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拉斯加大学北极安全与韧性中心的主任特洛伊・布法德说得直白,美国在格陵兰连一体化的防空反导力量都没部署,面对新的高超音速威胁,以前的防御体系等于白搭。
格陵兰岛上的预警雷达,从冷战初期就一直是北美防洲际导弹的“铁门神”。
可现在这“门神”有点顶不住了,批评者说它连高超音速导弹都防不住,既探不到,也拦不下。
阿拉斯加大学北极安全与韧性中心的主任特洛伊・布法德说得直白,美国在格陵兰连一体化的防空反导力量都没部署,面对新的高超音速威胁,以前的防御体系等于白搭。
今年6月,美军还把格陵兰的防务从欧洲司令部转到了北方司令部,明摆着把它当成本土防御的一部分。
这事儿说穿了,就是北美觉得北极方向的威胁越来越近,得赶紧给格陵兰的防御“补漏洞”。
冷战那会儿,格陵兰的雷达是真靠谱。
1960年首套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投用后,它就成了美国的“遥远前哨”,苏联的导弹一动,这儿大概率能先探到,给北美争取十多分钟的反应时间。
现在这套系统升级了,归第12太空预警中队管,不光扫导弹,还追太空目标,覆盖北极圈八成空域,没它还真不行。
可时代变了,威胁也不一样了,现在的高超音速导弹,比如俄罗斯的“匕首”,速度能到10马赫,还能变轨、低空突防。
格陵兰现有的雷达是按弹道导弹设计的,对这种“灵活型”威胁,探测效率低得可怜。
布法德团队说,现有雷达得等导弹飞到离格陵兰500公里内才能发现,可拦截系统反应时间就2分钟,根本来不及。
更要命的是,格陵兰的防御力量还偏科,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倒是有空军安全部队守着,可这些人只防地面的突击队、恐怖袭击,面对天上飞的高超音速导弹,手里的家伙根本用不上。
等于家里装了防盗门,却没装窗户锁,人家从窗户就能进来,北极的极端天气还雪上加霜。
零下73摄氏度的低温,能让雷达波散射,光学传感器看不远。
皮图菲克基地的雷达到了冬天,探测范围比夏天少四成,还得不停扫雪,不然天线会被积雪压坏。
柴油发电机到了低温也容易凝固,得额外加热,后勤负担一下就重了。
在这种地方搞防御,光是跟天气较劲就够累的。
既然现有防御不管用,布法德团队在《小规模战争杂志》里提了个方案:搞分层防空体系,短程、中程系统都配上。
比如用“爱国者”拦中远程目标,NASAMS防中低空,再加上短程防空系统(SHORAD),未来还能加激光防御(LLD)。
可这套方案落地,没那么简单,首先得让装备适应北极的冷。
常规“爱国者”在零下40度故障率就飙升,到了零下73度,不改造根本没法用。
得给发动机换低温型号,雷达天线加防冰涂层,还好NASAMS在挪威试过,挪威也是北极国家,2022年用它拦过无人机,改造难度小点儿。
激光防御现在还在测试,零下20度能拦无人机,到了格陵兰冬天,还得给它装保温舱,技术能不能过关还得看。
传感器也得配套,光有拦截武器不行,还得先探到目标。
专家建议把弹道导弹雷达、低空防空雷达,再加上预警机、超视距雷达拼起来,形成“立体探测网”。
美军计划在格陵兰装AN/TPY-2雷达,改完能在零下50度工作,探测距离1500公里,再跟加拿大的雷达配合,能多争取点反应时间。
还有极化雷达,皮图菲克基地试过,冬天探测效率能提不少,这些技术都得慢慢落地。
比技术更麻烦的是政治,格陵兰是丹麦的自治领土,地理上却属北美,防务得同时顾着美国和北约。
特朗普以前想把格陵兰买下来,结果格陵兰人和丹麦人都不答应,闹了个笑话。
现在美军要在这儿建防御,得跟丹麦、格陵兰自治政府掰扯。
2022年美丹签了合作协议,美军能扩建基地,但每年得给5000万美元,还得经格陵兰批准。
2024年皮图菲克基地想扩建,就因为格陵兰担心环境问题,推迟了半年。
指挥权移交也添了新问题,以前格陵兰归欧洲司令部管,今年6月转给了北方司令部,可北美北极归北方司令部,欧洲北极归欧洲司令部,俩司令部得协同。
2023年北极演习时,就因为数据传得慢,模拟拦截失败了。
专家说最好建个联合指挥中心,把北美防空司令部、欧洲司令部、战略司令部的力量捏到一起,还得把格陵兰放进北约的防空计划里,让盟友也搭把手。
说到底,格陵兰的防御现在是“内忧外患”,外面有高超音速导弹的威胁,里面有极寒和政治的牵绊。
美国想把这儿打造成北美防线的关键,光靠技术升级不够,还得跟丹麦、北约好好商量,不然钱花了,事儿还办不成。
来源:律行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