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的股票交易员开玩笑说,本土公司寒武纪不仅能替代英伟达的处理器,还能替代其股票。尽管这家中国半导体公司的市值仅为其美国巨头竞争对手的一小部分,但其股价在过去一年中飙升了350%,涨幅约为英伟达的15倍。
近期,一股乐观情绪席卷中国芯片行业。
上海的股票交易员开玩笑说,本土公司寒武纪不仅能替代英伟达的处理器,还能替代其股票。尽管这家中国半导体公司的市值仅为其美国巨头竞争对手的一小部分,但其股价在过去一年中飙升了350%,涨幅约为英伟达的15倍。
近年来,美国一直试图阻止先进芯片和芯片制造工具流向中国,希望以此阻碍其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进步。上个月,英伟达实际上被禁止在中国销售其H20芯片,而该芯片是其根据先前规定开发的。
特朗普政府计划废除原定于5月15日生效的一项复杂的出口许可制度。但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很可能是一些双边协议和其他措施的拼凑——都对中国无益。
尽管美国竭力阻挠,中国人工智能仍在持续蓬勃发展。至少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似乎并未面临芯片短缺的问题。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正在建设大量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而且进展顺利。
这种看似充足的供应,部分源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今年早些时候取得的突破,显著降低了该技术所需的计算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使用更少的先进芯片。另一方面,这得益于一条隐秘的供应链,使得中国客户能够在美国制裁的情况下继续获得英伟达的设备。
然而,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也在创造几年前看似遥不可及的成就。中国科技巨头华为上个月开始交付的全新CloudMatrix芯片集群给分析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报道,该集群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384块昇腾AI芯片连接在一起,性能超越了英伟达广受欢迎的NVL 72集群,尽管功耗也更高。中国能否最终彻底摆脱对外国半导体技术的依赖?
华为并非唯一一家引人注目的中国芯片公司。过去一年,其他几家本土半导体设计公司也纷纷涌现,其芯片旨在取代英伟达的A100芯片。A100是一款人工智能主力芯片,美国已于2022年底禁止其向中国销售。
据说,寒武纪科技已经向客户交付了其中一款替代品。另一家本土芯片制造商海光科技刚刚完成了对英伟达替代芯片的测试,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开始交付。
中国在高带宽内存(HBM)单元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这些单元被集成到英伟达等公司的人工智能处理器中。目前,该市场由韩国的SK海力士主导;其他大型生产商包括另一家韩国公司三星和美国公司美光。
去年12月,美国开始限制HBM对华销售。但据信,总部位于合肥市的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CXMT)正在迅速赶上该技术。
生产芯片制造设备的公司也在取得突破。其中一家公司是中微半导体(AMEC),最近推出了一款用于NAND存储芯片的蚀刻设备。伯恩斯坦证券公司的林清远指出,美国公司Lam Research此前一直垄断着该设备。
另一家中国公司北方华创开发了一种将硅锗层压到芯片晶圆上的技术——这项业务长期以来一直由美国竞争对手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主导。“这类进展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快,”林清远表示。
中国的芯片产业仍有一段路要走。据信,大多数购买国产芯片的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咨询公司SemiAnalysis表示,华为最新的人工智能处理器Ascend 910 C仍然包含许多由外国公司供应的组件。
中国缺乏能够替代荷兰公司ASML生产的尖端光刻工具的国内替代品。而且,中国仍然无法生产最先进的芯片。在该领域遥遥领先的台湾公司台积电已被美国禁止为中国生产这些芯片。
这使得中国的芯片设计人员只能依赖国有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尽管SemiAnalysis报道称,华为继续通过第三家公司购买台积电生产的晶圆来逃避制裁。(华为和台积电否认了这一说法。)
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程序员用来编程芯片的软件。英伟达的平台CUDA至今仍是全球顶尖的。几乎所有人工智能开发者都在学习如何使用它,而且它只适用于英伟达的芯片。
切换到其他平台的成本很高,因为这会让开发者脱离庞大的用户网络,而这些用户本来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华为已经创建了CUDA的替代品CANN,程序员可以将其用于其Ascend芯片。但该软件比英伟达的软件落后数年,而且漏洞百出。据报道,华为的技术人员对此反应冷淡。
华为此前曾成功突破重重困难,而此次推广CANN很可能再次奏效。在美国制裁之前,中国政府曾试图强制本土企业使用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技术,但由于国内替代技术成本较高且可靠性较低,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本土芯片产业视为自身生存的关键,这让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同胞身上冒险一试。
本文来源@《经济学人·商论》
来源:奇葩综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