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案牵连王碧奎亲弟王济甫:十五年冤狱,平反难挽半生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2:21 1

摘要:王济甫是吴石妻子王碧奎的亲弟弟,那时他还是国民党空军后勤的一名上尉,日常管的就是机场油料、零件这些琐碎物资,跟谍报工作半点不沾边。抗战时期他就跟着部队跑补给线,风里来雨里去从没出过岔子,履历干净得没有一丝褶皱。他和姐夫吴石的交集少得可怜,一年到头也就春节、中秋

说起1950年台湾那场震动人心的“叛乱案”,你可能听过吴石被处决的故事,但王济甫这个名字,估计大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过。

王济甫是吴石妻子王碧奎的亲弟弟,那时他还是国民党空军后勤的一名上尉,日常管的就是机场油料、零件这些琐碎物资,跟谍报工作半点不沾边。抗战时期他就跟着部队跑补给线,风里来雨里去从没出过岔子,履历干净得没有一丝褶皱。他和姐夫吴石的交集少得可怜,一年到头也就春节、中秋去姐姐家吃两顿饭,聊的全是“妈最近咳嗽好点没”“侄子升学考得咋样”这类家常话,吴石谨慎到从不在家谈公务,他连姐夫具体在哪办公都不清楚。

1950年6月,吴石在台北马场町被枪决的消息传开,王济甫还没从震惊中缓过神,几个穿便衣的特务就闯进了他的办公室。没人出示搜查令,也不问具体证据,劈头就问“你姐是吴石的老婆,你能不知道他在干啥?”他反复解释自己不知情,可越辩解对方眼神越冷。特务翻遍了他的信件、日记,甚至调了电话记录,连小学同学录都没放过,最后啥也没找到——没有密信,没有暗语,连一句带政治色彩的话都没有。

可这些都没用。1950年的台湾正处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国民党当局颁布的《惩治叛乱条例》被滥用,“知情不报者同罪”变成了“沾边就有罪”的借口,蒋介石对“通共”案件零容忍,吴石案牵连人数逾200人,本质就是要“杀一儆百”。1951年底开庭时,法官面前摆着的根本不是证据,只是“吴石的小舅子”这个标签,保密局甚至直接以“纵无实据,亦应严惩以儆效尤”为由定了罪,说到底这就是“威慑株连”的结果。就这样,王济甫被判了十五年,押往绿岛服刑。

绿岛根本不是名字里那样的世外桃源,而是关押“思想犯”的炼狱。王济甫天不亮就得起来搬石头、修路,饭里掺着沙子,水带着铁锈味,生病了也没人管。没多久他就染上了肺病,咳得整夜睡不着,只能蜷在草席上硬扛。更让人心碎的是1953年,母亲病逝的消息,他竟是从隔壁牢房一个老囚犯嘴里听说的。那天他蹲在墙角,手里攥着母亲早年寄来的家书,纸边磨得发毛,字迹都晕开了,他哭了一整夜,之后好几天没说一句话——那种连送终都做不到的绝望,比牢饭里的沙子更硌心。

1966年他终于出狱,可自由没带来新生。身份证上的“前科”俩字像烙印,走到哪儿都被人躲着。他想找份正经工作,老板一看到记录就摇头,最后只能靠搬水泥、修屋顶、扛货箱糊口,一天挣的钱刚够买两碗阳春面。他连姐姐王碧奎都不敢常去看,不是不想,是怕自己的“污点身份”再连累姐姐一家,那个年代特务的眼睛无处不在,一次普通探望都可能被解读成“密谋联络”,他只能远远站着看一眼,把思念咽进肚子里。

直到1998年,台湾开始大规模平反白色恐怖时期的冤案,七十多岁的王济甫颤巍巍地拿着泛黄的判决书走进法院。工作人员翻遍卷宗,最后只能苦笑“除了他是吴石亲戚,真找不到任何他参与叛乱的证据”,这才撤销判决,还了他清白。那天他坐在老屋藤椅上,捏着薄薄的平反通知书看了很久,最后轻轻叠好塞进贴身口袋,对邻居说“这辈子总算没背着‘匪谍亲戚’的名声走了”。有人问他恨吗?他摇摇头说“不恨谁,就是觉得可惜”——可惜自己从二十五岁到四十岁的青春全没了,可惜没陪母亲多说几年话,没亲眼看着侄子侄女长大。

很多人只知道吴石案的轰动,却忽略了王济甫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没说过一句政治话,没碰过任何机密,就因为“是谁的亲戚”被毁掉一生。国民党当局用“株连”维持统治,用身份代替证据,看似是维护安全,实则是用荒诞掩盖暴政的本质。王济甫的十五年冤狱,不是个人的不幸,而是那个时代无数无辜者的缩影,平反能还他清白,却换不回被偷走的半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喇亚洲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