速引发热议。可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经当地网安部门调查核实,视频里的女主播,
摆拍悲情故事、打造反差人设、引流卖课牟利——这套“流量密码”,正成为部分互联网公司心照不宣的“起号模板”。近日,某平台一则《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直播卖课》视频,凭“稀缺人设”迅速引发热议。可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经当地网安部门调查核实,视频里的女主播,既不是所谓的“女技术黑客”,也没有大型科技公司的从业经历,甚至连基本的技术背景都不具备,相关表述与事实严重不符。最终,涉事企业因虚假宣传,被依法罚款20万元。
靠“假人设”卖课,早已不是新鲜事,更成了不少主播的固定套路。据央视报道,在今年9月的“净网”专项行动中,就查处过一起高度相似的案例:有博主特意装扮成外卖骑手,编造出“后悔没好好读书”“凌晨四点还在送外卖”“每天奔波十余小时”等“悲惨经历”,用网民的关注与同情吸粉,再借着积累的流量带货、卖课,把“悲情”变成了牟利的工具。
警方通报揭开了这类“卖惨带货”的统一套路:第一步,靠摆拍悲情故事或打造反差人设,制造话题、引发网民关注讨论;第二步,借着短期爆发的热度,快速积累粉丝、扩大影响力;第三步,把平台流量引流到私域池,最终实现带货卖课的牟利目的。
这些虚构的人设,往往带着“独特性”和“话题性”,再配上“怀才不遇”的悲情叙事,很容易戳中大众的情感点,激发情感共鸣。当观众对主播产生“心疼”“认同”的情感后,自然更愿意支持其行为——哪怕是购买其推荐的课程,也少了几分警惕。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靠“假人设”兜售的产品,大多是“低投入、高回报”的网络课程。课程一旦制作完成,就能无限次售卖,价格与实际成本相差悬殊;可假人设营造出的焦虑感、信任感,却能精准“收割”特定人群。就像网友说的:“你在为故事流泪,别人却在为你的钱包狂欢。”事实上,这种靠虚构剧本带货卖课的行为,已涉嫌欺诈:不仅直接损害用户权益,让消费者花了钱却买不到好课程;更破坏了行业生态,让真诚做内容、做课程的从业者受牵连;甚至扭曲社会价值,消耗大众的信任与善意。更无奈的是,用户付费后即便发现课程质量低下,也常因知识课程评价的主观性,陷入举证难、界定难的困境,维权之路格外坎坷。
面对这样的乱象,广大用户得时刻保持警惕、擦亮双眼,别被虚构的人设和悲情叙事“裹挟”:购买线上课程前,多花点时间核实课程资质、内容质量和主播背景,别让情感冲动推着自己掉进消费陷阱。而作为流量入口的平台,更该主动扛起监管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建立虚假营销监测系统,对借“假人设”带货卖课的行为加大排查与惩处力度,让违规者无处遁形。剔除虚情假意,“网络课程”才能彰显真正价值;告别营销“套路”,直播空间方能回归真诚本质。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