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基辅全城黑屏,手机电量只剩12%,地铁停在隧道里,孩子哭声从车厢尽头传来。
凌晨三点,基辅全城黑屏,手机电量只剩12%,地铁停在隧道里,孩子哭声从车厢尽头传来。
这不是电影开场,是上周真实发生的一幕。
俄军把导弹对准了电站、水厂、地铁供电线,一口气打了上百发。
基辅右岸先灭灯,接着哈尔科夫、敖德萨也跟着黑。
最狠的是卡尼夫水电站,被连炸三次,修好的线第二天又断。
很多人第一次听见滑翔炸弹的呼啸。
苏-34在200公里外投弹,飞过来没声音,落地才爆炸,防空车来不及转头。
以前导弹贵,现在用铁壳炸弹加翅膀,便宜量大,管够。
停电直接拖垮日常。
地铁停运,30万人半夜走回家,导航没信号,靠车灯认路。
电车趴窝,上班族改骑自行车,二手市场一辆旧车涨到四千格里夫纳。
抽水站不转,高层住户拎桶去河边,排队一小时打两桶水。
医院靠柴油机硬撑。
基辅第六医院存了三天燃油,省着用,手术室每天只开四小时。
护士把药放入冰箱保温箱,再裹棉被,能保冷12小时。
老人吸氧机没电,家属把机器推到车里,开引擎供电,一边耗油一边吸。
冬天零下十五度,没暖气就是冰窖。
市政开避难所,一个学校礼堂塞四百人,床是课桌拼的,一人两条毯子。
夜里门缝结冰,保安两小时铲一次,不然门推不开。
乌克兰把防空炮全拉去守电站,还是拦不住。
伊斯坎德尔导弹飞六百公里,空中变轨,雷达刚锁定就拐弯。
一架无人机成本一万欧,一发拦截弹成本几十万,打光库存也堵不住。
更难受的是修不好。
电站被反复炸,工人白天接线,晚上又被切断。
零件要从波兰运,先开卡车再换火车,走三天才到。
工程师说,现在不是技术问题,是时间不够敌人快。
工厂也停摆。
基辅西郊地下无人机车间靠静音发电机,一天只能做十架,以前一百架。
电池、镜头、螺旋桨堆在角落,没电装配,只能干瞪眼。
俄军打法简单:让你先冷,再慌,再乱。
冬天是天然盟友,零下二十度能把斗志冻裂。
当手机没信号、房间没灯光、孩子咳嗽没药,人最先怪的是自家政府。
基辅市长在街头喊话,说坚持住,可坚持需要电。
市民把这句话录进充电宝,循环播放,直到充电宝也没电。
现实比口号冷得快。
有人把窗户钉塑料布,留一只猫进出,靠体温给客厅升温。
有人拆书架当柴,一本托尔斯泰烧半小时,火焰里看得见文字。
邻居互换食物,半袋面换两节电池,没人问价格,只问明天还有没有。
西方送的发电机像玩具。
一台机器带不动整栋楼,只能轮流供电,半小时给冰箱,半小时给路由器。
排队等电的人把插线板叫数字面包,拿到手才算有晚饭。
远程滑翔炸弹的出现把危险区扩大。
以前离前线三百公里算安全,现在五百公里也听见爆炸。
利沃夫、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开始挖防空壕,商场地下车库改避难所。
乌克兰想出的新招是分散电网,把大电站拆成几十个小站,打坏一个别的顶。
施工队夜里干活,白天躲侦察,像游击队一样铺电缆。
工程师说,这是用修手机的法子修国家,能亮一盏是一盏。
国际援助卡在运输。
防空系统需要训练,三个月才能上手,冬天却只剩一个月。
柴油、发电机、变压器堆在边境,铁路桥被炸,货车排队四十公里。
司机在车上吃睡十天,只为把一台锅炉送到学校。
接下来四个月,基辅每天可能只供电四小时。
市政公布分区停电表,市民把它设成屏保,提前存水充电。
没人再谈浪漫,先让手机活到明天再说。
停电也在改变战争节奏。
乌军无人机工厂减产,前线侦察机少了一半,俄军趁机推进。
冬天把工业、民生、军事绑在一起,只要断电,三条线一起断。
普通人能做的只有三件事:
一,把塑料布、胶带、保温膜现在就买齐,明天全城断货。
二,备两块大容量充电宝,再小的太阳能板也能在白天抢回一点电。
三,存十升水,别等停水再下楼,那时电梯是铁棺材。
电没了,城市像被拔掉氧气机。
有人离开,有人死守,有人学会在黑暗里给陌生人递火。
冬天才刚开始,最冷的那一度,要靠人心发热。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