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胆巴碑》藏尽千年心事:赵孟頫的贰臣骂名与书法封神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0:41 1

摘要:元延祐三年(1316年)的深秋,大都皇宫的烛火彻夜未熄。62岁的赵孟頫握着狼毫笔,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个遒劲的篆字,完成了元仁宗敕命书写的《帝师胆巴碑》。这纸纵33.6厘米、横166厘米的墨迹,既记述着藏传佛教高僧胆巴的传奇一生,也暗刻着这位宋室后裔半世浮沉的无

元延祐三年(1316年)的深秋,大都皇宫的烛火彻夜未熄。62岁的赵孟頫握着狼毫笔,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个遒劲的篆字,完成了元仁宗敕命书写的《帝师胆巴碑》。这纸纵33.6厘米、横166厘米的墨迹,既记述着藏传佛教高僧胆巴的传奇一生,也暗刻着这位宋室后裔半世浮沉的无奈与坚守。如今,当我们在故宫博物院凝视这件国宝时,看到的不仅是"赵体"楷书的巅峰神韵,更是一段被历史烟尘遮蔽的传奇人生。

1254年,赵孟頫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官宦世家,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后人,他的降生本应伴着金枝玉叶的荣光。然而南宋末年的政治腐败早已蛀空了王朝根基,11岁时父亲病逝更让这个贵族家庭陷入困顿,母亲丘氏那句"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成人"的斥责,成了他苦读的警钟。

天资聪颖的赵孟頫没有辜负期望,读书过目不忘,十四岁便因父荫补官真州司户参军,二十岁与钱选等并称"吴兴八俊",在书法、绘画、音律领域崭露头角。他早年临摹王羲之《黄庭经》,笔法已显功底,画作更是深得江南文人意趣。若生于太平年代,他本该循着"学而优则仕"的路径,在南宋官场书写人生华章。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279年,崖山海战落幕,南宋灭亡。身着丧服的赵孟頫站在太湖之畔,望着破碎的山河,陷入了两难绝境:坚守气节便要看着家族在饥寒中衰败,出仕新朝则要背负"宋室叛臣"的千古骂名。整整七年,他隐居湖州,在笔墨中逃避现实,却终究躲不过元廷的再三征召。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江南遗逸,赵孟頫名列榜首。当他身着青衫踏入大都皇宫时,元世祖忽必烈惊叹"此人身貌秀伟,如神仙中人",当即任命为兵部郎中。这一抉择让他瞬间跌入舆论漩涡,江南文人痛斥其"背主求荣",甚至编出"薄福书生不足谈,好官不过万金郞"的诗句嘲讽他。

只有赵孟頫自己清楚这份仕途的沉重。在元朝"四等人制"下,南人始终处于官场边缘,他虽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等职,却常年遭受蒙古、色目官员的排挤。在济南任上,他深夜巡逻时听闻读书声便削柱记之,次日馈酒嘉奖,将争讼数十年的八顷膏腴之地划为学田,用政务实绩默默回应非议。但这份勤勉终究难抵身份的尴尬,正如他在《初到济南》中所写:"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道尽仕途迷茫。

延祐三年的那次敕命,成为赵孟頫人生的重要节点。元仁宗为追封胆巴帝师撰写碑文,遍寻朝野最终选定了赵孟頫——这位兼具"皇家血脉"与"书法圣手"双重身份的特殊臣子。而碑文中的主角胆巴,与赵孟頫有着惊人的命运共鸣。

碑文中记载的"西番突甘斯旦麻"人胆巴,实为今青海玉树称多县人,作为萨迦班智达的弟子,他与八思巴一同入元辅佐忽必烈,以藏医药治愈帝王沉疴,更推动了藏汉佛教融合 。这位雪域高僧曾因政治斗争被贬潮州,却始终以佛法化解纷争,其维护统一、传播文化的功绩,恰与赵孟頫以艺术沟通族群的努力形成呼应。赵孟頫在撰文时特意详述胆巴"与帝师巴思八俱至中国"的历程,或许正是在这位高僧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艺术上,《胆巴碑》堪称"赵体"楷书的完美注解。全文七百馀字一气呵成,起笔收锋如行云流水,转折顿挫间尽显法度森严。细观"敕""赐"等字,可见其取法唐李邕的雄健深沉,又融入"二王"的灵动韵致,横画起笔略顿却不滞重,竖画收锋轻提而显劲挺,将楷书的端庄与行书的流畅完美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放大可见,帖中牵丝映带清晰可辨,提按擒纵间的微妙变化,恰如赵孟頫压抑半生的情感暗流。

这件作品背后藏着更深刻的艺术革新。赵孟頫早年遍学晋唐名家,从王羲之《兰亭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却始终未能突破前人桎梏。直到入元后,他在官场失意中顿悟"书画同源"之道,将绘画的笔墨意趣融入书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圆润风格。《胆巴碑》中"广""照"等字的宽绰结体,既暗合元代疆域辽阔的气象,也暗含他"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清代收藏家杨守敬在题跋中直言:"此碑圆劲秀发,唯熟习晋唐法帖者方能至此",精准点出其艺术渊源。

值得玩味的是,赵孟頫在碑文中特意强调胆巴"受秘密戒法,继游西天竺国"的经历,又在落款处郑重钤上"赵氏子昂"朱文印。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恰似他人生的双重镜像:既以元廷重臣的身份完成敕命,又以宋室后裔的血脉致敬文化传承。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越是辉煌,围绕他的争议就越是激烈。"赵孟頫的书法能不能学"的讨论,从明代延续至今,核心症结在于那句流传甚广的评价——"赵书有媚骨"。

这种论调的源头,实则是将对其"贰臣"身份的道德批判投射到艺术评价上。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虽承认赵孟頫"超宋迈唐,直接右军",却暗含讥讽地说"赵书无骨";更有人借其书法攻击他"事元如事君,笔锋皆谄媚"。这种偏见延续数百年,直到近代才被逐渐厘清。

事实上,赵书的"圆融"绝非"媚俗"。抖音书法博主在解析《胆巴碑》时指出,其笔法"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所谓的"柔美"实则是千锤百炼后的举重若轻。放大《胆巴碑》中的"涅盘"二字可见,笔画看似圆润却内含筋骨,起笔处的藏锋与收笔时的回锋形成完美张力,恰如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故宫专家更明确指出,这件晚年作品"用笔神力老健,又不乏柔美圆润,于规整庄严处见潇洒天真",早已超越了技法层面的表达。

乾隆皇帝对赵孟頫的痴迷,从侧面印证了其艺术魅力。这位帝王不仅将《胆巴碑》纳入内府收藏,更命人反复临摹刻石,使赵体书法风靡朝野。有趣的是,乾隆的书法虽刻意模仿赵体,却只学得表面圆润,终因缺乏内在筋骨而沦为笑谈。这恰恰说明,赵孟頫的书法精髓不在于外在形态,而在于其背后的文化积淀与人生感悟。

当代书法界早已形成共识:赵孟頫的书法不仅能学,更应作为楷书入门的上佳范本。其优势在于"法度清晰,易于上手"——《胆巴碑》的用笔不含浑,起笔收笔路径分明,结体疏朗匀称,初学者可通过临摹快速掌握楷书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其"书画同源"的理念为后世提供了艺术创新的范式,董其昌晚年坦言"余年十七始学书,初学颜平原,继学虞永兴,以为不及赵松雪,遂学赵",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至治二年(1322年),69岁的赵孟頫终于辞官归乡,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吴兴。此时的他已将半生荣辱抛诸脑后,每日与弟子论书作画,将艺术心得倾囊相授。同年六月,这位历经三朝的艺术巨匠溘然长逝,与妻子管道升合葬于德清东衡山。

管道升与赵孟頫的爱情故事,为这位书法家的人生增添了温情底色。当年赵孟頫欲纳妾时,管道升以一首《我侬词》"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婉拒,让他彻底打消念头。这对"书坛两夫人"之一的夫妻,曾在济南官舍共赏《五牛图》,在吴兴家中同研墨写字,这份相濡以沫的情感,也融入了《胆巴碑》的温润笔墨中。

赵孟頫或许不会想到,他生前纠结半生的身份争议,终将被艺术成就所超越。他创立的"赵体"楷书与欧、颜、柳三体并称"楷书四大家",《胆巴碑》更成为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碑文中记载的胆巴出生地"西番突甘斯旦麻",今已确认为青海玉树称多县,印证了元代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碑中提及的尕藏寺,至今仍留存着胆巴当年弘法的遗迹 。

2023年,《胆巴碑》高清数字版在故宫博物院官网公开,放大后的墨迹清晰可见笔锋流转的痕迹,那些看似平和的笔画间,藏着宋室王孙的隐忍、元廷官员的谨慎、艺术大师的执着。有书法爱好者在评论区写道:"原来每个字都在诉说故事,看懂了《胆巴碑》,才算懂了赵孟頫。"

从大都皇宫的烛火到故宫的展柜,从"贰臣"骂名到"元人冠冕",赵孟頫用一生证明:历史的评价或许会被立场左右,但艺术的力量终将穿透时空。当我们今天临摹《胆巴碑》的每一个笔画时,不仅是在传承书法技艺,更是在与那位穿越千年的艺术家对话——对话他的无奈与坚守,对话他的痛苦与超越,对话那藏在笔墨间的、永不褪色的文化初心。这,正是《胆巴碑》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馈赠。

来源:侠肝义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