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阳市云岩区渔安街道的版图上,有一座从喀斯特山野走进现代都市的村庄——安井村。它曾叫“安猫井”,2014年整体搬迁至省内首个大型农民回迁安置示范项目渔安新城,从边远村落蜕变为主城核心区。2015年2月14日,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亲临渔安新城,为村民亲手递上新房
在贵阳市云岩区渔安街道的版图上,有一座从喀斯特山野走进现代都市的村庄——安井村。它曾叫“安猫井”,2014年整体搬迁至省内首个大型农民回迁安置示范项目渔安新城,从边远村落蜕变为主城核心区。2015年2月14日,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亲临渔安新城,为村民亲手递上新房钥匙,祝愿大家开启舒心、安心、称心的新生活。
如今的安井村,不仅有南明河穿境而过的青山绿水、“无废乡村”的清新底色,更藏着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白苗支系的苗族刺绣(水东・沙锅冲),这门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让古老的民族技艺在都市里焕发新的生机。
南明河自西向东横穿安井村。
白苗风情:藏在针线下的民族记忆
安井村的白苗,是贵州苗族的重要支系,因传统服饰特色又被称为“角角苗”,主要聚居在村域内的沙锅冲(四组)、大墓(五组)等区域。在白苗的文化基因里,节日与歌舞是生活的灵魂——每逢端午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重大节庆,芦笙声起,身着盛装的白苗儿女便会跳起芦笙舞、唱起苗歌,“芦笙响,脚板痒”的俗语,道尽了这个民族对生活的热忱。
而最能承载白苗文化密码的,当属苗族手工刺绣(苗语称“阿木阿超”)。这门技艺从不轻易传授,需经耐心与灵巧度的双重考验,每一道传统技法、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祖辈的智慧。因地理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白苗刺绣有着“一山不同天、一里不同服”的鲜活差异:绣法上,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打籽绣等十余种技法交织;色彩上,大红大绿大胆碰撞,尽显艳丽之美;图案上,以方形、菱形、螺形等几何图形为基础,不画底稿、不描草图,全凭绣者对经纬线的熟稔、对图案的记忆,将零散图形组合成丰满绣品,既讲究上下左右完全对称的“对称美”,又追求绣面不留空白的“充实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这些精美的绣品,曾是白苗服饰的“点睛之笔”——衣领、衣襟、衣袖、裙脚的镶嵌,挎包、钱包的缝制,都离不开苗绣的装饰。如今,它更是安井村的文化名片。
家住渔安新城的白苗老人彭秀珍,是这门技艺的守护者。她来自安井村沙锅冲,自幼习得苗绣技艺,即便2012年随村民搬迁至新城,仍坚持手工刺绣。为让技艺传承下去,她带动大女儿顾明英、小女儿顾明珍共同学习,还引入机械设备探索“手工+机械”的生产模式,让苗绣从“非遗展品”变成“增收产品”,既守住了民族根脉,又为家庭增添了收入来源。2020年4月,这门带着沙锅冲印记的苗族刺绣,正式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是安井村独有的文化标识。
苗绣技艺的工艺品展示。
安井村部分白苗传统手艺劳动者合照。
新城蝶变:从农耕村落到都市生活样板
若说苗绣是安井村的“文化魂”,那从土地征收搬迁到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便是它的“发展骨”。搬迁前的安井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山村,6.15平方公里辖区内峰峦叠嶂,村民以种植白菜、青椒、杨梅等农作物,养殖猪、鸡等禽畜为生;2008至2012年,为支持水东路、北京东路、中天未来方舟等城市建设,村庄土地陆续被征收,传统农业发展路径随之改变。2015年2月14日,村民拿到新房钥匙,开启舒心、安心、称心的新生活。
但安井村没有停下脚步。搬迁至渔安新城后,村集体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路:以“房屋招租+多元经营”为核心,引入地理生鲜超市,补齐“15分钟生活圈”短板;盘活办公大楼资源出租给幼儿园,既方便村民子女入学,又增加集体收益;与渔安村合作成立“贵州渔安城市经营发展有限公司”,整合闲置楼房、地块出租,解决35名村民就业;更首创贵阳市首家城市“社区车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手套加工等技术门槛低、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组织村民参加免费技术培训,村民可选择集中生产或居家加工,实现“照顾家庭+灵活就业”两不误——截至目前,社区车间已培训60余人,解决2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让失地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增收路。
如今的安井村,早已不是昔日的农耕村落:4144户居民住进电梯房,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家庭通电率、通天然气率、通讯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大型农贸市场、超市、诊所、图书馆等近百家商业及公共设施遍布周边,快递、外卖直达每户;2023年通过“无废乡村”验收,2024年获评健康村,南明河5公里河道穿村而过,42.28%的森林覆盖率让“青山绿水”成为日常;2024年启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还将解决地下水管网沉降、屋顶漏水等民生问题,惠及8000余名村民,让都市生活更舒心。
文明新风:文化浸润下的和美乡村
苗绣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白苗“尚礼向善”的文化品格;这份品格,也融入了安井村的村风民风建设中。2022年,村庄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要求纳入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开展服务,18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活跃在创文、创卫、疫情防控等一线;红白理事会通过入户宣传、微信群转发、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推进“治风”工作,遏制滥办酒席的歪风,如今村民办红白喜事都自觉“不搞排场、一切从简”,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升。
在基层党建引领下,安井村的服务更暖心:每年春节、端午、中秋,村委会都会为困难家庭送上慰问品;修建3个公共厕所、完善健身设施,提升居民幸福感;积极配合中央环保督察,推进问题整改,顺利完成“巩文”“创卫”检查;2024年,村委会还按每人315元标准为村民补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让民生保障更扎实。
从“安猫井”到“安井村”,从喀斯特山野到现代新城,从传统农耕到集体经济,安井村的每一步变迁,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如今,当白苗老人的绣针在丝线间穿梭,当社区车间的机器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当南明河畔的绿意与新城的烟火气相融,这座村庄正以“苗绣为魂、新城为基”的独特姿态,向人们展示着民族文化与都市发展的和谐共生——这里不仅是安井村民的幸福家园,更是一座藏着非遗密码、写满蝶变故事的魅力村庄。
编辑:陈靖
二审:刘竹寒
三审:万钰
来源:轻舟一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