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熊大模型学员晓峰:我得走进这个世界,我的大模型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0:33 1

摘要:大家好,我是晓峰,目前在银行的风险管理部工作,主要负责信用评分模型和数据分析。

大家好,我是晓峰,目前在银行的风险管理部工作,主要负责信用评分模型和数据分析。

过去几年,我的工作几乎离不开模型——从逻辑回归到XGBoost,我都用得顺手。模型帮我们识别风险、评估客户、做出决策。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些模型好像越来越“不够用了”。

我们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复杂,不再只是结构化的数字表格,而是海量的文本:客户反馈、新闻舆情、合同条款、甚至社交媒体内容。

我发现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在这种非结构化信息面前几乎是“哑巴”。

而大模型的出现,像是一束光——它能“读懂”文字,能总结、能推理,甚至能生成完整的报告。

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得走进这个世界,哪怕只是一探究竟。

于是,我报了小灰熊AI的三个月直播课。

刚开始的时候,我其实挺忐忑的:工作忙,孩子还小,每天能拿出学习时间已经不容易。

但我又不想“浅尝辄止”,我希望真正理解——这些AI模型到底怎么运作,它们的“智能”从何而来。

第一节直播课上,老师讲的是Transformer的原理。

听起来很学术,但老师讲得特别形象,他说:“注意力机制就像银行信贷审批——模型会自动把注意力放在‘风险信号最强’的那几项特征上。”

我一下就听懂了。

那种感觉太妙了——AI的机制,竟然和我熟悉的金融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L2阶段后,课程开始讲RAG(检索增强生成)和知识库构建。

那节课我印象特别深。

老师现场演示了一个智能问答系统,能根据文档内容生成精准答案。

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一个场景:

如果我能用RAG技术,把银行的风险政策、监管条款、行业报告都放进知识库里,再用大模型做问答——那岂不是一个“AI风控助手”?

我当时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项目方向:智能风控文档助手”。

后来到了L3阶段,讲Agent架构。

这个部分让我彻底打开了思路。

以前我做的模型,都是“单点决策”;而Agent系统能把多个智能体协作起来——有人负责检索,有人负责计算,有人负责总结。

这不就是我们风险管理部的日常流程嘛?

一个模型代替人工处理复杂任务的可能性,在我心里逐渐变成现实。

小灰熊AI的直播课节奏很紧凑,每节课都能直接上手项目。

我在L4阶段还跟着老师做了一个小型模型微调实验,用金融领域的公开数据,训练了一个能识别风险描述的文本分类器。

虽然模型不大,但当我看着它能“读懂”财报中的风险提示时,我真有种成就感。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我不只是一个在银行里跑数据的分析师了,我也能用AI的语言去重新定义风控工作。

最让我惊喜的,是课程里的“可解释性讨论”。

老师没有避讳行业问题,还专门讲了模型透明性的重要性。

这点对我特别有共鸣——因为在金融行业,哪怕模型再准,只要不能解释,我们就不能用。

老师讲的“局部解释方法(如SHAP)结合大模型生成分析报告”的思路,让我豁然开朗。

我甚至在班级群里和老师讨论了大模型在合规风险中的边界问题,大家聊得特别热烈。

三个月的学习结束时,我已经在构思一个内部项目提案:

用RAG和Agent技术,打造一个智能合规与舆情监测系统,能自动提取金融新闻的风险信号,并生成每日简报。

以前这种想法,我只会写在备忘录里;

现在我敢写成方案,因为我知道它技术上可行。

回头看,小灰熊AI这三个月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学习”,更像是一场“进阶”。

我从一个传统的模型分析师,变成了一个懂AI逻辑的创新探索者。

当我重新看那些风险指标、评分规则时,脑海里多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AI不是来取代我们的,而是帮我们更聪明地看清风险。

来源:每日教育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