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的三年,他就是跟病打仗。确诊是肺癌,是在《黑洞》热播那个时候被发现的。为了治病他停下手头的活儿,住院、做手术、跑化疗,身体一天比一天瘦,短时间里掉了二十多斤,连最喜欢的小提琴也提不起弓来拉。那些日子大多在医院和复查间度过,圈里的人来探视,大家说话都轻了声
温海涛在47岁时去世。那天是在做了多年治疗之后,他在医院里静静离开,身上留下的作品还在荧屏上被人记着。
接下来的三年,他就是跟病打仗。确诊是肺癌,是在《黑洞》热播那个时候被发现的。为了治病他停下手头的活儿,住院、做手术、跑化疗,身体一天比一天瘦,短时间里掉了二十多斤,连最喜欢的小提琴也提不起弓来拉。那些日子大多在医院和复查间度过,圈里的人来探视,大家说话都轻了声儿,怕惊动他。医生、输液、复查单,这些成了日常的一部分。
他在2004年5月30日下午离世。葬礼很简朴,按他的性格,亲友都低调地处理,没人闹大场面。能看见他的,会去翻他演过的戏——荧屏上那些镜头,成了他留给人的东西。
更多观众记住他,是在他44岁那年。《黑洞》播出时,陈道明的主角吸睛,温海涛演的贺清明也让人印象深刻。其实他上镜的时间不多,但几场关键戏足够让人记住,观众看完会回味、会讨论。对温海涛来说,这不是突然的好运,而是多年磨出来的成果——台前的那点光,背后是几十年没日没夜的练习和坚守。
要说根儿,就得从他少年时代讲起。15岁那年,他放弃走学校那条路,去考张家口话剧团。家里人觉得演戏不稳当,但他硬着头皮去了,凭着自己琢磨的基本功和一股执拗劲儿过了关。进团之后日子够苦的——每天排练到很晚,台词、发声、动作要反复练,连假期也不放松。起初多是演龙套,站在舞台一角,但他把那些小角色当成练功的机会,一遍遍背台词,吊嗓子,把细节做到位。那些年他在话剧舞台上演了上百出戏,高个子、眼神内敛,这些外在与习惯慢慢成了他表演的一部分。
到了1980年,他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开始系统学表演。那段时间开阔了眼界,也把技艺理顺了不少。毕业后他转到影视圈,发现这行又得从头再来。电视剧里常常只有几秒镜头,角色多是小配角,跑龙套的日子还持续了十六年。屏幕给他的时间不多,但那几秒里必须把人物交代清楚,这对他来说既是考验也是锻炼。他不擅长搞关系,也不喜欢去争资源,很多机会靠的是作品本身慢慢积累。下戏后常坐在角落里翻剧本、琢磨人物,这成了他的常态,像是给未来一点一点存粮。
家庭里他和哥哥关系很好。哥哥温海波比他年长几岁,两人在北京出生,后来随父母搬到河北张家口一起长大。兄弟俩都喜欢文艺,感情很铁。温海波的路起步稍晚些,但走得比他顺一点。到了九十年代,温海波在《还珠格格》里演福大人,那个角色把他推到更宽广的观众面前。温海涛看到哥哥被大家熟知,并没有嫉妒,反而更想把自己的角色做好。
温海波的戏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能在不同类型里转换。像在2012年,他在《女帝・海上丝路》里演反派费刽,导演评价他能把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拿捏得准。近些年他还在接戏,参演的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在8月18日上线,风格偏轻喜剧,迎合年轻观众,温海波的加入给剧增加了看点。
回头看温海涛这一生,像是一段节拍分明的演艺路:少年在话剧团里汗水打底,中戏学到系统方法,进影视圈后又用十六年把小角色干净利落地做透,直到中年因为那几场戏被更广的人记住。病来得凶猛,就是在他事业有起色的时候,被确诊、治疗、住院、化疗,这些写进了他最后的几年。葬礼简单,老朋友们悄悄道别。有人会把他在舞台和屏幕上的片段翻出来看,就像翻旧相册,找回那些曾经属于他的光景。
来源:聪明的孔雀yl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