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2亿到舆情灾难!西贝的“中产神话”咋碎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02:00 1

摘要:2024年9月那阵,我刷到西贝的新闻时,差点把手里的奶茶喷屏幕上——罗永浩就随口在直播间叨了句“西贝预制菜贵得有点离谱”,结果贾国龙直接炸了,又是放话要起诉,又是连夜开1.8万人的“决战大会”,搞得跟要跟谁拼命似的。

2024年9月那阵,我刷到西贝的新闻时,差点把手里的奶茶喷屏幕上——罗永浩就随口在直播间叨了句“西贝预制菜贵得有点离谱”,结果贾国龙直接炸了,又是放话要起诉,又是连夜开1.8万人的“决战大会”,搞得跟要跟谁拼命似的。

谁能想到,这么个本该几句话就能圆过去的小事,硬是被西贝玩成了餐饮圈年度公关灾难。后来我跟做餐饮公关的朋友聊起这事,他拍着大腿说:“这哪是公关啊,这是把家底往火坑里扔!”你看,先是硬刚消费者,拿着合规文件当尚方宝剑,仿佛在说“我有证,你吐槽就是错”;转头又开始卖惨,写了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我点开看了两行就关掉了——这也太假了,谁家7岁小孩会因为吃不到一家餐厅的菜emo啊?网友更是不留情面,评论区全是“建议去参赛,狗血剧本大赛能拿奖”。

最绝的是后面的降价操作。西贝突然宣布全线降价20%-40%,还狂发代金券,我妈都心动了,拉着我去吃了一次。结果到了店里才发现,满屋子都是用代金券的人,服务员忙得脚不沾地,可仔细一看,客单价跌得比股价还惨。我旁边桌的大姐跟同伴吐槽:“以前觉得西贝贵是贵点,但放心,现在这么一降,反而觉得之前花的钱都冤了。”

其实现在回头看,这场灾难根本不是偶然。贾国龙那套“踹一脚就能成事儿”的脾气,早就埋下了雷。我之前看过西贝的创业故事,三十年前贾国龙揣着5000块钱就敢辍学闯江湖,从街头卖香烟到开小面馆,靠的就是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劲。有次供应商断了面粉,他直接揣着合同找上门,拍着人家办公桌说“今天不给货,我就不走了”,最后还真把事儿办成了;后来抢商场的铺位,招商经理嫌他品牌小,他蹲在人家办公室门口磨了三天,硬是把黄金位置给拿下了。

说实话,早年这种冲劲确实管用,让西贝从一家小面馆,做到了年营收62亿的西北菜巨头,还精准抓住了“带娃家长”的痛点——红白格桌布、开放式厨房、25分钟上齐菜,我身边不少宝妈都跟我说“逛商场累了,带娃吃西贝最省心”。可谁能想到,曾经帮他打天下的“愣劲”,如今会变成毁品牌的“硬伤”。

贾国龙好像根本没搞懂互联网的规矩。他以为网络世界跟当年的街头生意一样,谁嗓门大、谁够横就能赢,却不知道网友吐槽两句,就跟街坊邻居闲聊时说“你家菜有点咸”似的,没人真要把他的店砸了。我有次在西贝的评论区看到有人说“菜量好像少了”,结果西贝的官方号直接回了句“我们分量都是合规的,请不要造谣”,那语气硬得像块石头。朋友跟我说,这就是典型的“传统老板不懂网”——既想蹭互联网的流量,又摆不正跟网友沟通的姿态,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反观海底捞,人家应对舆情的方式就聪明多了。之前有顾客吐槽海底捞预制菜不新鲜,人家立马道歉,还送了两张菜品券,顾客转头就把券用了,还发朋友圈说“海底捞态度真好”;外婆家也用过预制菜,人家直接公开了供应商资质,告诉大家“我们的预制菜跟现做的一样安全”,简单两步就把负面扭成了正面。

再看西贝,硬刚、煽情都失败后,直到2025年9月才慢悠悠推出“儿童餐现做”“羊肉串现串”的整改方案。我当时就想,这步棋也太晚了吧?这一年里,多少宝妈带着孩子转去了其他餐厅?多少人对西贝的“品质溢价”失去了信任?更要命的是降价这步,直接把西贝从“中产餐厅”拽到了“大众快餐”的赛道,要跟汉堡店、小面馆拼价格——这就像让钢琴家去跟举重运动员比掰手腕,赢了不光彩,输了更难看。

我身边做餐饮的朋友都说,西贝的底子其实没垮,12万亩莜麦基地、四个中央厨房的供应链还在,带娃家长的需求也没消失。可贾国龙偏偏要凭着自己的老经验蛮干,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现在西贝虽然开始整改了,但想重回巅峰,恐怕没那么容易。毕竟品牌口碑这东西,建起来要十年,砸掉只要三天,想再捡回来,难上加难。

接下来,要不要我结合西贝最新的门店客流数据,分析它整改后的实际效果,或者对比其他餐饮品牌的应对策略,给西贝提提具体建议?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