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宫东翼自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时期建成后,历经1942年扩建形成两层结构,长期承担第一夫人办公室、白宫影院及访客入口等功能。此次改造中,东翼主体建筑在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间被彻底拆除,为新建的“国宴厅”腾出空间。
编辑:欣阅
纽约时报公布了白宫东翼扩建的设计图。图纸一出来,大家都觉得有点奇怪,因为这次的设计看起来有些不对劲,整个建筑的结构有点失衡。
原本白宫东翼和西翼之间那种一主两翼的霸气感觉没了,变成了东大西小的不对称布局,东边的宴会厅甚至比中间的主楼还要显得更气派。
根据披露的设计方案,东翼主体建筑被完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占地8360平方米的豪华宴会厅,其规模与奢华程度远超现有白宫活动空间。
这一改造不仅打破白宫东西翼平衡对称的建筑传统,更因施工时间与资金来源引发多重争议。
白宫东翼自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时期建成后,历经1942年扩建形成两层结构,长期承担第一夫人办公室、白宫影院及访客入口等功能。此次改造中,东翼主体建筑在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间被彻底拆除,为新建的“国宴厅”腾出空间。
根据披露的设计方案,这座宴会厅将铺设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板,格状天花板悬挂水晶吊灯,梁柱镶金边,三面环绕防弹落地窗,可容纳999人同时活动,规模是现有东厅的近五倍。
建筑历史学者指出,白宫原始设计遵循皮埃尔·朗方1792年奠定的对称原则——主楼居中,东西两翼平衡延伸,象征国家稳定。此次东翼扩建后,东侧体量较西翼增加近三分之一,导致主楼在视觉上被挤压。
美国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会警告称,这种失衡将“永久破坏白宫东西翼的古典平衡格局”,其首席执行官卡罗尔·奎伦在公开信中强调:“当东翼面积超过主楼时,这座建筑作为民主象征的权威性将被消解。”
施工启动前,特朗普政府未向美国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提交审批文件,该机构办公室在联邦政府停摆期间也未作出回应。这一程序缺失引发法律质疑。
根据《国家历史保护法》,虽未明确禁止此类改造,但政府利用“私人出资”条款的模糊地带,规避了本应进行的公众审查程序。
对比历史案例,1948年杜鲁门重建白宫内部时,曾因拆除原有结构引发激烈争论,但最终通过国会特别拨款与严格的历史保护审查完成改造。
而此次改造的资金来源更为复杂——2.5亿美元预算全部由企业及私人捐助者承担,包括元宇宙平台公司、亚马逊、微软等与联邦政府签有重大合同的科技巨头,以及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双子星交易所创始人等新兴金融势力。
这种“政商联合”模式被前白宫伦理律师理查德·佩因特批评为“道德噩梦”,直言“企业捐款必然伴随政策诉求”。
新宴会厅的设计细节进一步加剧争议。根据披露的效果图,内部将铺设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板,格状天花板悬挂水晶吊灯,梁柱镶金边,三面环绕防弹落地窗。
这种奢华风格与白宫传统的新古典主义设计形成强烈反差,被建筑师协会批评为“凯撒宫遇上凡尔赛宫”的混搭。更引人注目的是,宴会厅容量在施工期间从最初规划的650人增至999人,造价也传闻涨至3亿美元。
资本介入的深度远超表面。特朗普上周末在白宫举办答谢宴,赴宴企业代表不仅包括科技巨头,还出现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及双子星交易所创始人等新兴金融势力。这种筹资网络被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指责为“将公共空间转化为私人利益交换场所”。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在议场发言中直言:“当总统用纳税人无法进入的宴会厅招待捐助者时,白宫已从‘人民的家’变成权贵的俱乐部。”
被拆除的东翼建筑承载着多任“第一家庭”的记忆。这里曾是杰奎琳·肯尼迪推动白宫历史保护运动的指挥部,也是米歇尔·奥巴马设立花园的所在地。施工启动后,美国政府以“安全改造”为由无限期取消白宫公共参观,引发民众对历史记忆消逝的担忧。
历史保护组织提供的卫星图像显示,截至10月23日,东翼遗址上仅剩基础结构,原建筑中的1902年砖墙、1942年扩建的钢结构均被拆除。国家公园管理局档案记载,东翼影院曾放映过从艾森豪威尔到拜登时期的国家庆典影片,访客入口每年接待超50万名游客。这些功能的消失,被批评者视为“对公共历史资产的掠夺”。
共和党内部对改造持分化态度。部分议员以椭圆形办公室1909年加盖、奥巴马改造网球场为例,强调白宫历来有翻新传统。但更多声音指出,此次改造的规模与性质截然不同——它不仅涉及建筑结构,更重构了权力展示的空间逻辑。
建筑政治学研究者观察到,东翼扩建后,白宫南草坪的临时帐篷国宴模式将被永久性室内空间取代,这可能改变外交礼仪的权力平衡。一位不愿具名的欧洲国家驻美大使透露:“当东翼宴会厅成为主要接待场所时,国家元首的入场路线将完全偏离传统中轴线,这种空间重组本身就在传递政治信号。”
随着施工进入地基浇筑阶段,白宫周边的抗议活动持续升温。历史保护组织在拉斐特广场悬挂巨幅标语:“我们的白宫,不是你的凡尔赛宫”。
而白宫快速反应小组在社交媒体回应称:“一个多世纪以来,总统都在让白宫适应时代需求。”这场围绕砖石结构的争论,实质是不同群体对国家象征解释权的激烈争夺。
当推土机碾过百年历史的东翼废墟时,被改写的不仅是建筑图纸,更是一个国家如何看待自身历史的深层命题。
来源:影史奇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