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强调:最伤大脑的行为,不是熬夜,而是频繁去做3件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3:2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92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最近总觉得自己“记性变差了”,刚放下手机就忘了要干嘛;饭做好了却记不起放没放盐。她怀疑是不是年纪大了,或者是常年睡眠不足的锅。

可她没想到,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熬夜确实影响大脑,但你现在的状态,更可能是被‘坏习惯’长期侵蚀的结果。”

钟南山院士曾在公开演讲中指出:真正损害大脑的,不止是熬夜,还有我们每天反复在做的3件事。

第一种行为:长时间沉迷手机,尤其是短视频

很多人都知道低头刷手机伤眼,却忽略了它对大脑的“慢性毒害”。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短视频平台,会诱发大脑奖赏系统持续兴奋,导致多巴胺分泌失衡,久而久之,人会变得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快感依赖”。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短视频时感觉停不下来,但视频看完马上就忘?这其实是一种“即时满足陷阱”,让大脑习惯接受碎片化、简单的信息刺激,而逐渐丧失深度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碎片化的内容输入,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危险,会抑制他们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

也就是说,它不仅让我们变“笨”,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第二种行为:长期情绪压抑,尤其是不愿表达

大脑不仅是思维中枢,还是情绪管理中心。

广州市脑科医院临床观察指出:长期压抑情绪的人,大脑杏仁核活动会增强,前额叶皮层功能会下降,这会让人更容易焦虑、失眠、记忆力变差。

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不说话”“忍着”,其实是在让大脑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液循环变慢、神经递质紊乱,轻则导致认知功能下降,重则可能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

比起一次情绪爆发,长时间的压抑才是对大脑最残忍的“慢性毒药”

钟南山院士曾多次在健康讲座中呼吁:“保持心理健康,是保护大脑功能的重要一环。”别再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该表达时请勇敢开口。

第三种行为:饮食结构失衡,尤其是高糖高脂饮食

你可能没想到,你吃下去的东西,会直接影响你的大脑状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2年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指出:高糖高脂饮食会诱发胰岛素抵抗,不仅影响身体代谢,也会损伤大脑神经元,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精神萎靡。

美国哈佛医学院也有研究证实:长期摄入高热量、低营养密度的食物,会让大脑的“神经突触”连接减少,导致学习能力和判断力下降。

换句话说,吃得越不健康,大脑越容易“迟钝”。

钟南山院士也曾强调:“合理饮食,是抗衰老的大事,不仅关乎身体,也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三餐不规律、爱吃甜食、缺少蔬果,都是伤脑的“隐形杀手”。

熬夜确实对大脑有影响——尤其是影响睡眠周期、神经递质代谢,降低记忆力和专注力。但问题是,熬夜带来的伤害,是“短期可逆”的,只要睡眠恢复,大脑功能也可以逐渐修复。

而上述提到的这3种行为,是长期、日积月累地侵蚀大脑,一旦造成神经系统结构改变,恢复的难度就更大,甚至不可逆转。

就像一座桥,偶尔过重的卡车压一压没事,但每天都有超载车辆通行,早晚会垮塌。

大脑也是如此。

第一,设定“屏幕时间红线”,强制自己离线

建议每天使用手机不超过2小时,尤其避免临睡前刷短视频。可以设置“番茄钟”时间管理法,用25分钟高效工作,5分钟休息,避免沉浸式滑屏。

第二,学会情绪表达,而不是憋着

找一个靠谱的倾诉对象,或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研究表明,每周表达3次情绪,有助于降低皮质醇水平,恢复大脑平衡功能。

第三,改变饮食结构,给大脑最好的“营养”

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增加B族维生素的摄入,如豆类、谷物;减少糖分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这些营养素有助于维持神经传导、修复脑组织。

第四,保持规律作息,为大脑创造“修复时间”

每天睡满7小时,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大脑的“清除垃圾”功能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缺觉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写在最后

我们都曾以为,“脑子不好使”只是老年人的事。但现实是,大脑退化并不看年龄,而是看你怎么用它

钟南山院士说得好:“保护大脑,要从日常行为做起。

别再把熬夜当成唯一的“背锅侠”,真正可怕的,是你每天在做、却从未警觉的那些事。

从今天开始,给大脑一份“养生清单”,别让它在沉默中慢慢“生锈”。

参考资料:

《碎片化信息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研究中心,2023

《高糖饮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探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

《钟南山院士谈青少年用脑健康》,中国科协直播讲座,2022

《情绪压抑与大脑杏仁核功能变化》,广州市脑科医院,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靳医生科普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