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核心概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7:00 1

摘要:简称:内蒙古(行政文件中常简写为“蒙”,注意无“内”字简称,正式场合需用全称“内蒙古自治区”)

1. 简称:内蒙古(行政文件中常简写为“蒙”,注意无“内”字简称,正式场合需用全称“内蒙古自治区”)

2. 名称由来:“内蒙古”是相对“外蒙古”(今蒙古国)而言,“蒙古”一词源于蒙古语“Mongol”,意为“永恒之火”或“勇敢的人”。清代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区域)称为“内札萨克蒙古”,简称“内蒙古”,建国后沿用这一名称设立自治区。

3. 面积:约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是我国第三大省级行政区(仅次于新疆、西藏)。

4. 地形地貌: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地形包括:

- 内蒙古高原(主体,占全区面积约80%,地表开阔坦荡,多草原、戈壁);

- 大兴安岭(东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我国重要林区);

- 阴山山脉(中部,为南北地理分界线,北侧是草原戈壁,南侧是河套平原);

- 河套平原(西南部,由黄河冲积形成,是“塞上江南”,农业发达)。

5. 河流湖泊:

- 主要河流:黄河(流经西南部,滋养河套平原)、额尔古纳河(北部边境河,中俄界河)、嫩江(东部,流经兴安盟、呼伦贝尔);

- 主要湖泊:呼伦湖(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位于呼伦贝尔,有“草原明珠”之称)、贝尔湖(中蒙界湖,与呼伦湖并称“姊妹湖”)、乌梁素海(西部,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重要湿地)。

6. 自然资源:

- 能源资源: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霍林河、准格尔等大型煤田),天然气、风能(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第一)、太阳能资源富集;

- 矿产资源:稀土储量占全国90%以上(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稀土矿),铁、铝、锌等金属矿产储量丰富;

- 生物资源:天然草原面积居全国首位(约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重要畜牧业基地;大兴安岭林区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等优质木材,以及鹿、狍子等野生动物。

7.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为:

- 冬季漫长寒冷(1月均温-10℃至-25℃,北部呼伦贝尔极端低温达-50℃);

- 夏季短促凉爽(7月均温15℃至25℃,是避暑胜地);

- 降水稀少(年降水量50-45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湿润、西部干旱);

- 昼夜温差大,多风沙(春季沙尘暴较频繁)。

8. 人口: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约2400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420万(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的70%以上),汉族占主体(约79%),还分布有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55个少数民族。

9. 行政区划:共辖12个地级行政区,包括:

- 9个地级市:呼和浩特市(首府,“青城”)、包头市(“草原钢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羊绒之都”);

- 3个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盟为内蒙古特有地级行政区,行政级别等同于地级市)。

10. GDP和支柱产业:

- 2023年GDP约2.3万亿元,人均GDP居全国中游;

- 支柱产业:①能源工业(煤炭开采、火电、风电、光伏);②畜牧业(细毛羊、三河牛、草原红牛养殖,羊绒、牛羊肉加工);③冶金工业(稀土深加工、钢铁、铝业);④旅游业(草原、森林、边境旅游)。

11. 旅游资源:以“草原、森林、边境、民俗”为核心,代表景点包括:

- 草原类:呼伦贝尔大草原(世界四大草原之一)、锡林郭勒大草原(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

- 人文类: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纪念王昭君)、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蒙古族祭祀圣地)、满洲里中俄边境旅游区(异域风情)。

12. 风俗习惯:

- 饮食:以牛羊肉、奶食为主,代表美食有手扒肉、烤全羊、奶茶、奶豆腐、马奶酒;

- 节庆:那达慕大会(每年7-8月,核心活动为摔跤、赛马、射箭“男儿三艺”)、祭敖包(蒙古族传统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

- 居住:传统民居为蒙古包(便于拆卸迁移,适应游牧生活),现多定居砖房,蒙古包多用于旅游接待;

- 礼仪:见面行“请安礼”(长辈双手扶膝、弯腰,晚辈鞠躬),待客敬奶茶、奶酒时需双手递接,忌讳踩踏门槛、驱赶主人家的狗

来源:头号英雄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