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舟行至湘江岸,永州一夜破心墙。”如果没亲历今年这场湘江上的盛会,很难想象永州这座被地理和行政边界切割得七零八落的城市,会因为一场足球和一队龙舟,突然间“拧巴”地燃起了罕见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
“龙舟行至湘江岸,永州一夜破心墙。”如果没亲历今年这场湘江上的盛会,很难想象永州这座被地理和行政边界切割得七零八落的城市,会因为一场足球和一队龙舟,突然间“拧巴”地燃起了罕见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
先看结果:在湘超赛事的热潮下,永州成了全湖南吸睛的主角。不是省会长沙,不是经济强市株洲、衡阳,偏偏是那个常年因“南六北五”结构内耗、城区分割、人口流动而长期被标签为“边缘”的地级市。连永州本地人口都戏称:“我们这儿,市政府都快被划到隔壁去了。”可这次,永州成了全省讨论的焦点,社交媒体刷屏,外地人都在问:永州怎么突然热闹起来了?
推动这一切的,不只是湘超足球赛场上的几脚进球那么简单。真正点燃全城热情的,是那支从道县出发的龙舟队。他们带着家乡特产、跨越58公里湘江水路、历时两天,把整个南六县的情感与自豪一桨桨划进了比赛现场。这种仪式感不是简单的应援,背后隐含着对永州“身份认同”的深层诉求。道县龙舟队的横跨,宛如一次“破界之旅”:长久以来南六县居民对市中心的疏离感、对行政布局的不满,藉由这场超现实的水路接力,终于有了情感出口。
中国城市格局,向来讲究中心与辐射。永州的“尴尬”,不是个案。查一查统计数据,这座湖南最南端的地级市,辖区横跨两百多公里,南六县与北五区彼此对看,却常年各过各的。蓝山县到冷水滩区,地理直线相隔150多公里,交通不畅、经济重心分散。2018年湖南省统计年鉴里,永州城区人口占比不到全市19%,远低于周边同级城市。这些数字背后,是行政规划遗留的“城市碎片化”后遗症。
对永州人来说,归属感稀缺得像冬天的霜雪。南六县的年轻人考大学、找工作,优先考虑郴州、贺州,甚至是广州、深圳,鲜少“回流”永州本地。看病、坐高铁,都更倾向往南边挤。几年里,永州高铁站的客流量每次统计,都被外来务工人员和南六县居民贡献了大头,却不是为市区而来。这种“心理距离”,全国不少被行政拼凑、割裂的城市都懂。就像贵州的安顺、广东的清远,外人只知地名,市民心里一直隔着道“看不见的墙”。
但这次,龙舟队的水路接力却让这种“墙”出现裂缝。湘江本该是地理界限却成了联结动脉,体育成了最强的催化剂。龙舟,这个在道县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民俗(据《中国民俗志·湖南卷》记载,道县端午龙舟赛起源于元代,传承至今),一下子成了全城共情的媒介。比赛现场,南六北五的市民难得肩并肩,为同一个永州队呐喊。
体育赛事激发地方认同,这在中国不是新鲜事。2019年,贵州黔东南“村BA”一夜爆红,村民为本地球队自发募捐、全村齐出动助威,连央视都专程报道;2017年,广西柳州因为龙舟赛,高铁站一度挤满了外地游客,城市认同感直线上升。但在永州,凝聚力的肇因不仅是赛事本身,更是弥合行政分裂、城市归属稀薄这一老大难问题的难得“窗口”。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比赛和龙舟水路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动员”,而是民间自发组织、乡贤协调、社交媒体自传播。龙舟队出发时,道县县委书记都忍不住发朋友圈点赞;永州本地视频号、小红书的现场直播,最高点赞突破十万,弹幕全是“永州加油”“道县威武”。有人说,这才是地方社会真正生长的情感共识,不靠文件、不靠红头文件的“行政动员”,而是真正的“人心所向”。
这场盛会还带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被长期忽视的永州,忽然成了湖南“网红”。省内外的媒体同行都开始关注永州的城市裂变与融合,社交平台上各种关于“南六北五”的讨论热度骤增。湖南都市频道记者采访南六县居民时,很多人坦言:“这场赛事,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是永州人。”此前,类似的归属感表达,是真正罕见。
历史上,永州并非没有过城市一体化的努力。2000年,永州撤地设市,两区(零陵、冷水滩)合并,官方希望“抽紧”城市骨架。但现实却是,二十多年过去,城区人口仍分布分散,经济活动以各县为主,市区生活圈辐射有限。以往的政策红利,更多体现在资源分配与基建,而不是“身份认同”的重塑。正如社会学者孙立平所说:“行政归并,解决的是体制和资源分配,归属感还得靠文化与情感共振。”如今,一场龙舟水路接力,反倒成了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深入了解道县,你会发现这里的龙舟不是表演性民俗,而是紧密嵌入日常的乡土生活。每年端午,三五十个村子“村村有队”,划船、操鼓、祈福仪式样样不少。村民自发筹资、修船、练桨,比赛虽竞逐激烈,更多是为了让年轻人“认祖归宗”,和老一辈“续根情感”。今年,湘超赛事激发的龙舟入城,就像把千百年来分隔的村落情谊,推向了整个城市。
我曾在永州高铁站,遇到刚从湖南师大毕业准备回乡创业的杜先生。他说:“以前觉得永州是个没归属的小地方,这次看到自家县的龙舟队为永州队助威,全公司同事第一次为一座城市同频热血,忽然很自豪。”像杜先生这样的青年,在以往或许只会无声离开,去长沙、深圳谋生。可这场赛事,意外地点燃了他们内心的“身份烙印”。
或许体育赛事的这种“城市聚能”只是短暂的,但它至少证明,哪怕是最“松散”的城市,只要有合适的情感载体,归属感就能被唤醒。和行政命令、经济数据相比,体育、民俗、乡土认同才是“城市一体化”最柔软也最强劲的粘合剂。
网上有网友调侃:永州南六北五,平时谁都不理谁,遇上龙舟和足球,立马成了一家人。笑归笑,背后其实是中国无数中小城市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里,面对“身份断裂”的共通难题。永州的“龙舟破壁”,也给了其他城市一次可观察的社会实验:或许硬性的官方规划,不如一次全民参与的赛事、一次跨界而来的民俗,来得直接而有效。
比赛终有落幕,龙舟队已返航。但湘江之上,那条被桨声划开的城市裂缝,应该会被更多人看到、记住。归属感,不只是说出来的名词,更要靠“划出来”“拼出来”“一起呐喊出来”。而这恰恰是小城最难得、最珍贵的底色。
来源:无才先生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