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6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小学教育领域一批带“硬杠杠”的调整已经敲定,从教室灯光到劳动课堂,从作业安排到升学模式,每一项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日常学习和成长。这些政策大多会在明年春季或秋季开学后正式落地,家里有中小学生的家长得提前吃透规则,不然开学后很可能手忙脚
2026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小学教育领域一批带“硬杠杠”的调整已经敲定,从教室灯光到劳动课堂,从作业安排到升学模式,每一项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日常学习和成长。这些政策大多会在明年春季或秋季开学后正式落地,家里有中小学生的家长得提前吃透规则,不然开学后很可能手忙脚乱。
“教室灯要全部换新?周末真的没作业了?”早上送孩子到校门口,家长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四年级学生妈妈李姐翻着手机里的政策通知,一脸认真地跟我念叨:“刚看市场监管总局的文件,2026年11月要强制执行新的教室照明标准,连蓝光危害都有规定,我得赶紧问问老师班级里的灯啥时候换。”旁边初二学生爸爸老陈更关心升学的事:“成都都试点12年贯通培养了,不用考中考直接升高中,咱们这儿会不会跟进啊?”
一、教室照明“强标”落地,2026年11月起全达标
孩子的视力保护有了硬性保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的重磅标准,所有中小学都得按要求完成整改,没有例外。这次不是简单换灯泡,而是对教室光线环境进行全方位升级,新增了一大堆以前没提过的细节指标。
最贴心的是针对视力保护的具体要求:教室内的采光均匀度必须达标,再也不会出现前排光线刺眼、后排昏暗看不清的情况;冬至日满窗日照时间有了明确标准,保证冬天教室也能晒到充足阳光;甚至连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都做了规定,颜色过深的玻璃一律要更换。照明方面更细致,新增了视网膜蓝光危害限值,能有效降低LED灯对孩子眼睛的潜在伤害,还有波动深度、闪变指数等指标,彻底解决灯光频闪导致的眼疲劳问题。
北京某小学的后勤主任张老师已经开始准备整改了,他透露:“学校正在统计教室数量,新灯具得符合色温和显色指数标准,书写板上方还要装可调节的专用灯。虽然要投入一笔资金,但家长们都很支持,毕竟孩子的视力最重要。”教育部门还明确,会统一采光照明的测量方法,整改完要通过专业检测才算合格,确保标准不打折扣。
二、劳动课成必修课,2026年师资场地全配齐
劳动教育不再是“喊口号”,2026年起将全面落地成“硬任务”。南昌市已经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为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绝对不能被语文、数学等科目挤占、挪用 。而且中小学按学年设立劳动周,安排在学年内或寒暑假,通过技能竞赛、成果展示、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
课程内容也分得很细,针对不同学段特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比如低年级教整理书包、叠被子,中高年级加入家政、烹饪、手工等内容,还会把非遗传承、传统工艺等融入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动手时还能接触传统文化 。为了让劳动课不“流于形式”,各地都在打造“县有基地、校有场地”的劳动环境,南昌计划到2026年确认一批厂矿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科技馆、图书馆作为服务型劳动基地,让孩子有地方干活、有东西可学。
师资保障也跟上了硬要求,南昌明确到2026年,全市中小学要全面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每所学校至少聘请1名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还得提高专职劳动教师的占比。劳动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都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彻底打消老师们的顾虑 。已经试点的学校效果很明显,广州某小学的家长说:“孩子现在回家会主动洗碗、整理房间,还跟我学做简单的家常菜,比以前懂事多了。”
三、“无作业日”全面推广,2026年覆盖更多学校
“作业减负”有了明确抓手,2026年起“无作业日”“无作业周末”将在更多学校落地。东莞市教育局已经在2025年9月发布通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周三“无作业日”,目前当地不少学校已经正式推行;中山的三鑫小学部、南头三鑫等学校则推行“无作业周末”,公示明确当天不布置书面作业,转而安排劳动实践、体育活动、美育体验等趣味任务。从各地教育部门的动向看,这种模式2026年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无作业日”不是让孩子“瞎玩”,而是换种方式成长。东莞某小学的老师介绍:“周三下午我们会组织社团活动,有航模制作、书法练习、篮球比赛等,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周末还会布置‘家庭实践任务’,比如和家长一起逛菜市场学理财、观察小区植物写日记,这些任务比书面作业更能锻炼能力。”家长们的反馈很积极,深圳一位二年级学生妈妈说:“以前周三晚上孩子写作业要写到八点多,现在能出去跑步、和小伙伴玩,睡眠都变好了,学习效率反而没降。”
政策还特别强调,“无作业日”要严格落实,学校不能变相布置“隐形作业”,也不能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卡拍照。教育部门会通过随机抽查、家长问卷等方式监督,确保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四、升学模式新探索,12年贯通培养试点扩容
升学压力有望得到缓解,成都市已经启动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首批8所学校开展试验,进入试点班级的学生可免除中考等阶段性考试,直接升入对口高中,彻底打破传统升学的阶段性壁垒。这种“一站式培养”模式被不少家长称为“内卷终结者”,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全国取消中考,而是局部试点,教育部也回应称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条件。
试点的入学规则很透明:新生采用自愿报名、摇号录取的方式,不考试、不拔尖,完全凭运气。要是报名人数超过计划人数,就通过电脑随机录取,保证公平公正。从试点内容看,学校会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进行衔接整合,避免重复教学,还会增加科创、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成都某试点学校就开设了“人工智能基础”“环境科学探究”等课程,还组织学生定期到科研机构、企业参观学习。
虽然目前还只是小范围试点,但从教育部门的表态看,2026年很可能会扩大试点范围。不少家长已经开始关注,杭州一位小学家长说:“这种模式能让孩子少些升学焦虑,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要是我们这儿有试点,肯定让孩子报名试试。”
这些调整看似分散,实则都指向“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标:既要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培养劳动习惯;既要减轻学业负担,又要探索更科学的升学路径。政策落地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发力,比如家长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支持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学校要做好师资、场地等配套保障,让政策不打折扣。
但新政策实施前,不少实际问题也摆在眼前:农村学校能按时完成教室照明整改吗?劳动实践基地的安全保障措施如何落实?“无作业日”推广后如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2年贯通培养试点未来会在哪些城市扩容?
来源:??淡然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