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葫芦岛某酸菜加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腌制坑内吸烟、吐痰,画面触目惊心,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葫芦岛某酸菜加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腌制坑内吸烟、吐痰,画面触目惊心,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事件一经曝光,舆论场瞬间沸腾,酸菜产业、食品安全乃至地域形象均被置于聚光灯下。
然而,与舆情汹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葫芦岛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与处置力度——第一时间调查、扣押问题批次、公开通报、依法销毁,环环相扣、公开透明。
这种“零时差”响应,不仅平息了部分民怨,更为地方政府应对突发舆情树立了标杆。
整个过程信息透明、程序合规,避免了信息真空滋生谣言。
这种效率并非偶然。近年来,多地政府在舆情应对中积累了经验:不回避、不拖延,先处置后解释,先事实后态度。
葫芦岛此举,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最好的诹释。民众需要的不是高调表态,而是看得见的行动。
当政府以最快速度切断问题食品流通链条、公开惩处责任人时,公众的愤怒才有了宣泄出口,信任才得以重建。
理性克制,避免“一粒老鼠屎打翻一锅汤”。然而,事件发酵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警惕的倾向:个别网友将矛头指向整个葫芦岛酸菜产业,甚至扣上“东北食品不卫生”的地域帽子;还有人借机质疑所有传统腌制食品的安全性。
这种“污名化”冲动,虽源于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却容易滑向非理性。
一家企业的一个环节失守,是否意味着整个行业都不可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葫芦岛是我国重要的酸菜产区,年产量数十万吨,供应全国市场,绝大多数企业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及HACCP管理体系。
数据显示,当地酸菜加工企业近百家,通过QS/SC认证的占比超90%。
一个负面样本,不能否定一群守规矩的经营者。更不应给事件贴上地域标签。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国性、全球性课题,从“染色馒头”到“福喜过期肉”,问题企业遍布各地。将个案上升为地域攻击,既不公平也不理性,只会伤害无辜从业者,动摇地方产业根基。真正的建设性态度,应当是推动全行业整改,而非一棍子打死。
危机也是淬炼机遇。此次事件虽令人痛心,却也为葫芦岛酸菜产业按下了“升级键”。在监管重拳下,涉事企业负责人被行拘,相关责任人被追责,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与此同时,当地监管部门宣布将在全市酸菜企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拉网式排查,重点整治腌制环节卫生死角、人员操作规范缺失等问题。这正是危机转化的契机。
痛定思痛,方能浴火重生。
葫芦岛可借此东风,加速推动酸菜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强化全链条监管:从原料验收到腌制、分装、检测,建立可追溯体系,杜绝人为污染。
推广机械化替代:逐步淘汰人工下坑操作,引入自动化清洗、翻菜设备,从源头降低卫生风险。
严惩与激励并举:对违规企业零容忍,同时对合规标杆企业给予税收、品牌宣传支持,形成正向引导。
讲好产业故事: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邀请网友“云监工”,透明生产流程,重塑消费者信心。
信任是双向奔赴葫芦岛酸菜事件,折射的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缩影,也是政府公信力与公众理性的双向考验。
政府用行动兑现了责任,公众则应以理性守护产业。
唯有监管更严、企业更诚、消费者更懂,方能让传统美食在现代标准下焕发新生。
当问题酸菜被销毁在监督之下,当整改措施落地到每一口腌制坑,当“葫芦岛酸菜”重新成为安全与品质的代名词,这场风波才算真正平息。
而留给我们的,不应是地域偏见或行业恐慌,而是一份沉甸甸的食品安全共识:信任,从来都是用行动一点一滴换来的。(文/山峰)
来源:辽沈图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