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居然认为反击不是战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22:05 1

摘要:刚好,10月22日结束的欧冠小组赛皇马主场对尤文图斯,有一个比赛场景,完美解释了反击快下的战术必要性和技术必要性。同时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我认为踢足球最重要的,首先是观察和思考,其次是体能”。

反击当然是“战术”,而且严格来说,反击必须包含成熟的战术。

现在足球战术的普遍定义——请注意,是普遍定义:

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个人及集体配合手段的综合表现。分为进攻和防守两大系统,包含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两类。

“反击快下”是足/篮球比赛中常见的一种进攻手段,一定会包含个人、局部甚至整体的战术。这里只说足球。

刚好,10月22日结束的欧冠小组赛皇马主场对尤文图斯,有一个比赛场景,完美解释了反击快下的战术必要性和技术必要性。同时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我认为踢足球最重要的,首先是观察和思考,其次是体能”。

这个场景放在后面说。

我个人认为,“观察和思考”比体能更难形成稳固的习惯。体能一旦提升了,只要没什么伤病干扰,想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基准线是比较容易达成的;但“观察和思考”在积累过程中不好保持高水准,又很容易被意外因素中断,没有高度的自律、又不及时巩固的话,再想捡回来是真的难。

应了裘千尺对自己那位禽兽丈夫公孙止说的那句话,“(家传闭穴功夫)难练易破”。

体能也分训练体能和比赛体能。请注意,训练体能和比赛体能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最有价值反面教材请参考:

中国男足。

如何将训练体能上升为比赛体能呢?其实很多视频都给出过答案,那就是在大量的体能训练结合基础技术训练。为什么要这样训练,目标也很清晰:

折返跑训练中加入有球项目,让“无球→有球”全程得到充分练习,能最大程度地保持技术稳定性。尤其体能剧烈消耗的时候,有球技术是不是依然稳定、依然流畅,衡量标准就是日常训练的效果。

如今的欧洲和日本青训,细化到什么程度?除了独立练习25米折返跑30/40/50/60米的折返跑、冲刺跑(这些都属于基础项目),然后是对25米折返跑进行拆解和重构:

10米折返跑后,即加入连续绕杆/绕碟盘带并射门。15米、20米、25米亦如是。还有练得非常细致的,将任意折返跑分段组合,比如5米+10米折返跑后,加入连续绕杆/绕碟盘带并射门。

可怕之处在于,口罩前两次冲绳、一次仙台之旅,出差马来西亚,旅游奥地利萨尔茨堡、越南胡志明市,我都看到了11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孩子,日常训练当中有一定量的上述课目。

即是说,在体能剧烈消耗的时候,依然要做到三点:

1.维持有球技术稳定性。这个说过多次了。

2.维持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有助于施展连续技术动作,还能降低比赛中的意外伤病。

3.清醒的认知,有助于紧凑、连续地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要是练着练着体能跟不上,大脑缺氧了凭本能去完成,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日本实地观摩学习时,遇到体能撑不住的情况,教练立刻叫停,帮助小球员恢复平静,充分休息以后,再从低强度开始,循环向上,而不是在体能消耗极大的时候强行咬牙坚持。关于这一点,对方说得很清楚。

“你作为比赛球员,必须在比赛中反复执行技术动作之后,还有足够的体能余量,而不是执行完了就累得不行了,这和日常训练目标、训练强度是不是和比赛强关联,有很密切的关系。另外,训练也要有弹性。要让孩子保持足够的兴趣,在引导上,必须让孩子在高强度训练中也能收获满足感、成就感,累到练不动的程度,只会让兴趣减退。”

比赛体能运用的案例,还是回到10月22日结束的欧冠小组赛皇马主场对尤文图斯,下半场49分39秒。这同时也是非常清晰的反击快下战术案例。

主队的楚阿梅尼将球传进尤文图斯禁区,但被对方中后卫直接一脚破坏出来,而且这脚破坏球歪打正着,成为一脚打透皇马所有防线的直传球。

49分40秒,就在皮球高速滚向中线的时候,客队中锋弗拉霍维奇立刻提速,而一直在盯人的主队中后卫米利唐也随之启动开始追防。

皇马首发门将库尔图瓦出现在镜头视野里之前,这是一次超过60米(应该极度接近65米)的长程高速一对一进攻,对米利唐来说,是一对一防守。接下来的攻防过程充满了个人技术含金量,同时能看出反击快下过程中,一对一攻防的策略运用。

49分42秒,弗拉霍维奇全速追着球狂奔,而米利唐同样全速逼近弗拉霍维奇,力求在第一时间形成贴身防守。从两人进入中圈开始,米利唐的防守质量和技术动作就非常重要。

49分43秒,两人在进入最高速度的时候通过中线,就在此时弗拉霍维奇伸手防止米利唐贴身,后者反应奇快,立刻伸手干扰弗拉霍维奇,请注意皮球没有滚出中圈(这一点关系到后面库尔图瓦的防守判断,非常重要)。

两个老油条的防干扰(弗拉霍维奇)和干扰(米利唐)能力非常强,关键在于这是高速奔跑状态下做出来的手部动作,竟然不妨碍全力冲刺。可以看出日常训练中,高烈度逼抢态势下,对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的训练有多好。比赛当中的细节反映的都是训练效果。

49分44秒,皮球滚出中圈没超过2米。弗拉霍维奇已经获得了对球的控制权。米利唐此时被客队中锋摔下了半个身位。

请注意,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的库尔图瓦是在后退,他之前出了大禁区,立刻向禁区内后退。为什么要如此决策呢?接着往下看。

这时弗拉霍维奇和米利唐的奔跑烈度,教科书一般诠释了反击快下的最基础要求:4秒通过中场。

49分45秒,弗拉霍维奇第一次在高速奔跑当中蹚球(动作已经完成)并维持最高奔跑速度,蹚球力度十足,皮球离身体四五米远的时候立刻被大步流星追上。这时的米利唐再次赶上弗拉霍维奇,将身位差缩小。

请注意大禁区内的库尔图瓦,已经退到了点球点位置。

49分47秒,弗拉霍维奇在进入大禁区前再次出手试图将米利唐推开距离,但不依不饶的米利唐同时出手相互干扰。

相比中圈里的对抗,这一次“双方出手”显示了高水平职业球员在全速奔跑时,对空间、对手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弗拉霍维奇两次出手,是为了排除米利唐的贴身,让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和角度去面对库尔图瓦。

而米利唐的干扰,两个目的:

a.让对方步伐和频率出现紊乱,射门前的稳定性下降;

b.逼迫对方降速,走外线,减小射门角度。

同时,两个人两次“出手”都是在斗智,弗拉霍维奇瞬间的决策,带有很强烈的“诱杀效应”。他很清楚米利唐是除了库尔图瓦之外最后一名皇马防守队员,禁区外犯规会遭遇直接红牌罚下;而禁区内犯规就是“红点套餐”,因此米利唐是冒巨大的风险进行逼抢。

此时的库尔图瓦已退到小禁区线上,随时准备下地。面对两人进入中圈、脚踩风火轮直奔自己而来,所有细节历历在目,这5秒钟的两次决策(后退防吊射、出击封近角),体现出了“世一门”的超一流水平。

49分48秒,弗拉霍维奇进入大禁区,在点球点同一条横线的位置起左脚打门。此时库尔图瓦立刻下地。而米利唐离开弗拉霍维奇——这是非常非常高水平的防守:库尔图瓦封住近角,米利唐在弗拉霍维奇右侧依然存在放铲封远角的可能。

最后库尔图瓦成功将球挡出底线。

请注意,这次进攻是下半场开场4分钟之后发生。经过了一个完整的45分钟半场比赛,然后出现这短短8秒钟的一对一攻防,弗拉霍维奇和米利唐接近65米的长程奔跑,比赛体能没有呈现衰减。

直播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单刀,第一时间的想法是弗拉霍维奇可以吊射,但镜头一切过来给到库尔图瓦,立刻就知道吊射可能性太低。然后我反复看了多次,拼命代入“如果我是弗拉霍维奇,进入大禁区之前和之后,能怎么办”,然而结论就是“进入大禁区一脚斜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了”。

后方机位的拍摄截图更加清楚,库尔图瓦是看着弗拉霍维奇向左斜线蹚球并大步幅展开身体以后——这是标准的射门动作——才光速下地。不得不说比利时大高个太冷静了。

作为门将跑出禁区以后,看到米利唐没失掉位置,立刻后退,因为他马上意识到可能被吊射;

因为转播镜头没跟上,弗拉霍维奇和米利唐出中圈的瞬间,库尔图瓦实际上已经后退了好几米,这时米利唐一直没有被甩开,随时可以看着弗拉霍维奇是否速度放慢而选择后续技术动作。于是库尔图瓦有足够的自信对赌“米利唐宁可冒吃牌的风险也不会让弗拉霍维奇从容起脚”。

而弗拉霍维奇为了保持身位领先,只能用力蹚球全速奔跑,这个状态下没余力吊射。另外,皮球没滚出中圈的时候,唯一可能出现的吊射机会就在这一瞬间;皮球一旦出了中圈,库尔图瓦一后退,弗拉霍维奇就没机会了,只能加速往前。除了吊射存在极大概率可能失误,作为前锋,长期养成的习惯和第一反应,肯定是“单刀球出现的时候,尽可能靠近球门,同时摆脱后卫”。

实际情况很残酷,进入大禁区以后,米利唐始终没有被自己甩开超过1米,再加上库尔图瓦这大身板一摆,弗拉霍维奇是真的一点辙都没有了。

这次反击快下,对比赛体能、专注度、决策能力和基础技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米利唐和库尔图瓦的始终清醒、精妙配合,才得以化解。

我也曾设想过弗拉霍维奇是否能扣过米利唐再射门,但反复看两人的奔跑速度,再次否定了这个设想。无论是C罗那种脚后跟从身后横向扣球,还是梅西的左脚身前扣球,如此高速奔跑状态下不可能实现——C罗和梅西本人亲自操作也不能。至于业余球员就更不现实,扣球还没完成,整个人都会因为巨大的惯性而被甩飞出去。

要问过往这么多比赛场景当中,有没有超一流球员能在最高奔跑速度下做出类似的过人动作,还能晃过防守队员,答案是有且只有一人完成过,但绝对和上述比赛场景不是一回事。

这人就是罗纳尔多·现象。1998年法国世界杯半决赛巴西对荷兰,打到加时赛下半场——

请注意,是加时赛下半场;请注意,是加时赛下半场;请注意,是加时赛下半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他也是从中圈疯狂奔袭、超车弗兰克·德波尔、大禁区前不降速扣过斯塔姆,再被穷追不舍补位的弗兰克·德波尔背后放翻。这次个人进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有足球运动员奔跑强度的天花板。

而支撑这一切惊世骇俗操作的,是体能。

来源:教练李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