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和公主有什么区别?它们谁的地位比较高?格格又是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15:18 2

摘要:宫廷剧里,一会是公主,一会是郡主,还有格格满天飞。听着都尊贵,可她们到底谁是谁?这称呼背后,藏着多大的学问?普通人看个热闹,但真要较真起来,里面的门道可不少。这几个称呼,听着相似,实际却大有不同。

宫廷剧里,一会是公主,一会是郡主,还有格格满天飞。听着都尊贵,可她们到底谁是谁?这称呼背后,藏着多大的学问?普通人看个热闹,但真要较真起来,里面的门道可不少。这几个称呼,听着相似,实际却大有不同。

提起“公主”,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多半是皇帝的亲闺女。这想法,大方向上没错,但又不完全准确。

“公主”这个词,源头得追溯到老早的西周春秋那会儿。《公羊传》里说了,“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啥意思呢?就是周天子要把女儿嫁给哪个诸侯,他老人家不亲自操办婚礼,而是让跟自己同姓的公爵级别的诸侯来主持。这个“主”,就是主婚的意思。因为是公爵主持婚礼,所以天子的女儿就被叫作“公主”了。那时候,周天子姓姬,他的女儿也叫“王姬”。《诗经》里就有“何彼襛矣,美王姬也”,说的就是美丽的周王室的女儿。

到了战国时期,“公主”这个称呼就慢慢流行开来了。不光是周天子的女儿,连诸侯的女儿有时候也叫公主。比如《史记·吴起列传》里就提到“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魏国的国相公叔娶了魏国诸侯的女儿。

所以你看,最早的时候,“公主”的范围还挺广。不过,随着朝代更迭,制度越来越完善,“公主”这个称号的指向也越来越清晰。

秦朝具体怎么称呼皇帝的女儿,史料不多,但《资治通鉴》里称秦始皇的女儿为公主。

到了汉朝,制度就比较明确了。皇帝的女儿叫“公主”。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皇帝的姐妹,或者辈分更高的皇族女性,有时会加尊号,叫“长公主”,甚至是“大长公主”。馆陶公主刘嫖,就是汉文帝的女儿,汉景帝的姐姐,汉武帝的姑姑,她就先后是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这“长”字,就透着一股尊敬劲儿。

汉朝还有个特别的称呼,叫“翁主”,一般是诸侯王的女儿。不过这个称呼后来就不用了。东汉的时候,皇帝的女儿一般封为“县公主”,封地在一个县。诸侯王的女儿呢,就封为“乡公主”或者“亭公主”,级别又低一些。

三国时期比较乱,曹魏大致沿用东汉的,有平原懿公主,也有德阳乡主。孙吴的公主比较特别,喜欢用丈夫的姓氏来称呼,比如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嫁给全琮,就叫“全公主”。

晋朝,皇帝的女儿还是叫公主,但封号一般是“郡公主”,以郡为封邑。这时候“郡主”这个词的雏形就有了,是“郡公主”的简称。诸侯王的女儿则封为“县公主”。

南北朝时期,有时候宗室的女儿也会被封为公主,用来和亲或者表示恩宠。

隋朝,皇帝的姑母是大长公主,姐妹是长公主,女儿是郡公主,比如乐平公主、兰陵公主。亲王的女儿则是县公主。

唐朝,制度更加细化。皇帝的姑母是大长公主,姐妹是长公主,女儿是公主。这时候,皇太子的女儿封为“郡主”,亲王的女儿封为“县主”。这个划分就很清楚了,公主是皇帝的直系血亲女儿,郡主和县主则往下降了一级。

宋朝,皇帝的姑祖母是两国大长公主,姑母是大长公主,姐妹是长公主,女儿是公主。公主的封号一开始用美名,比如著名的福康公主。嫁人后,封号会改成国名。宋徽宗时期还搞过一次改革,把“公主”改成“帝姬”,比如柔福帝姬。不过这套称呼没用多久,南宋就又改回去了。

明朝,制度和唐朝类似。皇帝的姑母是大长公主,姐妹是长公主,女儿是公主。亲王的女儿是郡主,郡王的女儿是县主。往下还有郡君、县君、乡君,等级森严。

清朝,皇帝的女儿也叫公主。不过得分嫡庶。皇后生的嫡女,封“固伦公主”,“固伦”是满语“天下”的意思,地位最高。妃嫔生的庶女,或者皇后的养女,封“和硕公主”,“和硕”是满语“一方”的意思,比固伦公主低一级。

所以说,“公主”这个称号,虽然核心是皇帝的女儿,但在不同朝代,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相关的等级制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宗室的女儿因为特殊原因,比如和亲,也可能被破格封为公主。

说完了公主,咱们再来说说“郡主”。这个词,大家在电视剧里也没少听。《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就是个“敏敏郡主”。

“郡主”这个词,最早是从“郡公主”简化来的。记得前面说过晋朝吗?那时候皇帝的女儿可以封为“郡公主”,能以一个郡作为封邑。后来,“郡主”就慢慢独立出来,成了一个特定的封号。

真正把“郡主”作为一个明确等级固定下来的,是唐朝。唐朝规定,皇太子的女儿封为郡主,视从一品。这地位可不低,但比起皇帝的女儿——那些正一品的公主们,还是要差一个档次的。比如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在她爹还是太子的时候,她的封号就是“安乐郡主”。

到了宋朝,郡主的范围扩大了一些。不仅皇太子的女儿可以封郡主,亲王的女儿也可以封郡主。北宋初年,甚至有些功臣的女儿,或者公主的女儿,也可能被封为郡主,这算是特例。宋徽宗改制的时候,郡主也被改成了“宗姬”。

明朝,郡主的身份又有了明确规定:亲王的女儿封为郡主。皇帝的儿子们封为亲王,亲王的女儿就是郡主。她们的俸禄是每年八百石,比公主的两千石少了不少。

清朝,亲王的嫡女封为“和硕格格”,这个“和硕格格”的地位,就相当于前朝的“郡主”。庶女则为“郡君”。

所以你看,“郡主”这个称号,在历史上,主要指的是皇太子或者亲王的女儿。她们的血缘关系比公主远了一层,地位自然也就比公主低一些。虽然也是金枝玉叶,但在等级森严的皇室里,这一点的差距,就决定了很多东西。她们的生活待遇、婚配对象、在宫中的礼仪规制,都会和公主有所不同。

有人可能会问,那“县主”呢?“县主”的地位比郡主还要再低一级。东汉时,皇帝的女儿就有封“县公主”的。后来“县主”也成了一个独立的封号。唐朝时,亲王的女儿封县主。宋代,郡王的女儿、亲王的女儿都可以封县主。明朝规定,郡王的女儿封县主。清朝,郡王或者世子(亲王的法定继承人)的嫡女封“多罗格格”,相当于县主。

所以,从公主到郡主再到县主,这是一条清晰的等级链条,等级越高,离权力中心越近,身份也越尊贵。

“格格”这个词,因为《还珠格格》等清宫剧的普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很多人一听“格格”,就觉得是清朝的公主。这个理解,对,也不全对。

“格格”本来是满语,读作“gege”,意思是“小姐”或者“女士”。在满族人日常生活中,年轻的女性,尤其是没出嫁的,都可以叫格格,不一定非得是皇亲国戚。

在后金时期,也就是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那会儿,部落酋长或者高级贵族的女儿,都叫格格。比如努尔哈赤的大女儿叫东果格格。这时候的“格格”还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正式封号。有时候,它也指君主地位比较低的妾室。

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后,开始仿照明朝的制度。崇德元年(1636年),他册封了七位公主,有的是他的姐妹,有的是女儿。这时候开始区分“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但制度还不完善。

到了顺治皇帝时期,公主的册封制度才算真正完善起来。皇帝的女儿,嫡出的封“固伦公主”,庶出的封“和硕公主”。这是最高等级的女性封号。

那么,“格格”去哪儿了呢?它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纳入了宗室女性的封号体系中,但地位在公主之下。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规定:

和硕亲王(皇帝的兄弟、皇子等封的最高爵位亲王)的女儿:嫡福晋(正妻)生的,封“和硕格格”,这个就相当于前朝的“郡主”。侧福晋(妾)生的,封“郡君”。

多罗郡王(比亲王低一级)、世子(亲王的法定继承人)的女儿:嫡福晋生的,封“多罗格格”,这个相当于前朝的“县主”。侧福晋生的,封“县君”。

多罗贝勒(比郡王低一级)、长子(郡王的法定继承人)的女儿:也封“多罗格格”,但这个“多罗格格”的地位相当于“郡君”。侧福晋生的,封“乡君”。

固山贝子(比贝勒低一级)的女儿:嫡福晋生的,封“固山格格”,相当于“县君”。侧福晋生的,就不入封了,叫“宗女”。

再往下的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嫡福晋生的,也称“格格”,相当于“乡君”。侧福晋生的,也是“宗女”。

所以你看,清朝的“格格”,是一个体系。它可以指亲王之女(和硕格格,即郡主),也可以指郡王之女(多罗格格,即县主),还可以指更低爵位者的女儿。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格格”等同于“公主”。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叫“固伦公主”或“和硕公主”。其他的“格格”们,虽然也是皇亲贵胄,但跟真公主比起来,还是有级别的。

此外,在清朝,“格格”还有一些非正式用法。比如,有些没有正式封号的贵族女儿,大家也习惯叫她格格。还有,亲王府里地位比较低的侍妾,有时也被称为格格,比侧福晋地位低。孝圣宪皇后(乾隆的妈)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刚进府时地位不高,就被称为“格格”。

所以,“格格”这个词在清朝的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以是正式的封号,对应不同的等级,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称呼。

弄清楚了公主、郡主和格格各自的含义和范围,那么她们的地位到底谁高谁低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排个序:

公主:这无疑是地位最高的。尤其是皇帝的嫡女(皇后所生),在清朝就是“固伦公主”,那是顶级的金枝玉叶。即便是庶出的公主(清朝的“和硕公主”),也比其他宗室女性地位高。公主是皇帝的直系血脉,代表着皇权的延伸。

郡主:郡主的地位次于公主。她们通常是皇太子(未来的皇帝)的女儿,或者是亲王(皇帝的兄弟或儿子)的女儿。血缘上比公主远了一层,所以地位稍逊。在清朝,与郡主地位相当的是“和硕格格”(亲王之女)。

格格(特指清朝除公主外的宗女封号):这个就比较复杂了。

“和硕格格”(亲王之女)等于郡主级别。

“多罗格格”(郡王或世子之女)等于县主级别。

再往下的“多罗格格”(贝勒之女,相当于郡君)、“固山格格”(贝子之女,相当于县君)以及更低级的“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相当于乡君),地位就依次递减了。

非正式称呼的“格格”,比如低阶侍妾,那地位就更低了。

所以,简单地说“格格地位低”是不对的,要看是哪一种格格。但总体而言,皇帝的女儿“公主”无疑是站在金字塔尖的。郡主(或清代的和硕格格)紧随其后。其他的格格们,则根据其父辈的爵位高低,各有其位。

这种地位的差异,不仅仅是称呼上的不同,更体现在实际的待遇上。比如每年的俸禄、府邸的规制、仪仗的规模、婚配对象的选择等等,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公主出嫁称“下嫁”,其夫婿称“驸马都尉”,地位尊崇。郡主、县主等出嫁,其夫婿称“仪宾”,礼仪上就要差一些。

这些公主、郡主、格格们,顶着不同的封号,她们的人生轨迹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首先是经济待遇。汉代的公主就有食邑,也就是一块封地,靠这块地上的税收生活。唐代,公主的食邑可达数千户,收入可观。明代,公主的岁禄是两千石米,郡主是八百石,县主往下依次减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保障。

其次是婚姻。她们的婚姻大多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往往带有政治联姻的色彩。公主下嫁功臣之家、地方望族,或者远嫁和亲,都是常有的事。比如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就是为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驸马虽然听着风光,但很多时候并无实权,甚至在家里对公主要毕恭毕敬。唐代驸马多授闲职,明代为防外戚干政,甚至多将公主嫁予普通平民。

再次,她们的封号和个人命运也与时局紧密相连。王朝兴盛时,她们是天之骄女,享尽荣华。一旦国破家亡,或者宫廷政变,她们的命运往往非常悲惨。明末的坤兴公主(长平公主),国破后宁死不屈,令人唏嘘。明景帝的女儿固安公主,在英宗复辟后,也被从公主降为郡主。

虽然她们被称为“金枝玉叶”,但很多时候,她们也只是政治棋盘上的棋子。封号再美,也锁不住深宫的寂寞;身份再尊贵,也难逃命运的拨弄。她们中的一些人,或许有过短暂的权势,如太平公主;或许有过幸福的婚姻,如平阳公主再嫁卫青;但更多的人,则是在历史的尘埃中默默无闻,她们的名字和故事,大多湮没不闻。

这些封号,是身份的象征,是等级的体现,也是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她们的人生,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充满了不确定和身不由己。

所以说,公主、郡主、格格,这些称呼不仅仅是电视剧里的热闹,它们背后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缩影。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地位最高;郡主通常是太子或亲王的女儿,次之;而清朝的“格格”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称谓,既可以是地位等同郡主、县主的正式封号,也可以是对一般贵族年轻女性的称呼。

她们的地位高低,直接关系到她们的俸禄、仪仗、婚配乃至一生的荣辱。这些美丽的称呼,承载了她们的身份,也往往框定了她们的命运。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