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现有史料来看,即使杨虎城当年不为了抗战而执意回国,他最终仍极有可能被蒋介石杀害,唯一的区别只是“时间早晚”和“借口不同”。
一、蒋介石早已把杨虎城视为“首恶”
西安事变后,蒋在日记及内部讲话中始终把责任主要记在杨虎城头上。
认为张“少不更事”,而杨才是“主谋元凶”。1937年6月,蒋先把杨“礼送”出国考察,实为剥夺兵权、隔绝于国内军政系统之外;
抗战爆发,杨在海外多次请缨,蒋却三电阻止其返国。可见,蒋并非因为“抗日”才想杀杨,而是早就动了杀机,只是碍于国内外舆论和战事尚未到“收拾”的时机。
二、“归国”只是给了蒋介石一个现成借口
1937年11月,杨虎城绕道香港准备潜赴前线,即被戴笠诱捕;此后连续辗转囚禁 12年。
换句话说,蒋一直布控等他“自投罗网”。即使杨选择继续滞留海外,蒋仍有两套后手:
1. 借“通共”“擅离职守”等名义通缉或派特务暗杀
2. 抗战胜利后以“整军”“肃奸”名义要求其回国“听候查办”,届时同样难逃罗网
史料显示,蒋在1946年国共谈判时就拒绝中共“释放张杨”的要求;1949年6月,李宗仁代总统已下令放人,蒋仍密令毛人凤“一律不准释放”,旋即下手杀害。这证明是否“抗日归来”并非关键,蒋要的是彻底消除政治隐患。
三、政治性格与派系恩怨决定结局
杨虎城出身冯玉祥系统,本非蒋嫡系;在西安事变中又公开与中共联络,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直接挑战了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核心政策。
蒋的权谋性格——“有恩未必报、有仇必报”——决定了他不可能放过一个曾把自己扣押 13 天的将领。
张学良因与宋美龄、宋子文的特殊关系得以保命,而杨虎城缺乏这种保护层,死亡只是早晚。
四、结论
杨虎城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为抗日回国”这一具体动作,而在于他已成为蒋介石心中必须根除的政治符号。即便他长期滞留海外,蒋也会伺机罗织罪名、加以“引渡”或直接暗杀。因此,他的遇害几乎是必然的,差别只在于是“秘密失踪”还是“公开处决”。
来源:黑篮色中性笔28667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