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水不舍昼夜,长江浪涛击岸。2022年1月,在中共靖江市委决策指导下,由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牵头主办、江苏华靖资产经营公司提供保障,各镇各相关部门协力寻访,“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团队不遗余力,查证史料,挖掘档案,缜密安排,终于在
1950年11月,中共靖江县委暨各区区书合影。
【写在前面】
流水不舍昼夜,长江浪涛击岸。2022年1月,在中共靖江市委决策指导下,由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牵头主办、江苏华靖资产经营公司提供保障,各镇各相关部门协力寻访,“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团队不遗余力,查证史料,挖掘档案,缜密安排,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江苏口述历史学界首次超百人红色历史口述采集与影像记录工作。
1942年,靖江县党政军机关移驻靖东,弯腰沟成为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由此被人们誉为靖江的“小延安”,成为华中根据地建设的一个典范。1945年8月21日到26日,在中共靖江县委的领导下,5000余军民攻打靖江县城,靖江成为日本投降后苏中第一个收复的县城。这年的8月,县委、县政府迁至靖城办公。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靖江独立团名扬华东,靖江县公安局短枪队威震敌胆,特别是靖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日臻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根据地党组织建设、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还是人民武装的强大、反“清乡”反“围剿”取得胜利;无论是减租减息运动、生产运动,还是文化教育、青年妇女工作等,莫不合着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时代节拍踏歌而行、蓬勃发展。当弯腰沟这一朴实的小地名,与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具有了一种“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磅礴力量。
为寻访80年前的历史足迹,“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项目,采集地点包括靖江市各镇街,延展到江苏各市县,以及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福州、合肥等地,追踪有效线索近200条,成功采访对象达107位。口述实录视频时长近200个小时,口述文本整理近百万字。2025年1月,《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文集由广陵书社正式出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时刻,“党旗红遍弯腰沟”主要口述成果通过江苏方志全面上线,并以“南方有通灵”为首发,各新媒体、客户端广泛传播,极大地宣传了靖江军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抗战精神。期间,学习强国、江苏党史、江苏档案、记忆泰州、靖江发布等平台纷纷予以推送,取得了“孤山埋忠骨、大江颂英雄”的良好社会效应。
本期以系列微信推文回顾的方式,对本采集项目做一总结。致敬以弯腰沟抗日根据地斗争为中心的靖江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英雄模范。致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第一章 靖江县党政机关移驻弯腰沟
1940年7月,新四军挥戈东进,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8月,中共苏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靖江县委员会。同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黄桥成立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2年8、9月间,根据苏中地委指示,靖江县党政军机关从靖西一带移驻到靖东长安市弯腰沟,与驻在如西的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连成一片,以有利于斗争形势的发展和靖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靖东的长安市地区成为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对此,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评价说:到了抗战时期,“黄桥一战定大局”,黄桥战役“军政双收”,赢得了民心。泰县、泰兴、靖江、如西等地成为华中根据地最为稳固的根据地和我党我军长久的立足之地。
沈雪哉口述历史——弯腰沟是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红色革命基地
梁俊口述历史——从交通员成长为坚强的战士
陆迪口述历史——1944年参加靖江独立团
刘建和口述历史——组织儿童团,当上基干民兵 在人民军队中锻炼成钢
第二章 党对根据地的坚强领导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如靖泰等地,红色星火燎原。隶属于中央红军序列的红十四军,曾经三次攻打靖江长安市,播下革命的火种。
靖江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为贯通大江南北的 水陆要道,更是我苏中解放区的江防门户、战略支点。无论是 新四军跃马东进黄桥,还是跨江北上盐阜;无论是华中抗日根 据地建设的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还是渡江战役“东线第一帆”从这里胜利起航,靖江人民革命斗争史早已与中华民族解放进 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党政军建设坚强有力、根据地建设红红火火的弯腰沟,赢得了靖江“小延安”的美誉。
刘高林口述历史——弯腰沟选举推选的人要让老百姓认识
刘汉山口述历史——一路战斗、一路成长 投身新中国国防科研事业
朱澄清口述历史——当交通员,闯封锁线
祝自莹口述历史——十五岁,从此硝烟与鲜花相伴
祝志福口述历史——出身革命家庭,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
第三章 名扬华东的靖江独立团
经受抗战烽火洗礼的靖江独立团,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靖江县警卫团,以“能打、善走、肯吃苦”的过硬战斗作风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地方武装。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中军区第一军分区的战斗行动中,该团曾以弱小兵力,歼灭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正规军,受到华东野战军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的传令嘉奖。
1989年,曾在解放战争初期担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的管文蔚题词,称赞“靖江独立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不愧为保卫人民、保卫祖国而坚持在长江边上的好武装”。
杨晓峰口述历史——最艰苦的岁月 父亲与靖江人民在一起
汪晶口述历史——靖江就是父亲最亲的故乡
薛群口述历史——父亲北撤,每天平均要打六仗
陆建新口述历史——身居高位的父亲,希望我们自食其力
孙建新口述历史——独立团就像一颗钉子,扎在靖江
吴子明口述历史——父亲双枪杀敌,敢在敌炮楼里过夜
展 钧口述历史——身先士卒,以热血铸就光荣
高 明口述历史——岳父母都是作风朴实的共产党人
祝晓明口述历史——帅气的父亲,英勇的铁道兵
第四章 威震敌后的靖江公安局短枪队
初创于1941年秋的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政治保卫队,人员精干,15支驳壳枪威震敌胆,人称“短枪队”。她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既要警卫机关、保护首长安全,又要深入敌伪据点,袭击敌人;既善于进行公开的武装斗争,又精于开展秘密的对敌斗争。是一支巩固政权、惩奸反霸、屡立奇功的人民武装。
1989年,曾在1941年4月至1942年6月间担任中共靖江县委书记的曾涛题词,称赞“短枪队的英勇斗争,使敌伪丧胆,人心振奋。为建立和巩固靖江抗日民主政权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顾朝晖口述历史——组建短枪队,接受日伪军投降
郭保才口述历史——经战火淬炼 显英雄本色
蔡尔荣口述历史——风雨骤,梦里依稀战马疾
王兰芳、苏跃清口述历史——昔日武工队队员 今日以笔为枪
高虹、高霓口述历史——打击顽敌 敢于和日本鬼子摔跤
毛建西、毛建平口述历史——行如风,坚如铁,父亲的短枪队
第五章 错综复杂的地下工作
1937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从靖江九圩、十圩港登陆。1945年8月26日,被日伪占据8年的靖江城终于回到人民怀抱。抗战胜利后,在靖江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斗中,国民党军不断挑起事端,对靖泰地区多次“围剿”。在与敌反复争夺中,党的组织不断壮大,至1946年底,全县党员达1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3%。1947年9月,中共靖江县委率部进军靖中和靖东地区,连战连捷。靖江独立团策应野战军正面战场作战,取得节节胜利。1949年1月29日,靖江城解放。
其间,敌我势力此消彼长,形势交错复杂,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惊心动魄。
袁秀英口述历史——送情报不能怕,要浑身是胆
陶建峰口述历史——不惧荆棘,父亲奉命打入军统
第六章 青春热血铸就的解放历程
在靖江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无数英雄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靖江人民从没有忘记他们。1999年,由蒋逸成编审、刘儒主编的《马洲英杰拾遗》(上、下册)面世。2000年,靖江市史志档案办公室、靖江市民政局编著的《靖江英烈》出版。正如薛先洛、贾成、孙滨、祝自荣等老前辈在《靖江英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烈士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在那漫长的战争岁月里,是他们披荆斩棘,拓荒开垦,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骨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的大道。”
2019年,靖江市弯腰沟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正式奠基。2020年,初建于1959年的靖江烈士陵园从孤山西麓整体搬迁到弯腰沟。
胡继军口述历史——父亲的壮举 镌刻在上海解放的丰碑上
王蕴秋口述历史——父亲的誓言:我人死党不死
陈静如口述历史——父亲牺牲时穿的棉袄 洗出几大盆血水
浦建国口述历史——慷慨赴死,那堪头断血流
叶宇新口述历史——为抗日民主政府尽职献身
韦因奇、秦伯祥 口述历史—— 宁被活埋 也要保守党的秘密
王兰英口述历史——像父亲一样坚强,不畏穷困
第七章 弯腰沟根据地的崭新气象
1940年秋,新四军苏中指挥部派出民运工作队和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让租让息的工作。1943年3月,靖江县委决定,全面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展革命武装,是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一条宝贵经验。根据地实行新乡制、改造旧政权,以及广泛的统战、联络工作,包括根据地财经工作、文教事业,皆保持和发扬了我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1942年11月22日,著名爱国人士邹韬奋经靖江来到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二天,在苏中第三军分区进行了演讲。1943年3月中旬,在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考察了3个多月的邹韬奋返回上海治病。临行前,他饱含深情地说:“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最理想的地方。我所憧憬的民主自由,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了。等我病好了,立刻就回来!”在上海治病期间,他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此次在敌后视察研究,目击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他在给华中局写的信上,要求再赴苏北,说:“我死也要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徐汝明口述历史——邹韬奋在弯腰沟埭考察民主建政
张蔚全口述历史—— 1952年,父亲筹建扬州工业学校
刘谦冲口述历史——筹办靖江县立弘毅中学 以教育救国
第八章 北撤,是为了更大的胜利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集中5个整编师,约12万人的兵力,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11月12日,苏中一地委和军分区成立南线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南线靖江、如皋、泰兴、泰县4个县的斗争。靖江县党政军机关实行精简,转移一部分干部和武装去北线,应对敌人的重点围剿。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来,“翻身大队”、“保田大队”、小游击队和联防队遍布全县,保卫得来不易的翻身成果。
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进行了三期“重点围剿”,革命力量被迫向外转移。1947年春节,敌人在靖西屠杀无辜群众300余人,造成“靖西惨案”,至8月,靖泰全境被敌控制。为打破敌人的白色恐怖,悼念在反“清剿”斗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和死难群众,1947年9月17日,靖江县委县政府、靖江独立团在泰兴路北的莲花庵举行战略反攻誓师大会。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汪青辰,于队前即兴朗诵诗一首:“挥泪别靖江,今朝返故乡。誓解人民苦,热血洒大江!”
贾祥宝口述历史——前赴后继,满门忠烈,血脉相承
刘春林口述历史——独立团交通员范迪庆的故事
第九章 在迎接新中国的历史时刻
1949年4月21日晚9时,渡江战役大幕初启。靖江县太和区滨江村船民严声甫,渡江时任船队队长,他指挥95条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在7里阔的江面上来回强渡,在4月21日这一夜往返8次,创最高纪录,被评为特等功臣。船工田士章、侯阿三、丁广田表现突出,渡江司令部授予“渡江船工英雄”称号。侯阿三所在的船只被光荣命名为“扬子江上第一船”。从21日晚渡江开始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从县境内的青龙港、九圩港、夹港、四圩港、六圩港、罗家桥港、万福桥港、新港等14条港内,向江南运送部队和机关干部后勤人员近40万人,靖江人民胜利地完成了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靖江的解放战争在华中一分区持续的时间最长,从1945年12月31日敌侵占八圩港至1949年4月23日敌八圩港据点被拔除,历时3年又113天。靖江城解放后,靖江独立团全员已达2900人。而在1948年底大参军运动中,靖江7个区就有2315人报名参军。为解放全中国,英勇的靖江儿女前赴后继,从胜利走向胜利。
常裕口述历史——少年就存报国志
丁江闽口述历史—— 在江苏这片热土上出生入死
陈蕃口述历史——回忆张莫天战斗
臧祥坤口述历史——靖江独立团,弯腰沟的战斗岁月
虞桂英口述历史——扎根基层 助力靖江成为全国卫生先进县
蒋心一口述历史——参军报国,耕耘故土,赤子之心
弯腰沟今貌。
来源:长三角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