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部门的管理岗减少了三成,但技术研发团队扩招了50%。”在东北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了十年的工程师王磊告诉记者,“现在考核越来越严格,但干得好的同事收入确实涨了不少。”
“我们部门的管理岗减少了三成,但技术研发团队扩招了50%。”在东北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了十年的工程师王磊告诉记者,“现在考核越来越严格,但干得好的同事收入确实涨了不少。”
2025年开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入收官阶段。与以往不同,这次改革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是实打实地触及企业的核心机制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变化一:攥紧拳头,专注主业
“以前我们集团业务太分散,从房地产到餐饮都有涉足,结果哪个都没做精。”某央企地方分公司负责人坦言。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以中国有色集团为例,该企业已完成了97%的改革任务,清理了10多家非主业公司。同样,中国中煤集团将分散的煤炭加工业务整合为“煤化一体”平台,效率提升了30%以上。
“国企投资方向也更聚焦了。”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诚通管理的基金规模超7100亿元,其中70%投向了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变化二:能者上,庸者下
“铁饭碗”正在被打破。在黑龙江交投集团,管理人员编制从168人精简到100人,降幅达26.61%。更引人注目的是,有231名管理人员因考核不达标被降级或免职。
“现在选拔干部全看能力。”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表示,近期上任的78家下属企业负责人都是通过公开竞聘上岗,“关系户”没了市场。
收入分配也更加合理。该企业将浮动工资比例提高到50%,管理人员收入差距从1.48倍扩大到2.7倍,真正实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
变化三:创新成为硬指标
“我们研发团队现在可以直接分享项目收益,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国家电投某新能源项目负责人说。该企业在甘肃建设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
为了激励创新,各地国企推出了一系列举措。黑龙江省的国企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最高50万元的安家补贴,还有18家企业实施了“项目跟投”机制,研发团队可以分享10%-15%的项目利润。
变化四:布局未来,谋划长远
改革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谋划长远发展。目前,多家央企已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中国华电正在研究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哈电集团则着手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库。“未来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国企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这些变化与普通人息息相关
对于求职者来说,国企的招聘风向明显转变。黑龙江交投去年引进的22名职业经理人全是专业技术人才,新招聘的2484名员工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30%。
“现在想进国企,光有文凭不够,必须要有真本事。”一位刚通过国家电网招聘的毕业生说,“笔试是全国统考,面试有第三方监督,完全凭实力说话。”
中小企业也迎来了新机遇。黑龙江省国企每月在官网发布合作项目清单,为民企提供了公平参与的机会。绥化一家智能交通设备企业就是通过这个渠道,成为国企核心供应商,订单量增长了3倍。
消费者也能感受到变化。黑龙江新产投集团正在助力“寒地黑土”大米等农产品进行品牌升级,通过国企的供应链和品控体系,让消费者买到更优质实惠的产品。
改革中的温情
在清理非主业业务时,员工安置是个难题。黑龙江交投采取“内部转岗+技能培训”的方式,将房地产板块的员工转移到交通建设岗位,并免费提供工程技术培训,实现了平稳过渡。
“开始很担心失业,但公司给了学习机会,现在在新岗位干得挺好。”一位成功转岗的员工说。
专家表示,此次国企改革将推动企业从“靠政策”转向“靠技术”,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这不仅会影响国企自身的发展,也将对整个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国企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您所在的企业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对于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您最关心哪些方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和思考。
来源:时刻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