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果突发心梗,黄金5分钟自救法,医生:关键时刻或可自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9:58 1

摘要: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超3.3亿,其中心梗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每年约有超过70万人死于急性心梗。而令人扼腕的是,其中将近一半的人死于发病后的头5分钟内。

在一个平静的傍晚,55岁的陈先生独自在家,刚洗完澡,正准备换衣服时,忽然感到胸口像被石头压住。他试图深呼吸,却只换来更剧烈的疼痛。

此刻,他的手机就在床头,只需几步。可他犹豫了几秒,身体一软,倒在地上。如果那一刻,他知道怎么做,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心肌梗死,俗称“心梗”,正以一种悄无声息却致命的方式,改变着万千家庭的命运。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超3.3亿,其中心梗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每年约有超过70万人死于急性心梗。而令人扼腕的是,其中将近一半的人死于发病后的头5分钟内

为什么是五分钟?因为这是心梗导致心脏骤停、脑缺血缺氧、心律失常等致命并发症的“黄金窗口期”。在这5分钟内进行正确操作,有可能挽救生命;而错误的反应,甚至无所作为,只会加速死亡的进程。

在临床接诊中,医生常问患者:“发作时你在做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在洗澡,有人在厨房,有人刚躺下休息。

几乎没有人能预判那种突如其来的压迫、窒息感。但更令人无奈的是,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会处理”。有的人以为是胃疼,忍了;有的人摸出速效救心丸,吃了就安心躺下;也有人第一时间选择跑去窗边透气,结果刚走两步便倒地不起。

心梗的典型表现,包括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左肩放射痛、出冷汗、恶心、呼吸困难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症状并不典型。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只表现为上腹隐痛、疲劳感或轻微气促,极易误判为胃病或感冒。

于是问题来了:在家突发心梗,没人帮忙,只有自己,能做什么?很多人以为“含一片硝酸甘油,等120来”就是全部。可真正的急救,不止是药片那么简单。

曾接诊一位63岁男性患者,凌晨时分突发胸闷,家人不在身边。他凭借平日所学,坐在地板上,背靠墙壁,咬牙含服硝酸甘油,并拨打急救电话。

重要的是,他没有躺下,而是选择半卧位——这个姿势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等急救车到时,他仍然保持清醒,这种冷静与知识挽救了他的命。

正确的自救操作,应包括迅速含服硝酸甘油(间隔5分钟一次,最多3次),保持半卧位,避免剧烈活动,拨打急救电话并打开门锁。

如果身边没有人,务必在意识尚存时完成这几个动作。还有一个关键动作常被忽略:深呼吸并咳嗽,这种“咳嗽心肺复苏”虽非万能,但在短暂心律紊乱时,可能延迟心跳骤停的发生。

值得强调的是,任何“等待疼痛过去”的想法都是危险的。心肌缺血超过30分钟,大量心肌细胞将不可逆坏死,三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此时,时间不是金钱,是命。

诱发心梗的常见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长期熬夜、情绪激动等。尤其在气温骤变、过度疲劳、饭后剧烈运动后更易发作。

医生常说:“心梗的第一颗种子,可能在十年前就已种下。”而很多人直到倒下前,连“高血脂”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清楚。

心肌梗死的发生,不是心脏突然“罢工”,而是动脉血管逐渐“堵死”后的一次爆发。冠状动脉如同城市中的高速路,一旦被脂质斑块堵塞,再加上血栓形成,血流中断,心肌便因缺氧而坏死。就像一个城市的主变电站突然断电,整个区域瞬间瘫痪。

预防胜于治疗。但真正做到有效预防,依赖于平日生活的点滴积累。医生在门诊中常见的“隐形高危人群”,往往是那些看似健康、体检未见异常,却每天熬夜、饮食重盐重油、工作高压的中年人。

他们常说:“我还年轻,应该没事。”却不知道,心梗的第一刀,专挑最不设防的时候落下

在急诊值班时,有一次接诊一位40岁男性,连续熬夜写报告,凌晨突发胸痛。他以为是胃胀,坚持忍痛到早上才就医。

可惜,心电图显示已是大面积前壁心梗,住进ICU后仍未脱离危险。那一刻,他的妻子哭着问医生:“为什么不是60岁才得?”医生低头沉默,因为心梗从不看身份证办事

从中医角度看,心梗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多与气滞血瘀、痰湿内阻、阳气虚弱有关。中医调理重在“未病先防”,强调长期调气活血、健脾化痰、温阳通络。

临床上,常选用丹参、三七、川芎等活血中药配合治疗。但医生强调,中医调理不能替代急性期抢救,可作为恢复期辅助方案。

日常生活中,医生建议每周至少进行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晚饭后快走30分钟。饮食方面,减少红肉摄入,每天至少吃4种颜色的蔬菜,适量摄入坚果与深海鱼。

作息方面,避免长期熬夜,尤其是凌晨1点后仍未入睡者,心血管负担显著增加。心理调节方面,可每晚静坐5分钟,调息安神,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很多人担心:“我曾经心梗过,是不是就不能正常生活了?”医生的回答是:可以,但必须更用心地生活

规律服药、按时复查、控制三高、调整生活方式,是防止二次心梗的关键。医学研究显示,规范治疗的二次心梗发生率可降低40%以上。

心脏不是靠意志力运作的器官,而是依靠科学管理的系统。急症突发时的五分钟,不只是生死的分界线,更是知识与无知的博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能救命的,不是转发十万加的“偏方”,而是一个冷静的决定,一次正确的操作。

美国心脏协会提出:“95%的心梗死亡可以通过规范就诊与早期干预避免。”这虽然是理想状态,但也提醒我们,很多心梗,并非无可避免

如果有一天,命运考你一道突题,你会不会成为那个在五分钟内,救回自己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患者诊疗规范(2023年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8):673-690.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
[3]李小英,张磊,王启明.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辅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4,22(3):352-356.

你是否曾想过,如果那一刻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知道该怎么做?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点赞、转发本文,一起传播正确的急救知识,让更多人学会“救自己”的智慧!

来源:大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