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教资考试报名都超千万,可60%的人考完就盯着教师编,一门心思挤“独木桥”。要知道2025年二线城市教师编平均竞争比都到1:58了,有的热门岗位几百人抢一个名额,不少人考了三四年都没上岸,反而把教资证“闲置”了。
每年教资考试报名都超千万,可60%的人考完就盯着教师编,一门心思挤“独木桥”。要知道2025年二线城市教师编平均竞争比都到1:58了,有的热门岗位几百人抢一个名额,不少人考了三四年都没上岸,反而把教资证“闲置”了。
其实有教资证不一定非得进体制,我身边三个朋友就走出了不一样的路,不仅时间自由,收入还不比在编教师低,关键是竞争小,不用天天盯着招聘公告焦虑。
第一条路是做“定制化课业辅导”,不是那种挤在小房间里的补课班,而是针对特定需求的精准辅导。朋友小林以前也考编,两次进面都没上岸,后来发现很多家长不满足于普通补课,更需要“专项解决问题”的老师。比如有的孩子语文阅读总丢分,有的初中生数学几何没思路,还有的小学生需要培养学习习惯。
小林就主打“一对一专项辅导”,每次上课前先跟家长、孩子聊,找出具体问题,再针对性设计内容。比如给阅读差的孩子做“段落拆解训练”,教几何弱的学生用“辅助线画图法”,还会帮低年级孩子制定“作业时间管理表”。她不用租固定场地,就在小区咖啡馆或者线上上课,一小时收费150-200元,每周排15节课,月收入能有两万多。
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竞争小,不像大型机构要拼低价、拼名气,她靠家长口碑就能接单,现在还有家长主动介绍客户,根本不用愁生源。而且时间灵活,想休息就能少排课,比在编教师自由多了。
第二条路是进“企业教育部门”,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不少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教育板块,特别需要有教资的人。朋友老周以前是代课老师,偶然看到一家做儿童绘本的公司招“阅读指导师”,要求有教资证、懂教育方法,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居然被录取了。
他的工作主要是给绘本设计配套的“亲子阅读课程”,比如教家长怎么引导孩子理解绘本里的情感,怎么通过提问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会定期在线上给家长做直播答疑。有时候也会去线下书店做绘本阅读活动,教小朋友读绘本、做手工。
这份工作不用批改作业、不用应付考核,月薪8000加绩效,年底还有奖金,关键是能接触到绘本研发、课程设计这些新东西,比在学校教书有新鲜感。现在很多领域都需要教育相关人才,比如做教育类APP的公司需要课程设计师,做研学旅行的机构需要带队导师,这些岗位都认教资证,竞争比考编小太多。
第三条路是做“教育内容创作者”,不用露脸也能赚钱,适合喜欢琢磨内容的人。朋友小夏以前是语文老师,后来因为要照顾孩子辞职,在家试着做教育类内容。她发现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辅导孩子写作文,就专门拍“1分钟作文小技巧”的短视频,比如教孩子用“五感法写景物”“用对话开头写故事”,还会在公众号分享作文批改案例。
一开始没多少人看,她就坚持每周更3条视频、2篇文章,慢慢积累了粉丝。现在她的短视频有几十万点赞,公众号也有一万多粉丝,不仅能接教育类产品的广告,还把自己总结的作文技巧整理成电子书,卖了两千多本。上个月她还跟一家出版社合作,准备出版一本针对小学生的作文辅导书,光版税就能有不少收入。
做教育内容不用跟人竞争岗位,只要内容有用、接地气,就能吸引粉丝。比如有人分享“家校沟通话术”帮老师解决难题,有人做“教师资格证备考干货”帮考生复习,这些内容都有稳定的受众,做得好还能打造个人品牌,比考编多了很多可能性。
其实有教资证就像手里有一把“万能钥匙”,不一定非要开“教师编”这扇门。现在教育行业越来越多元,需要的是懂教育、有方法的人,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考试知识点的人。
当然,这三条路也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小林刚开始接单时没人信任,老周刚进公司时不懂企业运作,小夏做内容半年都没多少流量,但他们都没放弃,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节奏。
你身边有拿着教资证没考编,却把日子过得很滋润的人吗?如果是你,会选择进体制,还是试试这些灵活的路子?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三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