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苏联卫国战争题材小说《方尖碑》连读了两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05:33 1

摘要:但我原先是为了心仪已久的《方尖碑》而淘宝《贝科夫小说选》的,而且初读《方尖碑》,一下子还没有咀嚼出其精美的味道来,于是我又把《方尖碑》再读了一遍。

我把苏联卫国战争题材小说

《方尖碑》连读了两遍

陈正才

载有小说《方尖碑》的《贝科夫小说选》封面

从9月14日收到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的载有《方尖碑》的《贝科夫小说选》那天起,我就进入了对《方尖碑》的阅读中。

《贝科夫小说选》所载的三部中篇小说,《方尖碑》《活到黎明》《狼群》,因为都是苏联卫国战争题材,所以我就一口气把三个中篇都读完了。

三个中篇都写得很感人,尤其是《活到黎明》,那种为了胜利而坚韧不拔、绝不言弃的英雄主义精神,确实是荡气回肠,令人顿生崇敬之情。

但我原先是为了心仪已久的《方尖碑》而淘宝《贝科夫小说选》的,而且初读《方尖碑》,一下子还没有咀嚼出其精美的味道来,于是我又把《方尖碑》再读了一遍。

第二遍读下来,也确实读出感觉来了。《方尖碑》的作品体量没有《白轮船》大,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艺术水准初初一看,似乎也确实没有《白轮船》曲折、细腻、生动、高明(艾特玛托夫毕竟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噻!),我还无法回忆起当初看到的那部文学史是以怎样的理由把《方尖碑》与《白轮船》相提并论,赞誉为双峰并立的。

但是,尤其在第二遍认真阅读后,我觉得,《方尖碑》也有其自己不容忽视的独具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方尖碑》的故事梗概是:白俄罗斯西部边境一个名叫谢尔佐的村子,有一个瘸腿的教师莫洛兹。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按照区教育局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更多地向学生们灌注立行立德的俄罗斯民间美德;

他不讲师道尊严,同学生们一起干活;

他不愿看到年幼的学生保尔·伊万诺维奇被其父亲虐待暴打,坚定地收留小保尔同自己一道生活;

他一再向教育局讨要图书,主动到逃离了的一个波兰地主家中寻找读物,将找到的托尔斯泰作品朗诵给学生们欣赏。

莫洛兹还帮着学生们和家长们出主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难事,俨然成了大家信得过的好帮手。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德寇占领了谢尔佐,莫洛兹没有逃亡,反而继续在村子里办学任教。他顶着被人怀疑为德国鬼子当汉奸的风险,把孩子们聚集拢来,防止半大的孩子们真的被德寇蛊惑当了汉奸(德寇的宣传机器是有巨大蛊惑性的)。

他把学校变成了苏联游击队的情报站,还悄悄在收音机里收听苏联广播,从莫洛兹那里传出的胜利消息成了鼓舞沦陷区游击队和广大群众反抗德国法西斯的精神力量。

莫洛兹的行动引起了德寇和伪警察的怀疑。汉奸们突如其来搜查学校。虽然没搜到什么可疑的线索,但汉奸走狗的粗暴肆虐又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度愤恨。包括小保尔在内的六个学生背着莫洛兹惩罚汉奸,但行动失败,孩子们被逮捕。

莫洛兹幸得消息及时逃到游击队营地。德寇和汉奸又毒打被捕学生,放出口风:只要莫洛兹归案,就放出学生们。

莫洛兹以君子之心度德寇的小人之腹,不听游击队领导的劝阻,执意偷偷离开游击队,去向伪警察们“投案”。可是凶残的敌人并没有放出学生们,而是将莫洛兹与学生们一道杀害了。

卫国战争胜利,人们在村口树立起一座方尖碑,碑上镌刻上了五个被敌人杀害的学生的名字,但却没有莫洛兹。

有人认为,莫洛兹是自愿去向敌人投案的,他也没有达到替换出学生们的愿望。连游击队的队长和政委都认为,莫洛兹虽然从学校逃出来,参加了两天游击队,但他没有向敌人放一枪,没有打死过一个敌人,而且他悄悄离开游击队,只能算是“被俘”,游击队的胜利、牺牲、功劳簿上都没有他。

事情拖了很多年。还是莫洛兹收留的那个学生保尔·伊万诺维奇,后来在莫洛兹生前任教的谢尔佐学校当老师,改名为米克拉谢维奇的保尔·伊万诺维奇,他继承了老师莫洛兹的遗志当一个好教师,同时也竭力为老师莫洛兹的荣誉多方奔走呼号。

米克拉谢维奇终生不懈为莫洛兹辩白申诉,二十多年后,最终使有关部门接受了他的意见,同意追认莫洛兹为反抗法西斯的牺牲者、英雄,把莫洛兹的名字补刻在方尖碑上面。

而直到这时,莫洛兹的名字已经镌刻到了方尖碑上面,而且刻在五个学生的前面了,仍旧有人不理解或不赞成莫洛兹是英雄。

《方尖碑》提出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像莫洛兹这样的小人物,他参加游击队才两天,没向敌人放一枪;他以牺牲自己解救他人的方式死去,但却没有救出一人;他那样“愚蠢”,竟然会相信法西斯会讲诚信,自愿去当俘虏。这样的人到底算不算英雄?值不值得镌刻到方尖碑上让人们崇敬和怀念?

《方尖碑》在当时的苏联文坛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贝科夫借小说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人们心中的隐痛。

我猜想,也许正因如此,因而也才被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经典,为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在底层默默挣扎、默默付出的小人物的命运和尊严而呼吁呐喊的佳作,与《白轮船》并列到一起。这应该是《方尖碑》的沉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我以为,除了其思想价值,《方尖碑》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应被低估的。

小说故事的引发人是作者“我”,报社的编辑。

莫洛兹生前收留的学生保尔·伊万诺维奇,也即后来的教师米克拉谢维奇,在莫洛兹生前最后一刻,师生们一道被法西斯押送刑场途中,莫洛兹使计促成其逃跑获救。卫国战争胜利后,他坚定不移地认为莫洛兹是英雄,并到处反映情况。

他也曾到报社向“我”谈过莫洛兹的事迹,但“我”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米克拉谢维奇在当年逃跑时被敌人的子弹击中,敌人以为伤重垂危的他难逃一死,用枪托狠砸他脑袋,把他扔在水坑里。虽然后来终于获救,但身体饱受摧残的米克拉谢维奇英年早逝。

得到消息的“我”赶去参加追悼会,遇到了过去并不认识的退休区教育局长特卡丘克、战争期间的游击队政委。老政委特卡丘克与“我”一道返回城里,在路上向“我”介绍了莫洛兹的全部情况。

《方尖碑》的主体部分,就是特卡丘克的讲述。

特卡丘克一路向“我”讲述自己初任区教育局长时,如何听人告状莫洛兹违规教学,又怎样亲临学校解除误会,认定莫洛兹是一个好老师;战争爆发后自己任游击队政委,又如何不相信莫洛兹会当汉奸,亲自去学校会见莫洛兹了解情况。他讲述莫洛兹如何在险境中战斗,又如何“愚蠢”地献身;追悔莫洛兹牺牲后自己起初也不理解莫洛兹的行为,还同意在游击队统计表上将莫洛兹的离队原因登记为简单的“被俘”。

整个小说全篇,真正的英雄主人公莫洛兹没有正面出现过,甚至英勇牺牲的莫洛兹的学生们也未正面出现过,他们的英雄事迹,全都由特卡丘克这个第三者、旁观者来叙述。

这样的创作手法,在解读欧美现代派作品的文学评论中被称为阐述式、解读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有一部与他自己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几乎齐名的《押沙龙!押沙龙!》,通篇就是采用这种主人公不正面出现的阐述式、解读式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使我们只能看到主人公被虚化了的背影,极大地增加了小说云里雾里、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

我还注意到,《方尖碑》整部作品的叙述方式,都是冷峻、沉稳、肃穆的,没有用更多的篇幅介绍莫洛兹复杂的心理活动,没有什么情节上、情感上的大起大落、渲染铺排,读下来胸中尽是一股晚秋般的凄美。

但是贝科夫在处理特卡丘克这个“旁观者”叙述人的叙述时,也没有让他如江河瀑布一泻千里,一口气就把故事讲完。而是安排了返程等车、飙车驰过、公交车拒载、搭乘马车、小酒馆小坐等一连串事件,把特卡丘克叙述过程一下一下地割断,使叙述不显得枯燥、平淡、直白,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的甩包袱味道,增加了叙述的魅力。

而更精彩的,是小说的结尾。特卡丘克向“我”讲述完莫洛兹的故事后,强调说“这是个英雄的故事”,而“我”竟然回答“也许是”。报社编辑竟也没完全认同莫洛兹是英雄。

走路的“我”和特卡丘克眼看快要进城回家了,区教育局长克辛德佐夫的小轿车从后面赶上来了,请特卡丘克和“我”上车。

到了车上,克辛德佐夫埋怨特卡丘克不该在米克拉谢维奇的追悼会上提起莫洛兹,“有比他(莫洛兹)重要的人物,他们才是英雄”,“(莫洛兹)是自己去当俘虏”,“要是游击队每个战士都像莫洛兹那样,又会是什么样子?”“我看不出这个莫洛兹有什么特殊的功勋”,“并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

特卡丘克就是因为追悼会上克辛德佐夫他们只字不提莫洛兹而忍不住大光其火,愤而提前离开会场走路返城的。此时他忍不住骂区教育局长克辛德佐夫是“近视”,是“思想上近视”,而别的与克辛德佐夫有同样“认为”的人是“聋子”“瞎子”。

特卡丘克痛斥今年才三十八岁的区教育局长,“你是从报刊上了解战争”。

特卡丘克教训年轻的局长,“生活包括千百万种情况,千百万种性格,千百万种命运。而你想把一切硬塞到两三个常用的公式里,为了图简单!也为了省麻烦。你问他打死过德国人没有?……他做的胜过他打死一百个德国人,他献出了生命,是自愿献出的。你懂吗?”

特卡丘克宣告,“只要我活着,我就要继续去说明莫洛兹的为人,让最聋的耳朵也听得进去。……世上总还有人,还有真正的人啊。”

车子在暗夜里,在双方谁都不服谁的对峙中飞速前进。

请看,就在莫洛兹牺牲二十年之后,在莫洛兹的名字已经添上方尖碑之后,竟然都还有报社编辑“我”,还有现任区教育局长,还有不知有多少的“并不是我一个人”,不能由衷地认同莫洛兹的英雄行为。

可见,像莫洛兹这样卑微的、底层的、没有消灭过敌人而“自愿当俘虏”的人,他们那不同于一般人的献身精神、他们的宝贵人性,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该会是多么艰难!

感谢《方尖碑》!感谢当年那部我记不起名字的文学史!它们毕竟没有辜负我。

几十年的心仪与追寻,《方尖碑》,今日一见,又一见,值!

来源:云南陈一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