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和茂阳交往相知近50年,这还是我第一次看他的大型个展。展览在东昌湖畔的望湖美术馆,策展人李勇是茂阳的酒伴乡友,是一个十分了解和理解茂阳的艺术人。展览既有气势宏大的鸿篇巨制,也有随心达意的匠心小品,更有在陶艺、瓷器、木雕、葫芦上的巧作微创。这些作品率性传情、自
初夏四月,我奔赴江北水城山东聊城,观赏了于茂阳书法作品展《简言墨语》。
我和茂阳交往相知近50年,这还是我第一次看他的大型个展。展览在东昌湖畔的望湖美术馆,策展人李勇是茂阳的酒伴乡友,是一个十分了解和理解茂阳的艺术人。展览既有气势宏大的鸿篇巨制,也有随心达意的匠心小品,更有在陶艺、瓷器、木雕、葫芦上的巧作微创。这些作品率性传情、自在抒怀,很吸引人,也很感染人。虽是傍晚时分,参观者络绎不绝。
那天,茂阳刚好不在,穷游去了欧洲。
李勇先生热情地给我介绍茂阳和他的作品。我说,“我阅赏茂阳的作品有50年了,今天茂阳不在,你多讲一些茂阳的奇闻异事、怪异段子,我们会很开心。”
李勇50多岁的年纪,但他一听这话,就从从前聊城的穷、东阿的穷以及茂阳儿时的穷,打开了话匣子。
我和茂阳是同龄,都属羊。对年龄问题,我和他有过多次“争议交锋”。他说他是农历三月初一,我是3月6号,他要年长于我。我说我们出生的那年农历闰三月,他是润三月初一,而我的3月6日是阳历,阴历是二月,我自然是大他几十天的。生日有所争执,但对于穷我们却灵犀相通,深深烙印在成长的记忆里。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穷、家乡穷、家里的日子穷,是当时的基本盘。
茂阳就是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春天,出生于东阿县一个农民家庭。他的长辈都希望茂阳能离开农村,拔掉穷根,希望茂阳能好好读书,改变命运。
当时,那些责任重大、能力弱小、为人父母的农村人,并不知道衡量人们知识的“天地生”“数理化”“文史哲”,他们以为有学识的唯一标准就是字写得好。在家庭的教育下,茂阳六岁就喜欢上了写字,没有名师指教,家中唯一的一本《柳体间架结构习字帖》,就是他的老师。说白了,就是照葫芦画瓢。但因聪慧热爱,他也日日渐进。
茂阳在4岁那年,便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悲痛,支撑整个家庭的父亲去世了。后在小学还没毕业的年龄,又赶上了那场历时10年的浩劫。学校唱的是语录歌,读的是伟人的诗词华章。母亲对他的期望变得渺茫了。但是,对于他这样一个爱好写字的孩子来说,也有了观看各种毛笔字的机会和氛围。遍布各处的大标语、大字报、黑板报、宣传栏还有红袖章、语录徽章,都在展示各种书写方式方法。我记得启功先生就说过,他的书法功底就是抄大字报练成的。
学校上课不正规,反倒给他留出了写字的时间,旧报纸、宣传单,都是他练字的“疆场”。不仅字越来越好,追求写字的美,也成就了他的善良包容,还令他淡化了生活的无助和艰辛。
那个年代,写字好是一大优势,是文化人的标志,很多人对茂阳的一手好字羡慕不已。在跌跌撞撞中,他完成了中学学业,回乡不久就被先后选为小学代课教师、管区统计。后来,他又被选到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读大学。这所大学是从山东师范学院分出来的,后来改为聊城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聊城大学。茂阳精美的书法,对于当时一个师范生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茂阳虽然是个书法家,但书法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也不是他的社会奋斗舞台。就像古代那些有名的书法家一样,王羲之是右军,褚遂良是宰相,颜真卿做过尚书,茂阳在退休前是山东工艺美院党委书记,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山东工艺美院在全国算不上是大咖类院校,但书记院长却是王一样的存在。茂阳任书记时,著名民间艺术理论家、设计教育家现在的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教授任院长,他们的搭档合作堪称珠联璧合。茂阳经常对学生说,“你们或许能考上一个更好的大学,但不一定能遇到潘鲁生教授这样的全才艺术家当院长”。潘院长则说,“茂阳既是我共事的班长,也是我从艺的榜样”。他说茂阳的书法气象正大,字如其人。他俩一起促成了山东工艺美院的西校区征迁建设,新建了一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学科,招引了一批又一批拔尖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和科研。
我和茂阳相识,是因为当时我们都在大学团委工作。同龄的青春伙伴,相近的豁达开朗性情,再加上青少年都度过穷日子,让我们成为要好的朋友。他4岁时父亲病逝,我10岁母亲亡故。他母亲纺纱织布赚钱,是由慈母滋润的学习长进,我是父亲严教严管练成的年少早熟。我结婚的时候,只有学院分配的7.6平方米婚房和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他结婚时回老家办婚礼,家具都是从村里小学借来的,新人回门后学校又给取走了。虽然如此,他就是不忘写字练笔,他夫人笑称他“穷途墨路”。我们经常回忆这些陈年旧事,又十分珍惜组织上给我们的奋进平台。
1986年,我当上了团省委副书记,组织上安排我到山东临邑县委挂职任副书记,补“三门干部”之课。当时,我虽是一个副厅级干部,但既没有技术、物资和人脉资源,也没有抓经济的经历和知识。我向茂阳求助,请他到临邑给同事们写写书法,给同志们提供情绪价值。他来了之后,在我住的县委招待所写了一天,大家十分高兴。当时,我们县委一帮人都在为强县富民着急,他给我们写了盐铁论的名句,“圣贤治家非一宝,富民非一道”。这幅我十分熟悉的行草,仿佛是解放思想的擂鼓,激励着我们去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去除体制机制羁绊,大力发展个体户、私营企业、乡村特色经济。对我在挂职期间的工作,省委和县委是肯定的。每每说起这件事,我都会说一句令他十分惬意的话:书法也是生产力!
茂阳在聊城师范学院任过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系主任书记,还有一段担任学院总务处处长、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的经历。
上个世纪80年代,是思想转变、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思想问题的碰撞和现实生活中的难关,经常刺激大学生的情绪。大学的办学条件、后勤保障,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和期待,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学生的激愤。各大城市都有学生上街游行,这些看似政治性社会性很强的举动,实际上初期的引子往往是食堂没办好、图书馆座位不够、教室灯光不亮等等一些小事。那时候,大学党委书记都很重视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团委、宣传部和保障学生生活的总务处。
1981年山东省大专院校共青团讨论会(后排右二于茂阳第三排左六为作者)
茂阳就是从团委书记转行到了总务处当处长,从过去经常为青年学生保障呼吁的角色,变成了为师生服务的大拿。他这样一个文透了心的文人,去管了吃喝拉撒的事情,我们都为他捏一把汗。我给他发了一张明信片,写上“管了吃喝不要丢了书法”,在聊城师院广为流传。他上任后,把做团的工作、学生工作的一些经验移植过来。请师生参与学院后勤管理,及时通报沟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工作信息,着力解决后勤卡脖子痛点问题,主攻学生关心的吃的问题和教师关心的住的问题。工作有起色,师生有理解,聊城师院没有发生过什么学生抗议之类的事,省教委对聊师的后勤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专门推广过他们的经验。
我观茂阳在书法上的成就,既是天资赐福,又是苦练大成。
书法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符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其实,从仓颉造字开始,书写就是信息沟通的工具,不是脱离生产生活的雅技。茂阳写书法、爱书法,特别重视书法的实用性、审美性。他在培养师范学院大学生时,就全力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书法教育专业。主政工艺美院的时候,又建设了全国第一个书法装饰艺术专业,力求书法的有益有用。他学习古人的技艺手法并不拘泥于流派,厚古而不薄今,他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书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他写过一篇关于书法流派的论文,认为书法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凡是人民大众认为是美的,各类书写者的创造创新都应该被肯定,不要过度担心书法传统的失传,他相信年轻人的创造创新、各种书写形式都会变成光大中华文明的载体。他最擅长的是行草。他的行草有米芾之势,有章草之简。但更多的是在深厚的传统笔法功力下,自由地表现了他率真、真性情的个人风格。
于茂阳书法作品
茂阳喜酒爱才善交朋友,喝酒不问度数,英雄不问出处。他坦荡的心胸、豪放的性格、真诚的心意交往了许多朋友。有省里北京的头头、有市里县里的父母官、更多的是一起习笔论艺的书友文友。他喝酒不讲排场,没有江湖酒八股的陋习。经常在餐前酒后挥毫泼墨,有当场叫好者,他有时恶作剧般的把字写到其脸上,还在自己脸上点墨自嘲,令全场忍俊不禁。他任系主任时有一个刘姓同学,书写大气有方,他纳入培养盘子,按书法专业教师培养。当时大学生是计划调配,毕业该生回了原籍,他千方百计打破人事单位所有制的藩篱,一年后将他调回学院任教。他创办书法专业时在全省全国搜罗的人才,后来都成了我国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的骨干。
茂阳写字好,做人好,文如其人。大学毕业后的半卷人生之路走的和书法一样成功。无论当教授、系主任,还是当处长、书记,在教育管理的每一个岗位上,他都是用真诚和包容,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同事、同僚和管理对象。他说,“做人没有技巧,只有真诚、真实、善良和爱。我爱书法,写字的一招一式,都体现了我做人的准则和情愫。”
(文/赵树丛,山东诸城人,曾就读于山东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做过医生、教师,做过群团工作负责人,在县、市、省党委政府任过职,在国家林业局任过主要负责人,现担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2025年5月于北京,文中图片由林昆仑提供)
书法家简介
于茂阳,别号简翁,山东东阿人。曾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退休,现为聊城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主席。多年来,于茂阳先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创作与高等学校书法专业教育教学研究。1994年,在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筹备成立书法教育专业,开了当代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书法教育专业的先河,在当代高校书法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1998年,主持撰写了《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是第一部以世纪为阶段划分的当代中国书法断代史,为中国书法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