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子慢慢开走了,街灯下那一排背影渐远,博山的夜色又回到平常。窗里还晃着几个人的影子,口袋里那杯酒的印子还暖着,大家就这样各自往家走——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搀着伴,有人刚刚从笑里抽回神来。
车子慢慢开走了,街灯下那一排背影渐远,博山的夜色又回到平常。窗里还晃着几个人的影子,口袋里那杯酒的印子还暖着,大家就这样各自往家走——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搀着伴,有人刚刚从笑里抽回神来。
宴会在九楼,灯没灭。那天菜摆得像家常菜,油亮光鲜的盘子里都是博山一带常见的味道,主持人简单一句“多吃点”,就把气氛拉好了。轮到组织者逐桌敬酒,话很朴实:祝大家身体好,别多生病,多些笑声。有人听着湿了眼,也没人演戏,大家就是那样自然。军嫂们被点名感谢,台下有人起立,有人举杯,句句实在。这类话虽老掉牙,可在那张桌子上听着有重量。
拍照那一刻也挺好玩。汤金元夫妇、许向明夫妇、我和老婆,还有从青岛赶来的范忠全,几个人在酒店门口站着,九层窗户像一排注视着的眼睛。有人提议把照片发到群里,说明年再看能记起今晚的光线和笑脸。车子一辆接一辆上了高速,往淄博方向去。车厢里有人打盹儿,有人在低声翻着话题,都是当年那一套老朋友的闲聊——哪家孙子又上学了,谁的身体不利索了,聊完又接着说起过去的事。
那本小册子《悠悠军旅情》是宴会上引起共鸣的东西之一。是为庆祝五十周年整理的回忆录,夹着黑白老照片和几段短短的叙述。我代表博山的战友把它分发给大家,很多人当场就翻开。照片里大家都年轻,眼神里有股冲,看到这些,许多人咧嘴笑,也有人摇头叹气。书的确像个时间的实物,翻着就像把人拉回从前。
下午的行程是个转折。原本打算去看满山红叶,结果从孔府孔庙孔林赶回来时天已晚,车队开了好一阵,红叶柿岩那儿才刚染上点颜色,算是走马观花。红叶柿岩老名字叫姚家峪,入口处我们停了下,几对夫妻在一棵老树下并肩照了相。那树粗老,像是默默看过好几十个人生来来去去。
白天还去了颜神古镇,巷子安静,古建筑保存得挺好。花灯刚挂上,走进街里有种慢下来的感觉。汤金元、许向明在牌楼前合影,几个老战友在巷子里慢慢走,没人急着赶路。古镇原本不热闹,但这更适合一群人边走边回忆,没什么现代喧嚣,恰好合适。
说到这帮人怎么能凑在一块儿,得把时间往前推。这个排是铁道兵十一师特务连警卫排出身,1969年有490名博山籍战友参加了十一师五十二团。他们先去内蒙古抢修国防工程,后修襄渝铁路,也参与了京通铁路的建设。那时候条件艰苦,工具简单,任务重,人得上。警卫排和小车排天天在一起吃住,这么日子久了,人和人之间就不是普通的兄弟情能形容的,那是过命的交情。
这次活动从10月20日到24日,是第八届战友聚会,战友来自全国各地。很多人年纪都在七十左右,有的拿拐杖、有的白发斑斑、有的听力不算好,但聚会消息一发出,大家都想来。在现场,那种老兵之间的相处模式很明显:有人摔一跤,旁边的人马上上前扶;上车先搀扶需要帮忙的;走不动的先坐好,小队里有人会回头喊“慢一点”。这些小动作,上了年纪的人看着最心里踏实。
筹划这事儿的人也不容易。组委会安排车队、酒店、参观路线,还得关照大家的身体情况。孙俊生是负责人之一,他一整天都在忙里忙外,晚宴上还代表组织发了欢迎词。有人负责接送,有人负责摄影,有人负责跑前跑后。宴会上大家多次敬酒给组织者,表示感激。酒桌上既有热闹,也有规矩,敬军嫂的环节、向组织致谢的环节,都办得井井有条。
细节很多。回程开灯说明天色晚,红叶才微红说明时机稍微错开几天。拍照时总有人喊“再摆一个姿势”,有人打趣“我这岁数还能摆得动啊”,笑声就在楼道和街角飘着。宴会上的祝福话都差不多,但每句说出来都像压了重量,没人敷衍。
喝酒也不是为了多喝,而是那种礼节。有人起身讲起当年修路的细节:长时间在外,机具少,更多靠人力,一夜赶工,风雪里也没少干。大家不是拿苦来炫耀,是把那段苦作为纽带,提醒现在的年轻人当年是怎么把任务扛下来的。现如今都脱了军装,互相扶持的本性却没变,碰到需要帮忙的,第一个站出来的往往还是老战友。
这一路上还看见很多小片段。有人把孙子照片掏出来给人看,旁边的人就盯着看型号、名字,讨论起学校和成绩。有人拿着拐杖倚着墙笑,笑里夹着回忆的褪色和些许幸福。车里有人睡着,嘴里还念念有词,像是在梦里继续未完的故事。每个人的动作都带着生活的痕迹,简单却真实。
这些年纪的人聚在一起,故事多而细碎。有人说起解放博山的战事细节,有人提到厂矿和铁路在地方经济里的位置,聊着聊着就从地名说到家常,从战场说到孙辈。吃饭、敬酒、唱老歌、翻照片,都是一套老朋友的程序。每一步都有熟悉的节奏,也有新的感触。
车窗外的灯一盏接一盏地后退,广播里放着不急不躁的歌曲。有人翻开那本小册子,手指慢慢滑过一张张照片;有人把围巾往里缩了缩,靠在座椅上合目养神。窗外的山影一页页掠过,车厢里安静下来,只剩下翻书页的声音和偶尔的低语。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