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光尧的手抖了一下,鱼篓"啪"地掉在船板上,几条刚捕的鲤鱼蹦跳着滑回江里。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去吧...别给王家丢脸。"
1931年的湖北石首。16岁的王尚寅蹲在渔船边补网。
"尚寅!"父亲王光尧提着鱼篓走过来,"听说镇上来了红军,专为穷人打天下..."
王尚寅猛地抬头:"爹,我想去!"
王光尧的手抖了一下,鱼篓"啪"地掉在船板上,几条刚捕的鲤鱼蹦跳着滑回江里。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去吧...别给王家丢脸。"
第二天黎明,王尚寅穿上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褂子,在父母含泪的目光中走向红军驻地。登记处的干部问他名字,他想了想:"我叫王尚荣!光荣的荣!"
然而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32年的一场肃反运动中,有人举报王尚荣"成分不纯"。他被绑在树上接受审讯,皮带抽得他皮开肉绽。
"说!你是不是白匪的探子?"审问者厉声喝问。
王尚荣咬着牙摇头:"我...我只知道跟着红军...为穷人打天下..."
第二天,他被宣布开除。王尚荣跌跌撞撞走到河边,看着水中自己肿胀的脸,突然放声大哭。他转身跑回营地,"扑通"跪在政委面前:"首长!红军就是我的家!我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要被赶出去啊!"
政委扶起这个满脸是血的少年,叹了口气:"留下吧...好好干。"
1934年10月,湘江边硝烟弥漫。已是红五师师长的王尚荣站在阵地前沿,望远镜里是潮水般涌来的国民党军。
"师长!主力已经过江了,咱们什么时候撤?"通讯员焦急地问。
王尚荣放下望远镜:"再守两小时!"他转身对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喊道,"弟兄们!咱们多守一分钟,主力就多一分安全!"
枪炮声中,红五师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阵地上。当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时,王尚荣身边只剩下四百多人。他们衣衫褴褛,有的连鞋都没有,却硬是跟着主力部队的足迹走到了陕北。
1937年秋,山西雁门关。715团团长王尚荣正和战士们挖战壕,贺龙骑着马来到阵地。
"尚荣!"贺龙跳下马,拍了拍他的肩,"听说你一个团吃掉鬼子一个大队?好样的!"
王尚荣腼腆地笑了笑:"是战士们打得好..."
"别谦虚!"贺龙从兜里掏出半包香烟塞给他,"好好干,将来准能当将军!"
021950年12月,湖北石首县调关镇。一辆吉普车在泥泞的乡道上颠簸。王尚荣望着窗外熟悉的稻田,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膝盖。
"首长,前面就是调关镇了。"司机提醒道。
王尚荣整了整军装,突然看见路边聚集着一群人,红色的横幅上写着"欢迎王尚荣将军回乡"。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离家18年,乡亲们还记得他。
车刚停稳,一个佝偻的老人就扑到车前。王尚荣愣了一秒,随即"扑通"跪下:"爹!儿子不孝!"
王光尧颤抖的手抚过儿子肩上的将星,老泪纵横:"好...好啊...我儿有出息..."
简陋的堂屋里,王尚荣把一件军大衣披在父亲肩上:"爹,西北冷,您留着御寒。"
"你...你什么时候走?"王光尧紧紧攥着儿子的手。
王尚荣低下头:"明天一早...军校要开学了..."
王光尧的手慢慢松开,又强作笑颜:"公事要紧...公事要紧..."
1958年冬,西藏军区指挥部。王尚荣正在研究作战地图,秘书匆匆进来:"首长,老家来电报...您父亲..."
电报纸飘落在地。王尚荣僵立良久,突然一拳砸在墙上,鲜血顺着指缝流下。
1959年4月,调关镇外的山坡上。一身戎装的王尚荣跪在新坟前,额头抵着冰冷的墓碑:"爹...儿子来晚了..."
随行的警卫员想扶他起来,却听见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哽咽着说:"让我再跪会儿...再跪会儿..."
1974年8月,北京八一建军节招待会。白发苍苍的王尚荣站在角落,文革的磨难让他显得格外苍老。
"王尚荣同志!"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叶剑英元帅大步走来,紧紧握住他的手,"主席让我转告你,党和人民记得你的功劳!"
王尚荣的眼泪夺眶而出。几个月后,他重新穿上军装,出任副总参谋长。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部。63岁的王尚荣连续三天没合眼,沙盘上的小红旗标记着我军的推进路线。
"首长,您休息会儿吧。"参谋劝道。
王尚荣摇摇头,指着地图说:"告诉东线部队,一定要在天亮前拿下这个高地!"他的眼神锐利如当年那个16岁的少年。
夜深了,王尚荣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50年回乡时与父亲的合影。他轻轻摩挲着照片,喃喃自语:"爹,儿子没给您丢脸..."
1990年的北京干休所,王尚荣坐在藤椅上晒太阳。孙子跑过来问:"爷爷,您打过那么多仗,最骄傲的是哪一次?"
老人眯起眼睛,望向南方的天空:"每一次...都是为了不让老百姓再受苦..."
风吹过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忠诚与牺牲的永恒故事。
来源:3C捕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