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哲学课,谁在买

B站影视 2024-12-10 12:19 2

摘要:在过往,哲学是一门艰深缥缈的思维学科。求助于它的年轻人,手捧一个个的问题,意识到自己是因眼界和思维定式影响,才踟蹰不前。大家期待着哲学的给出破局的答案和思路。

"

在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互联网上消费哲学课。视频平台邀请高校教师录制面对普通民众开讲的哲学课,以及相关的讨论社区,市场火爆。

在过往,哲学是一门艰深缥缈的思维学科。求助于它的年轻人,手捧一个个的问题,意识到自己是因眼界和思维定式影响,才踟蹰不前。大家期待着哲学的给出破局的答案和思路。

购买哲学课的年轻人

花费了大一的周末,大学生江逢学习了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的哲学课。在互联网上,王德峰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售价1元,主要讲述马克思学说的具体内涵,并且如何解释社会现实,每周更新,共13讲。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江逢自有一些难以凭借自身挣脱的困境。比如“卷”。

从勤奋学习中抬起头来,江逢发现,专业里内卷的同学有很多和自己无法相融的特质。

学习这门课程时,江逢在学校发现卷学分式的学习十分普遍,为了提高绩点,很多人重修给分高的课程。还有同学每天去自习,靠刷题来提高成绩。进入大学,学习也是为了卷学分,而非以充实知识框架为目标,江逢和这些内卷的同学相处很不自然,没什么共同话题。这样的生活在江逢眼里,“是在一个圈子里卷完,到下个圈子里又要重新卷,其实结果怎么样也不明确。”

该如何从压力中解脱出来?江逢从王德峰的哲学课里找到了回答:放下得失,去除心中杂念,让自己的心灵变成镜子来反照现实,不要被现实感染。

回到现实,江逢参加了田径队足球队和英语角,发现除了自己并不完全认同的评级体系,大学其实还有其他有趣的事。此外,他重新为自己规划了未来。意识到自己很难为了毕业忍受不喜欢的课程,甚至疯狂“卷”学习成绩,他接受,并为自己制定了新的计划——放弃保研,未来努力去外国留学。

江逢认为,自己并不是从哲学中寻求慰藉,而是真正去学习哲学的理论。哪怕王教授或其他某个人说高考失利如何,他更关注的,也是这句话背后的思想是什么,是否与他自己的三观相符,“只有自己通过实践和体悟的不断循环反馈,内化成自己的体系,才能真正运用发挥哲学的作用。”

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在高一晚自习前,和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绕着操场散步,聊天聊得火热。那两个朋友很早就看过《资本论》的原著,还有其他哲学书籍,那次是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两个人分别秉持着唯心和唯物的立场,一个认为物质概念是由人所定义的,另一个则认为物质是被人观测而非定义。

江逢插不上话,但他也为这样独特、智慧的讨论而兴奋。两个朋友的对话超出教科书物质决定意识的简单概述,围绕该如何定义物质的概念、如何理解人和物质的关系等等话题互相争辩。他一直旁听着,到晚自习开始,和朋友一起跑回教室。

聊哲学的其中一个朋友,通过强基计划进入了复旦哲学系。各自进入新学校的第一年,江逢看到他的朋友圈,贴了一张王德峰的照片,说自己终于来上王老师的课了。

江逢去视频网站上搜索王德峰,看到了他讲解《资本论》的公开课。趁着大一只有一些基础课程,课业不重,江逢周末回家的时候,刷完了这堂课。在他眼里,复旦这个名头意味着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之一。王德峰的讲解却平易近人,讲到社会生活被理性遮蔽,敢于拿自己的生活开涮,“什么是我王德峰和复旦大学的关系?什么是事情本身?”王德峰说,跟复旦签合同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无限悲凉,因为经济法律这些范畴,遮蔽了他生活里更真实的一面。

过去,江逢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只可远观的学科。要么是是学校教授的所谓哲学思想,只有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要么靠自己去读哲学著作,似懂非懂,难以真正进入哲学的思想。从看到B站付费课程开始,他才意识到,自己可以去跟着一个哲学家老师去学。

年轻人们对哲学态度的转变,并非单方面的奔赴。

在当下,越来越多哲学学者走出象牙塔,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开课。相比在高校授课,哲学学者们设计这些面向民众的共享课程时,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贴近普通人的改造。

图 | 姜宇辉在讲座上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开设自己的互联网哲学课程前,和合作者花功夫设计了课程的名字。最终,这套课程被命名为《姜人生哲学到底》。它不定位于讲述绝对严肃的哲学学说,而是关注普通人的现实困境,如高考失利、投资失败、爱情难题等。在这门课的理念设置中,授课者姜宇辉提示着哲学与现实生活并不割裂,靠近哲学的人生思考,就发生在这些困难背后。

姜宇辉说,制作这门课的初心之一,是纠正社会大众对哲学的误解。当我们只看到哲学的抽象思辨、不食人间烟火,姜宇辉想要证明,哲学也能对人生发挥切实的指导作用,甚至,哲学是最有用的知识,因为它所能解决的是人生里最根本的问题。在《姜人生哲学到底》中,姜宇辉讲解的每一种哲学思想,都回应了人生具体而根本的困惑,例如孤独、空虚、迷惘、痛苦。

进入哲学的世界

在中国人过往的印象中,这也是一门艰深而缥缈的学科。它过于抽象,以至于离生活太远。也因如此,在高校之外,很少有民众主动接触并学习哲学。

在当下,情况生变。

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手捧着某个具体的问题之时,意识到自己受到知识储备、眼界、思维的问题,受困其中踟蹰不前:住房、就业、生育、人际交往,以及事业,甚至人生境界……变动的生活持续酝酿着困惑,年轻人们开始转而向哲学求助,期待这门抽象、艰深的学科可以在习以为常的思路之外,破局一般地提供一些打破困境的新思路。

刘堂辛最喜欢的,是一款由哲学类自媒体出品的哲学主题日历。每天撕下一页,刘堂辛就会看到一名哲学家的介绍和相关的哲学句子。这些哲思式的句子撕开了一道口子,让生活中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得到被哲思拆解的机会。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触哲学类消费品的当下,不仅是哲学课,有关哲学的文创产品,也成为了流行的消费品。

她印象深的是,自己第一次考哲学博士失败,哲学日历在那一天随机安排的句子,十分应景地触动到她。她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了,只记得那句哲思的句子恰到好处地启发了他,消解了她的心结。

哲学提供的情绪价值正来自这种寺庙解签似的似是而非,年轻人的问题没有被解决,但是经过哲思的启发,得到确定和安慰,心里就安定了一些。

在日常阅读中,刘堂辛接触到了哲学这门学科。后来,她在互联网上报名了一系列哲学通识课程,也是姜宇辉《姜人生哲学到底》和诸多付费哲学课的用户。

最初,哲学为她提供了思考的乐趣。她热衷于和老师讨论一些思辨问题。例如一家人在切水果这样的事情上会不会自动形成秩序。柏拉图认为好的制度塑造好的人民,这一观点令她印象深刻,让她做了满满几页笔记。

出于自己的阅读兴趣,她不仅参加了很多哲学课程,更是在本科之后选择跨考哲学的研究生。进入哲学系后,她知道自己的那些思考叫做思想实验,著名的还有电车难题、中文屋等。同时,她发现哲学作为一种学科,也有其无趣的一面。法国哲学让她发困。做学术深入研究某一哲学家,也缺少了学习新知识的乐趣。

有人来问她,你是学哲学的,是不是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有明确的看法。也有人拿着自己的具体问题来向她请教,例如要不要结婚。她逐渐有了一个统一回答:哲学不能直接解答这些问题,只能通过训练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来让你有自己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形形色色的哲学消费品,不仅为人们遭遇的难题提供哲学式的答案,更是一个钩子,勾连起一些年轻人和陌生人交流的机会。

花费168元,莫子诗加入了一个哲学讨论社区,获得了半年参与社群讨论活动的资格。这一社群由莫子诗关注的一个哲学账号“大问题dialectic”推出。

社群取名为Agora。这一单词源于古希腊,指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集市或广场,人们往往聚集在这里,讨论政治、哲学等问题。社群管理者向人们收取半年168元,全年288元的费用,承诺每天精选讨论话题、维持讨论会议秩序,为付费者提供线上和各地青年进行哲学议题探讨的机会。

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莫子诗其实略觉反感,觉得探讨哲学的自媒体,怎么会做出这么赤裸裸商业化的事情,况且谁会花钱去参加讨论,像是交智商税。

在过去几个月,莫子诗时常阅读自媒体上的哲学类视频。最常关注的,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外国哲学硕士“夏先生机器人1号”。他透过屏幕直接向莫子诗提问,“自己和其他人对同一件事有没有相同的体验呢?”

当时莫子诗独居在学校,很少和朋友交流。租房独居,她失去了一些在校园里交友的机会。因为没有好友,她平时外出探店拍照,或跳舞的时候,会在互联网上寻找搭子。

寒暑假不用去学校,她就会独自待在出租屋里,可以24小时连续一周7天不见任何人,除了外卖骑手。

手机屏幕里偶然刷出一个留着络腮胡、大叔形象的人,坐在藏书众多、桌面干净的书房布景里,询问莫子诗,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感觉到一丝荒谬,其他人突然变得不真实,和自己隔着一层。

视频提出的问题,戳中了她的孤独感。她自己不愿出去交友,是因为在交往中,“对方的感受什么,我无从得知,我没有办法去揣测。”

纠结了一段时间,没有找到什么新的朋友可以交流,莫子诗还是花钱加入了讨论社群。168元,在她所在的二线城市里,不过是请朋友吃一顿饭的价格。独居做家务的时间,需要给谁打个电话,一边讲点话,一边整理房间或做饭,不会让家务像工作一样那么累。但是和妈妈电话,打完自己反而不开心了,甚至要吵架。

加入这个社群,最起码可以找人讲讲话,发泄自己的分享欲。

在墨尔本度生物学博士的留学生唐小栩,也加入了这个名为Agora的哲学讨论社群。

早在高中,唐小栩就看到过尼采、叔本华的哲学书籍。最触动她的话,是叔本华说,人生本质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

她在北京的一所国际高中就读,从小保持着很好的名次,还考过年级第一。每次没考好,她都有强烈的欲望,要在下次考试里证明自己,“我害怕自己辜负父母的期待,害怕自己不够优秀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我害怕别人看不起我,我害怕自己会因为现在不努力而被以后的自己怨恨。”

但等真正拿到成绩的那一刻,她又失去目标,不知道下课时间还可以额外学什么,紧接着是新的恐惧,“因为你会担心你下一次没有进步空间,但有很大的退步空间。”

叔本华定义的痛苦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无聊是欲望满足后的虚无。自习课上,前后左右都是奋笔疾书的同学。班级周测、全年级月考,连缀起了高中生的每一天。唐小栩从班里的读书角把这本《人生的智慧》拿回自己的位置,趁自习课趴在课桌里偷偷读完了。

叔本华定义人生本质,令她大为震撼,“他完全道出了我心中所想但却无法表达的想法。”

墨尔本的凌晨,她点进一个腾讯会议室链接。会议室中,除了一位主持讨论的工作人员,只有和她一样的会员。共享屏幕中只有一个微弱晃动的温暖炉火背景。一二十人,顶着各自的头像和网络昵称,面对赛博炉火,开始讨论关于“宿命”“机械飞升”“躺平或内卷”这样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插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生育话题的那一天,有男性主动分享自己体验生育疼痛级别的经历,也有女生分享自己二胎之后身体的痛楚。还有一晚讨论的话题是‘上瘾’。炉子里聊天的人讨论成瘾的机制、危害,分享自己上过哪些瘾,上瘾地聊了4个小时到夜里一点。

那次讨论“上瘾”,她一直听到墨尔本的深夜3点。大家聊到毒品难以戒除时,她打开麦克风,分享自己看过的一期TED演讲,讲沾染毒瘾的小鼠在笼子会不停摄入毒品,只有被放回自然,得到伴侣、朋友提供的精神寄托,才可能戒除毒瘾。

她还记住了有人在讨论中将上瘾的本质归结于爱欲不被满足。这些观点未必出自某位哲学家,却是讨论中的人在认真读书、思考后所提出的。并非哲学专业出身的唐小栩,从中体会到了思想碰撞的快乐。

求助哲学,究竟在求助什么

如今已是哲学学者的姜宇辉,年少时曾有被哲学托起的经历。初中时,他度过了一段低落的时期,严重时想过结束生命。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姜宇辉回忆,这本书,在年少的他面前,铺开了“酒神精神”的内核,告诉他,无论如何病态、消极,生命力都会不断涌现。这给了艰难时刻的他希望。

那也开启了姜宇辉对哲学的兴趣。他开始看胡塞尔的现象学。姜宇辉回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太过于艰深了,他当时看不懂。但在此之外,他习得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懂得了“要和人生保持一段距离”,在寻死的欲望面前,他开始思索生是什么、死是什么,就此挺过了精神危机的阶段。

姜宇辉硕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大学。这所名校,曾培养出萨特、波伏娃等名声显赫的大哲学家,也培养哲学教师,为中小学生提供哲学教育培养人才。在法国的教育体制中,哲学是必修课,根据学科不同,每周的哲学课时长最高可达8小时。在姜宇辉的理念中,从小系统学习辩证法和批判思考,青少年才能拥有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哲学教师,姜宇辉多年跟年轻人的接触,认为如果年轻人能够更早接触哲学,人生可能会变得不同。

受年少时的经历,和巴黎高师的理念影响,至今,姜宇辉仍认为像苏格拉底那样走上街头和雅典年轻人对话、为社会大众提供哲学上的指引,是哲学家的社会责任。如今,他还开设有《哲学启“萌”》这样给孩子的极简哲学课。

2019年,韩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倦怠社会》引入中国,在国内引起讨论热潮。姜宇辉回忆,在那场讨论潮中,他在和小学生交流,意外观察到了倦怠出现了低幼化的趋势。姜宇辉原本认为应是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却在课堂上表现出疲惫、反应消极等面貌,直到逐渐被他教授的哲学内容吸引,才调动起一些积极性。

有时候,姜宇辉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期待他的答案,期待来自哲学的答案,明明很多时候,自己并不了解对方,不清楚他们的人生经历,对方也明白这点。他感受深刻的一点是,总会有很多人期待他从哲学的角度提供答案,就仿佛期待语文老师告诉他们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一样。

2024年10月份,姜宇辉在北京参加讲座。活动面对普通民众开放。一位年轻女性在台下提问,她跟姜宇辉提问时说,自己困惑于要不要结婚、生育,想不明白那些问题。姜宇辉说,这样带着生活里的问题来提问的观众,还有很多:“好多听众坐在我的对面,露出了那种绝望的眼神。”

如何解答女读者的疑问,姜宇辉也是从哲学家身上得到的提示。

他记得,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提到有学生请他解答人生困惑。当时,他的学生困惑于自己该上战场为国尽忠,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奄奄一息的母亲。最终,萨特给出的回答是:哲学不是给你提供几个答案,而是告诉你,无论你怎么选,无论你怎样选,选择这个权力本身才是你最宝贵且不该放弃的。

姜宇辉认为,萨特的提示,正适合女生的处境。姜宇辉告诉台下的女读者萨特的这一观点。他知道,自己可以二十几种哲学观点来告诉她应该或者不应该结婚生育,但在人生面临抉择的很多时候,人更重要的,是明白选择权在自己。

听了姜宇辉的回答,年轻女孩的脸上没有任何反应。姜宇辉猜,这个回答没能让女生满意,或许在女生看来,哲学并没有替她解决人生困境。她重新坐下,成为讲座下的大多数人。姜宇辉对那个时刻印象深刻,他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可以和听众的其中一人长谈并提供指引,却无法帮助所有人。

最近几年,姜宇辉观察到,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倦怠。其中包括身体疲惫,精神缺乏动力。在姜宇辉看来,问题的症结“不是勇气的问题,那已经是很高的一个境界了。”他所说的“勇气”来自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一个人不让自己被障碍压垮的能力,考验一个人的生命强度,是否具有对生命的执着和信念。

图 | 刘堂辛的哲学日历和玩偶

硕士毕业之后,刘堂辛2021年参加考博,落选之后,她陷入了是否要继续做哲学研究的摇摆之中,也听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最终,她决心放弃哲学研究,在一家文创公司找了份工作。

投身具体的工作之后,刘堂辛感觉潇洒了许多。过去她置身迷惑之中,如今,她每天不停地做着实实在在的事,获得工作的正反馈。

后来一次参加同学聚会,她听一位学伦理学的同学说,毕业后他进入了上海一家互联网大公司,加班严重。说这件事时,同学援引康德的伦理学批判公司的宗旨。工作久了,她和大家一样,都只讨论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怎么调休会更划算。

如今,刘堂辛几乎不看哲学了。

2022年,她得到了一个品牌玩偶的礼物。她本对毛绒玩具不感兴趣,在那之后却沉迷其中,收集上瘾。

刘堂辛说,她惊喜地发现,,“毛绒玩具有很多很奇怪的能疗愈人的方式。”每天上班很累了,看到毛绒娃娃“欠欠地”微笑,就很想跟他说话。

对如今的刘堂辛来说,这种疗愈,比哲学所能给予的,更加实际一些。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