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核聚变被视作“人类能源终极答案”,全球20多个实验项目争相冲刺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支撑这场能源革命的“关键钥匙”,正牢牢攥在中国手里。这种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金属——钨,中国以52%的全球储量和81%的产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如今,核聚变对高纯度钨的刚性需求正
当核聚变被视作“人类能源终极答案”,全球20多个实验项目争相冲刺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支撑这场能源革命的“关键钥匙”,正牢牢攥在中国手里。这种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金属——钨,中国以52%的全球储量和81%的产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如今,核聚变对高纯度钨的刚性需求正在爆发,叠加光伏、军工等领域的增量加持,这个低调的战略资源,正在从工业配角变成风口主角。
但风口之下更需清醒:钨的爆发是昙花一现的概念炒作,还是长期价值重估的开始?普通人又该如何看懂其中的机会与风险?
一、核聚变的“刚需材料”:为什么非钨不可?
核聚变被戏称为“用太阳的方式发电”,但要驯服1.5亿度的等离子体(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10倍),首先得解决“材料难题”。反应堆的偏滤器靶板、第一壁等部件,每天要直面高温炙烤、辐射冲击和粒子腐蚀,普通金属瞬间就会化为灰烬。而钨,恰好是自然界给出的唯一答案。
钨的“三大绝活”让它成为核聚变的“不可替代品”。一是熔点之王,3422℃的熔点是所有金属中最高的,就像能扛住烈火的特种砂锅,即便面对上亿度的等离子体,仍能保持结构稳定。二是低蒸发特性,高温下几乎不会产生蒸汽,避免污染等离子体影响反应,这是镍合金、钼合金等材料无法企及的优势。三是抗辐射能力强,原子结构异常稳定,能抵御核聚变产生的高能粒子轰击,使用寿命远超其他材料。
从实际应用看,钨已经成为全球核聚变项目的“标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偏滤器靶板,单台就需要100多吨高纯度钨;中国“环流三号”和合肥紧凑型实验堆(BEST)的核心部件,同样依赖国产钨材料。更关键的是长期需求:一座商业化核聚变反应堆40年寿命内,预计消耗2.9万吨钨,相当于全球年产量的29%。随着2035年前全球聚变堆建设加速,钨的需求曲线将迎来陡峭增长。
二、中国的“垄断优势”:从资源到产业链的全掌控
“全球钨市场,中国说了算”绝非夸张。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钨储量达370万吨,占全球52.1%,产量更是以6.3万吨占据全球81%的份额,而美国自2015年起就停止商业化开采,完全依赖进口。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资源端,更贯穿整个产业链。
在资源储备上,国内龙头已形成“寡头格局”。中钨高新控股全球最大单体钨矿——湖南柿竹园矿,保有钨金属量56万吨,加上受托管理的5座矿山,总储量达146万吨,稳居全球第一。厦门钨业控制着宁化行洛坑、都昌阳储山等多座优质矿山,还参与开发全球第二大钨矿江西大湖塘矿,储量达37万吨。这两家企业加上章源钨业,合计占据国内70%以上的储量,形成了资源垄断壁垒。
产业链的深度更让中国掌握定价权。从钨精矿到APT(仲钨酸铵),再到硬质合金、钨丝等深加工产品,中国实现了全链条覆盖。其中APT产能占全球70%,硬质合金产量占55%,厦门钨业的光伏钨丝全球市占率更是超过70%。2025年2月,中国将APT、氧化钨等初级产品纳入出口管制后,海外价格瞬间较国内溢价22%,欧洲市场甚至出现50%的溢价,直接印证了中国的话语权。
政策加码更强化了这种优势。2025年第一批钨精矿开采指标降至5.8万吨,同比减少6.45%,黑龙江、湖北等地直接零指标,通过控量保价维持资源价值。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更将钨硬质合金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向深加工项目倾斜,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卖高端产品”升级。
三、不止核聚变:多赛道共振的“需求爆发”
如果说核聚变是钨的“未来增量”,那么当下的光伏、军工、新能源领域,已经形成了“需求三叉戟”,让钨的上涨有了坚实支撑。
光伏行业的“钨丝替代革命”正在加速。随着金刚线切割技术升级,传统高碳钢丝逐渐被钨丝取代,2025年全球光伏用钨丝需求超4500吨,同比暴涨198%。厦门钨业作为龙头,月产能已达5亿米,但受原料限制,产能利用率不足70%,订单已排至2026年上半年。这种爆发式增长,直接带动钨粉价格在10月单月上涨15%,长江综合钨粉均价已突破62万元/吨。
军工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同样强劲。俄乌冲突推动穿甲弹等特种钨制品需求激增,欧盟启动10万吨战略储备招标,首批3万吨采购量就占全球消费量的15%。中钨高新的特种钨材产能利用率长期维持在90%以上,重点型号订单排至2026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机用钨合金部件需求增长22%,固态电池所需的钨酸锂材料需求更是飙升300%,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多重需求叠加下,钨市场已经出现“供需缺口”。2025年全球钨供需缺口预计达4679吨,而海外新增产能严重不足——即便厦门钨业广西油麻坡等项目2026年投产,新增量也不足万吨,远不能填补缺口。这种供需错配,正在推动钨从“工业金属”向“战略硬通货”转型。
四、风口机会与风险:普通人该怎么看?
面对钨价上涨和政策利好,很多人关心“能不能上车”。但必须明确:钨的投资逻辑不是短期炒作,而是长期价值重估,其中机会与风险并存。
从机会端看,可关注两条主线。一是资源型龙头,中钨高新、厦门钨业等企业手握核心矿山,资源自给率分别达70%和50%以上,能直接享受价格上涨红利。厦门钨业2025年上半年钨相关收入同比激增659%,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二是深加工龙头,章源钨业的零氨排放冶炼技术让APT出口溢价15%,中钨高新的高端切削刀具在工业母机领域市占率国内第一,这类有技术壁垒的企业更具长期竞争力。
但三大风险必须警惕。一是技术替代风险,虽然目前钨在核聚变领域无可替代,但如果未来碳基复合材料或陶瓷材料取得突破,可能削弱其需求。二是政策波动风险,若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或国内调整出口管制政策,会直接影响价格走势。三是短期估值风险,部分钨业公司股价已随概念上涨,若业绩未能跟上,可能出现回调。
对普通人而言,与其盲目追涨概念股,不如看懂钨背后的战略逻辑: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核聚变,更在于中国在高端制造、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从光伏钨丝到军工材料,从工业母机到核聚变堆,钨的每一次需求爆发,都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
结语:不是黑马,是必然的价值回归
把钨称作“风口黑马”其实并不准确——它更像是被低估多年的“战略王牌”。中国的资源垄断、全产业链优势,叠加核聚变、光伏等多赛道的需求共振,早已为其价值重估埋下伏笔。10月以来钨粉价格上涨15%、龙头企业订单排至明年,不过是价值回归的开始。
就像19世纪美国淘金热中,真正赚钱的是卖铲子的人;如今核聚变这场“能源淘金热”中,钨就是那把最关键的“铲子”。当全球都在追逐新能源革命的风口时,别忘了这场革命的根基,始终离不开这些被牢牢掌控的战略资源。而对中国而言,钨的崛起,既是材料的胜利,更是产业链实力的证明。
来源:Kitty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