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早上起床好好的,一到傍晚脚踝就开始肿得厉害,鞋子都快塞不进去。也有的是站久一点、走远一点,脚踝就跟吹气球似的鼓起来,按一下还会留下一个小坑。这种情况,不光是难看,更关键是它可能和身体里一些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问题有关。
有些人,早上起床好好的,一到傍晚脚踝就开始肿得厉害,鞋子都快塞不进去。也有的是站久一点、走远一点,脚踝就跟吹气球似的鼓起来,按一下还会留下一个小坑。这种情况,不光是难看,更关键是它可能和身体里一些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问题有关。
别总以为是“走多了”“累到了”,尤其是长期反复肿,或者一边肿、一边不肿的情况,更不能大意。作为医生,见过太多因为忽略这个“小问题”最后查出大毛病的例子。
脚踝反复肿胀,最常见的背后原因,离不开心、肝、肾、血管这些系统,问题不大时是身体在提醒你,问题严重时,可能已经是疾病的表现了。
心脏像个水泵,负责把血液打到全身。可一旦心功能出现问题,血液回流受阻,下肢的静脉压力增高,液体就容易渗出来,聚在脚踝周围,慢慢肿起来。
特别是老年人,心脏衰弱时,脚踝肿得明显,而且通常是两边一起肿,晚上更重,早上好一些。严重的还会出现喘不上气、躺下就憋气的情况,那基本就是心力衰竭了。
心脏性水肿一般不伴疼痛,但持续时间长,皮肤会变得紧绷、发亮,按压后凹陷恢复慢。如果家里老人有这类表现,真的要提高警惕,不能再拖。
肾就像身体的“过滤器”,一旦它出毛病,水和钠就不能正常排出去,血容量上升,结果就开始浮肿。
肾源性水肿往往从脸开始,早上起床眼皮肿得像喝了两斤水一样,但到了傍晚,肿胀会转移到脚踝。这是因为白天站立久了,液体随着重力往下走。
有些年轻人经常熬夜、吃太咸,又不爱喝水,早上起来脚踝肿、眼睛肿,其实肾已经在轻轻敲警钟。长期这样下去,有些人查出来就是慢性肾炎,甚至肾病综合征。
肾功能异常的浮肿,一般没有疼痛感,但如果伴随尿液泡沫多、颜色深,就要尽快做个尿检和肾功能评估了。
如果你发现每天傍晚脚踝肿得厉害,早上又几乎消了,而且一边肿、一边不肿,或肿得大小不一,那很有可能是静脉的问题。
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都会导致回流不畅,血液淤积在下肢,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就这样慢慢肿起来。
尤其是久坐、久站工作的人,比如老师、理发师、服务员,常年累月下来,下肢静脉瓣膜磨损,回流能力下降,脚踝肿胀就变得家常便饭。
更严重的是,如果突然一边的脚踝又肿又痛,还发热发红,那就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必须立刻就医。因为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堵到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后果非常危险。
肝脏合成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如果肝功能不好,比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身体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水分就容易渗出来,造成水肿。
这类水肿常常从脚踝开始,再慢慢发展到小腿、腹部甚至全身。很多肝病患者早期只有食欲差、体力弱,不太容易被发现。但一旦出现水肿,就说明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
同时,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也会引起类似的情况。节食减肥过头、长期饮食单一的人,体内蛋白质储备不足,也可能出现脚踝浮肿。
尤其是老年人,咀嚼功能下降、胃口差,常年营养跟不上,也会出现这种“营养性水肿”,不是胖,而是虚。
淋巴水肿和其他水肿不太一样,它肿得更硬、更厚重,而且按压后不一定有明显凹陷感。初期主要表现为脚踝、脚背肿胀,发展快的话,小腿、大腿也会跟着肿。
常见原因包括淋巴结切除、放疗、寄生虫感染,甚至有些人是先天性淋巴发育异常。女性中,乳腺癌术后引发的上肢淋巴水肿比较多,而下肢则常见于妇科肿瘤治疗后的患者。
这类水肿通常不容易消退,就算抬腿、休息也没多大改善,而且皮肤容易变厚、粗糙,甚至长出疙瘩。治疗上相对复杂,需要长期物理治疗、压力袜、甚至手术。
有时候脚踝肿,是因为扭伤、关节炎或者局部感染引起的。比如滑倒崴了脚,局部软组织出血、水肿,几小时内就肿得很明显。
或者是脚踝关节长期磨损,慢性滑膜炎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腔液体积聚,也会出现肿胀、僵硬、活动受限。
还有一种情况是蜂窝织炎,细菌从皮肤小伤口进入,造成软组织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烧。这种需要尽快使用抗生素,拖不得。
很多人一开始不当回事,想着“过两天就好了”,结果拖成慢性炎症,肿胀反复不退,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脚踝肿,其实是身体给出的信号,它不是“一个部位”的问题,而可能是全身系统出问题的一种表现。每一次浮肿,背后都可能藏着心、肝、肾、血管等系统的异常。
尤其是反复、长期、不对称的肿胀,千万别光靠热敷、抹药膏应付了事。真相可能藏得很深,只有查清楚原因,才能对症处理。
生活里有太多人,直到身体出大问题,才回忆起“其实早就浮肿过,只是没太当回事”。那时候后悔也晚了。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辰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 陈灏珠,钟南山主编.《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高志强等.下肢浮肿的临床思维与鉴别诊断.《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5):1121-1125.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