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刚过,豫南平原的麦苗正顺着田垄拔节生长,新绿顺着沟渠漫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李建国蹲在自家老宅的门槛上,指尖摩挲着墙根处斑驳的青砖,砖缝里还嵌着2003年盖房时溅上的水泥点子。这栋两层小楼陪了他二十二年,如今西墙皮已剥落得露出内里的土坯,北屋窗框朽得关不严实,
清明刚过,豫南平原的麦苗正顺着田垄拔节生长,新绿顺着沟渠漫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李建国蹲在自家老宅的门槛上,指尖摩挲着墙根处斑驳的青砖,砖缝里还嵌着2003年盖房时溅上的水泥点子。这栋两层小楼陪了他二十二年,如今西墙皮已剥落得露出内里的土坯,北屋窗框朽得关不严实,去年汛期的暴雨更是冲塌了后院的柴房,墙土泡成了泥浆,混着碎柴火堆在角落。
“今年说啥也得翻建了。”他对着刚从镇上农资店回来的儿子李磊念叨,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宅基地使用证,封皮的塑料膜早就磨破了边。
李磊把电动车支在槐树下,摘下沾着尘土的草帽,眉头跟着皱了起来:“爹,别着急动工,2025年宅基地新规刚下来,翻建有硬要求了。上周王叔家拆到一半就被镇里叫停,拉来的三车钢筋水泥全堆在院里,听说光建材钱就打了三万块的水漂。”
李建国猛地站起身,烟袋锅子在门槛上磕得邦邦响,火星子溅在青砖上又很快熄灭:“咱自己的宅基地,自己的房子,想翻就翻,还能有啥规矩管着?”他这辈子在村里盖过三次房,最早是土坯房,后来改砖瓦房,2003年又起了小楼,哪次不是找几个相熟的乡亲搭把手,备齐建材就开工?别说审批,就连图纸都是凭着经验在地上画个大概。可看着儿子手机里政府官网的政策截图,再想起前天路过王叔家时,老两口蹲在废墟旁叹气的模样,他心里的火气渐渐凉了下去,变成了实打实的疑惑。
其实,像李建国这样对翻建新规一知半解的农户,在豫南乡村乃至全国都不在少数。2025年1月1日起,《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配套细则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具体管控措施,从审批流程到建设标准都做了系统性调整。诸暨、瑞金、曲靖等多地已出现因不懂新规违规翻建导致损失的案例。结合这些实例和政策要求,这三个新要求必须提前弄清,否则很可能落得“钱房两空”的结局。
一、审批先过关:不是“想建就能建”,这几类情况直接驳回
“以前农村盖房是‘先斩后奏’,垒起墙再说;现在得‘先奏后斩’,批下来才能动一锹土。”镇自然资源所的老张在村里的政策宣讲会上,把《土地管理法》摊在长条桌上,指尖敲着第六十二条强调。台下坐满了像李建国这样打算翻建的农户,有人手里还攥着卷尺,显然早就盘算着扩大宅基地面积。
老张从公文包掏出一摞卫片执法图,指着其中一张带红圈的图片说:“别以为山高皇帝远,现在卫星盯着呢。2022年起实施的《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早就明确了,就算在老宅原址翻建,没审批就是违法用地 。瑞金有个老李,2012年建的房没办手续,2022年翻建时也没报批,结果新房刚盖好就被卫星拍到,因为地类库里这块地登记的是耕地,直接被要求限期拆除复耕,十几年的心血全白费了 。”
这话让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李建国悄悄把揣在兜里的卷尺又往深处塞了塞。散会后,他揣着宅基地证直奔村委会,村支书王强刚在公示栏贴完低保名单,接过证件扫了一眼就皱起了眉头:“建国哥,你这证是2000年发的,上面写着宅基地面积180平米,可咱这儿2025年新规明确了,占用建设用地的宅基地最高不能超过140平米,你这超了40平米呢。”
这消息像盆冷水浇在李建国头上,他急着辩解:“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地,当年村里都认可的!”王强赶紧拉他坐在长条凳上,翻开桌上的《诸暨市农村住宅拆翻改建审批通知》复印件解释:“不是不认老地,是政策收紧了。你看诸暨这边规定,占用农用地的宅基地不超过120平米,建设用地不超过140平米,就算翻建也不能突破这个上限 。你得先把超占的40平米退给集体,或者按公式核算审批面积,不然申请肯定通不过。”
王强说着,拿过纸笔给李建国算账:“咱这儿的保障标准是每人30平米,你家四口人就是120平米。老房合法面积180平米,按‘保障标准面积+(应拆老房面积-保障标准面积)/2’的公式算,能批的面积是120+(180-120)/2=150平米,但得往下减到140平米的上限 。这还是合规的情况,要是碰了红线,连申请资格都没有。”
这话让李建国更揪心了。王强掰着手指给他数“红线”:“第一种是一户多宅的,像村西头老赵,家里两处宅子,想翻建老院就得先腾退一处,不然批不了 。第二种是城镇子女继承的房子,只能维持现状,不能翻建,房子塌了宅基地还得收归集体 。第三种是房子闲置塌了两年以上的,集体有权收回,咱村老陈家那处空院就是这情况,去年想翻建直接被驳回了 。第四种是户口迁出村的,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了,就算有老宅也不能翻建 。”
李建国听得后背发紧,赶紧问:“那我这情况能补救不?”王强给他指了两条路:要么书面申请退掉超占的40平米,由村委会出具证明;要么按公式核算后,在申请里注明自愿按上限140平米建设。“明天先去镇里自然资源所核实地类,你这老宅基地当年可能是耕地转的,得确认现在的地类性质,不然万一像瑞金老李那样踩了耕地红线,麻烦就大了 。”
第二天一早,李建国揣着宅基地证和户口本往镇里赶。老张在办公室里给他调出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档案,万幸的是,他家宅基地在二调时已登记为建设用地,不算耕地占用。“但面积超标是实锤,必须按规定核减。”老张说着,递给李建国一张材料清单,“申请得带齐户口本、土地权源证明、现状测绘报告,还有有资质设计单位出的建筑设计方案,少一样都得跑第二趟 。”
最让李建国没想到的是,审批还得过“邻里关”。他的老宅和西院陈婶家共用一堵院墙,翻建时想把房屋往南移半米扩大采光,按照规定必须取得陈婶的书面同意。“一开始陈婶担心挡她家菜地的光,我跟她承诺新房后墙留1.5米间距,屋檐比她家矮30公分,还帮她把菜地边的篱笆重新扎了一遍,她才签了字。”李建国后来跟乡亲们说,这张签字单比啥都金贵,有户人家就是少了邻居同意,材料全齐了也被打了回来。
提交申请的第十天,村委会公示栏贴出了李建国的建房申请,红纸上写着申请人、宅基地位置、审批面积等信息,公示期7天。公示结束后,镇里组织驻村干部、自然资源所人员和村干部来现场踏勘,量了宅基地四至,确认没有侵占公共道路和绿地。又过了5天,李建国终于拿到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农村宅基地批准书》,两张证用塑料封皮套着,他揣在怀里回了村,路上逢人就说:“虽然跑了三趟镇里,花了22天,但心里踏实,这房子盖得合法!”
有了审批手续,李建国特意去王叔家串门。王叔家的工地还停着,钢筋上已经生了锈。“当初要是多等几天,问问清楚政策就好了。”王叔拍着大腿叹气。李建国把自己的审批材料递给他看:“现在镇里审批有明确时限,20个工作日内必须办完,材料不齐也会一次性告知,不像以前那样来回折腾 。你赶紧去补手续,说不定还能接着建。”
二、安全硬杠杠:三层是“分水岭”,没资质施工队不能用
“盖房先保命,安全比啥都重要。”施工队王队长拿着设计图,在地基位置画了道红线。他干农房建设三十年,2025年新规实施后,光是安全规范就参加了三次培训。李建国原本想盖四层,一层当车库和储物间,二三层自住,四层留着给孙子将来结婚用,可王队长的话给了他当头一棒。
“现在农村翻建一般要求不超过三层,超过就得找有专业施工资质的建筑队,还得做结构安全性鉴定。”王队长指着设计图上的荷载参数说,“咱镇上的施工队大多只有两层以下的施工经验,三层以上得从县城请,光设计费就得多花一万二。而且材料也得升级,以前用的预制板现在不让用了,必须现浇混凝土,钢筋型号也得从HRB335换成HRB400。”
李建国听得直咋舌,正犹豫着,王队长又说起了邻村的事故:“今年3月,邻村老赵翻建时偷偷加了第四层,找的施工队连资质都没有,结果浇筑三楼楼板时,钢筋间距超标,混凝土配比不对,当场塌了,砸伤两个工人,老赵不仅房子没盖成,还赔了十几万医药费。这真是‘省小钱吃大亏’。”
这话彻底断了李建国盖四层的念头。他咬咬牙,额外花八千块请了县城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做方案。设计员小李来现场勘测时,特意用仪器测了地基承载力:“老房地基是石砌的,承载力不够三层,得往下再挖80公分,换填30公分厚的碎石垫层。”李建国看着工人一点点挖开老地基,底下的碎石块还是2003年铺的,有些已经风化开裂,心里暗自庆幸:“还好没图省事直接在老地基上盖,不然迟早出问题。”
4月18日,施工队正式进场。开工前,王队长特意开了安全培训会,墙上挂着云南曲靖自建房火灾事故的通报复印件:2025年5月,当地一栋三层自建房因电气线路短路起火,由于防火分隔失效、防盗窗堵塞逃生通道,造成5人死亡。“咱这房子得吸取教训,电气线路必须穿PVC管保护,楼梯间和厨房要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的隔墙隔开,窗户不能全装封闭式防盗窗,得留一个能逃生的活动窗口。”王队长拿着卷尺比划,“厨房还得装燃气泄漏报警器,这是新规硬性要求,验收时必查。”
施工到地基浇筑那天,镇里的安全监管组来了两个人,带着检测仪和卷尺。“地基深度够不够?钢筋间距是多少?混凝土配比对不对?”监管员小王一边问,一边把数据记在检查表上。看到地基钢筋间距比设计要求宽了2公分,当场要求返工:“别小看这2公分,承重时可能差好几吨力。”王队长赶紧安排工人整改,重新绑扎钢筋,李建国在一旁盯着,额头上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以前盖房哪有人来查这些,现在才知道安全不是小事。”
让李建国意外的是,安全规范里还藏着“省钱门道”。施工队进场第三天,王队长提醒他:“你这老房去年被暴雨冲坏了承重墙,按标准能评上C级危房,能申请危房改造补贴。”按照2025年政策,农村户口、房屋经鉴定为危房的农户,最高能拿到8万元补贴。李建国赶紧跟着王队长拍了房屋正面、侧面和承重墙破损处的照片,在村委会领了申请表,填清楚家庭人口、房屋面积和破损情况。申请表在村里公示7天后,顺利通过初审,镇里的鉴定人员来现场勘测后,确认符合补贴标准。“等房子验收合格,补贴就能到账,差不多能cover一半的建材钱,这政策真是暖人心。”李建国拿着鉴定报告,笑得合不拢嘴。
5月底,房屋主体结构封顶。王队长爬上屋顶,检查完坡屋顶的瓦片铺设,又下来叮嘱李建国:“别忘了装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楼梯间每两层得装一个灭火器。还有,屋顶的避雷带得接好,去年隔壁县就有农房因雷击着火了。”李建国一一记下,看着初具雏形的新房,外墙还露着红砖,却比老房结实多了,心里既踏实又期待。
这天傍晚,村里的广播响了起来,播放的是镇里的安全警示通知:“近期发现两起违规施工案例,一户未用合格钢筋导致梁体开裂,一户未做防火分隔被要求整改……”李建国坐在院子里,看着夕阳照在新房的梁上,想起王队长说的话:“安全这东西,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候能救命。新规看着严,其实是在保咱的命。”
三、风貌要协调:不能“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村庄有了“统一美学”
“以前村里盖房是‘百花齐放’,张家盖欧式洋房装罗马柱,李家盖中式瓦房带飞檐,看着乱糟糟的。”村支书王强拿着新印的村庄规划图,在村委会院子里给农户们讲解,“2025年新规特别强调农房风貌管控,翻建的房子得和村里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不能再随心所欲了。”
规划图上,全村的农房都用统一的灰色线条标注,坡屋顶、灰瓦白墙,屋檐高度不超过7.5米,连门窗样式都做了统一规范。李建国原本想给新房装罗马柱、贴米黄色文化石,看着规划图犯了难:“这统一风格会不会太死板?”王强笑着指向村东头的样板房:“你去看看老王家的房子,按风貌导则建的,既合规又好看。”
老王家的新房刚完工,灰瓦铺的坡屋顶,白墙刷得匀净,屋檐下挂着木质灯笼,院墙上做了镂空的竹编装饰,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比老房精致多了。“一开始我也觉得束缚,后来规划师说可以在细节上做文章。”老王指着院门口的石榴树,“这是按导则种的本地树种,既符合要求又讨个‘多子多福’的好彩头。”
没过几天,镇里的规划师小林专程来村里指导。她穿着运动鞋,走遍了村里的每条巷道,在笔记本上画满了草图。“风貌管控不是‘一刀切’,是‘一村一风貌’。”小林指着规划图说,“咱村靠近淮河,有水乡特色,所以导则里要求采用坡屋顶、亲水露台,建材优先用本地的杉木和青砖,既能体现地域特征,又能降低成本。就像叶圣陶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村庄风貌就是乡村的主旋律,每栋房子都是其中的音符,得和谐才行。”
小林的讲解解开了农户们的疑惑。李建国的邻居陈婶翻建时,原本想把院墙往外挪半米扩大院子面积,小林当场用卷尺量了量:“院墙往外挪会占用1米的消防通道,不符合村庄规划,万一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来就麻烦了。”陈婶只好修改方案,还主动把院墙往后退了半米:“以前觉得宅基地里的地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现在才知道得顾全大局。”
更细致的是,新规对建筑材料也做了明确要求。小林拿着一块劣质彩钢板说:“这种夹芯泡沫彩钢板易燃,冬天漏风夏天渗水,去年村里有户人家用它盖厢房,一场雨就泡坏了,今年翻建必须换成实心砖墙。外墙涂料得选环保的水性漆,不能用含甲醛超标的油漆,既保护健康又不会污染土壤。”
李建国按导则修改了设计方案,把罗马柱换成了木质廊柱,文化石改成了本地的青石板贴面,屋顶用了灰瓦,还在院子西侧留了个亲水小平台,正对村口的池塘。施工时,小林来巡查了两次,看到他用的是杉木廊柱,满意地点点头:“这木材防潮性好,还能和村里的老槐树形成呼应,比罗马柱更有乡土味道。”
风貌管控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村里原本杂乱的电线被梳理整齐,架在了统一的线杆上;农户的院墙上画了农耕题材的壁画,有插秧、收割、扬谷的场景;家家户户门口都种了月季和紫薇,都是导则里推荐的本地花卉。“以前城里亲戚来,总说村里‘土气’,现在来了都问这是按啥图纸建的,说像风景区。”李建国笑着说,端午节时,城里的侄女来串门,围着新房拍了好多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好多人问这是哪个乡村旅游点。
7月初,新房进入装修阶段。李建国在门窗选型上犯了难,市场上的铝合金窗样式太多,不知道哪种符合导则。小林特意带了本《浙派民居门窗样式图集》给他参考:“选这种带格纹的木质窗框,刷成深褐色,既符合风貌要求,又能隔热隔音。”李建国照着图集选了门窗,安装那天,木工师傅说:“现在村里盖房都按这个样式来,看着整齐,以后维修换配件也方便。”
让农户们更惊喜的是,风貌达标还能领奖励。镇里出台政策,翻建房屋完全符合村庄风貌导则的,验收合格后能拿到3000元的风貌奖励金。李建国特意把小林请来把关,确认门窗、屋顶、外墙都符合要求后,才放心地继续施工。“这3000块虽然不多,但也是对咱合规建房的认可。”他跟王队长说,“现在才明白,统一风貌不是限制,是让村子变得更漂亮。”
8月中旬,村里的风貌改造基本完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去,灰瓦白墙的农房顺着池塘排列,屋顶的炊烟袅袅升起,院门口的花卉开得正艳,原本杂乱的村庄变成了整齐有序的美丽乡村。“这才是咱农村该有的样子。”王强拿着相机拍个不停,“下个月镇里要评美丽宜居示范村,咱村肯定能评上。”
四、验收与确权:拿到“红本本”,房子才真正“稳了”
秋分那天,李建国的新房终于完工。红漆大门上贴着“新居焕彩”的对联,院子里的石榴树结了几个红灯笼似的果子,杉木廊柱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他站在门口,看着墙上的施工记录,从4月18日开工到9月23日完工,整整五个月,每一步都按新规来,没踩一条红线。
“别高兴得太早,得通过验收拿到不动产登记证,这房子才真正算你的。”王队长拍着他的肩膀说。按照2025年新规,农房翻建完成后,要经过乡镇政府组织的综合验收,合格后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李建国赶紧拿着审批手续、施工图纸、材料合格证明,去村委会提交了验收申请。
三天后,镇里的验收组来了五个人,有自然资源所的老张、安全监管组的小王、规划师小林,还有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验收组先查审批手续,确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农村宅基地批准书》齐全,面积、层数都符合审批要求;接着去现场检查,小王用检测仪测了楼板厚度,确认符合设计标准,又查了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和灭火器都按要求安装;小林检查了风貌,灰瓦白墙、木质廊柱都符合村庄导则;老张则核对了宅基地四至,确认没有超占面积。
“有个小问题,厨房的燃气泄漏报警器没通电,得赶紧弄好。”小王在验收表上做了标注。李建国赶紧找电工检查,原来是接线松动,重新接好后,报警器发出了正常的提示音。验收组确认整改到位后,组长在验收意见表上签了字:“符合2025年宅基地翻建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拿着验收合格证明,李建国第二天一早就去镇里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确权手续。窗口工作人员接过材料,核对无误后说:“现在农村宅基地确权实行‘房地一体’,房产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合二为一,拿到这本不动产权证书,房子和地的权利就都明确了。”工作人员递给他一本红色封皮的证书,封面上印着国徽,里面记录着宅基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权利所有人等信息。
李建国捧着证书,手指摩挲着国徽,眼睛有些湿润。他想起2003年盖老房时,只有一张简单的宅基地使用证,连房屋面积都没精确标注;现在这本不动产权证书,每一项信息都清清楚楚,还有卫星定位坐标。“这才是真正的‘红本本’,以后心里踏实了。”他把证书放进贴身的衣兜,走路都挺直了腰杆。
村里拿到不动产权证书的农户越来越多,王强在公示栏贴了张名单,已有28户通过验收并确权。“以前村里总因为宅基地边界吵架,现在有了这本证,边界清清楚楚,纠纷也少了。”王强说,前几天老张和老刘家因为宅基地边界起了争执,后来拿出不动产权证书,按上面的坐标一量,立马就分清了界限,没费多少口舌就和解了。
李建国把不动产权证书摆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乡亲们来道贺时,都要凑过来看一眼。王叔也来了,他的房子补完手续后顺利完工,刚提交验收申请。“当初要是早点学政策,也不至于停工半个月。”王叔摸着证书说,“这规矩看着严,其实是在帮咱把房子建稳、把权利弄清。”
这天晚上,村里的广播又响起了政策宣讲声:“2025年宅基地新规实施以来,全镇已审批翻建农房126户,通过验收108户,85%的农户顺利拿到不动产权证书,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宅基地纠纷……”李建国坐在院子里,听着广播,看着天上的月亮,月光照在新房的灰瓦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
他想起老张在宣讲会上说的话:“土地是农民的根,房子是农民的家,新规不是要管着农民,是要护好农民的根和家。”这话他以前不懂,现在彻底明白了。审批是为了守好土地红线,安全是为了护住家人平安,风貌是为了建好美丽家园,这三条要求,条条都是在为农民着想。
结语:政策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
霜降那天,李建国请乡亲们来吃“暖房酒”。院子里摆了五张圆桌,桌上的菜大多是自家种的,韭菜炒鸡蛋、炖土鸡、凉拌黄瓜,都是乡亲们爱吃的家常菜。李磊给大家倒酒,李建国则拿着不动产权证书,给每个人讲翻建的经历:“从申请审批到验收确权,每一步都按新规来,虽然跑了几趟腿、多花了点钱,但住着踏实。”
王叔端着酒杯站起来:“我得敬建国哥一杯,当初是他提醒我补手续,不然我这房子还不知道啥时候能住上。”他又对着众人说:“咱农民盖房不容易,千万别图省事跳过规矩,新规不是‘紧箍咒’,是‘护身符’,能帮咱避开坑、保住钱、守住家。”
众人纷纷点头,村支书王强说:“现在村里翻建的房子,既安全又好看,下个月镇里要组织我们去浙江考察浙派乡村建设,听说那边的农房风貌管控做得更好,回来咱也学着改进。”李建国听了眼睛一亮:“要是能把浙江的好经验学回来,咱村肯定能变得更漂亮。”
酒过三巡,李建国看着满院的乡亲,想起这大半年的翻建经历,从一开始对新规的抵触不解,到主动去镇里问政策;从担心手续繁琐,到顺利拿到各项审批;从想“怎么省钱怎么建”,到明白“安全第一”的道理,他终于读懂了2025年宅基地新规的深意。这不是对农民的限制,而是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不是要束缚乡村的发展,而是要让乡村建设得更规范、更美丽、更安全。
夕阳西下,暖房酒散了,乡亲们渐渐离去,院子里还留着饭菜的香味。李建国坐在廊柱下,怀里揣着不动产权证书,看着新房的影子拉得很长。村里的广播又响了,这次播的是征集意见通知:“为进一步优化宅基地管理服务,现向村民征集翻建审批、安全监管、风貌管控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李建国站起身,打算明天去村委会提个建议,希望能把审批流程做成图文手册,贴在公示栏里,让更多农户一看就懂。他望着远处整齐划一的农房,想起老张说的“土地是根,房子是家”,心里突然生出一个念头:或许你家也有老宅要翻建?这三个新要求你都弄清楚了吗?审批时有没有遇到材料不全的难题?施工时有没有纠结过用什么资质的队伍?验收时又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困惑,让更多农户少走弯路,把老宅建成安心房、舒心房。毕竟,家是每个人的根,把根扎稳了,日子才能像院门口的石榴树一样,红红火火,硕果累累。而那些藏在新规里的细节,恰恰是护住这根的底气和力量。
此文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通知为准
来源:农民王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