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冬夜,北京央视演播大厅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聚光灯下,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格力电器董明珠与小米科技雷军,正进行一场关于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未来的思想碰撞。
五年之约到期,格力营收超出小米250亿,但这场全民围观的商战背后,竟没有真正的输家。
2013年冬夜,北京央视演播大厅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聚光灯下,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格力电器董明珠与小米科技雷军,正进行一场关于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未来的思想碰撞。
“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雷军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说道。
董明珠立刻反击,语气强硬:“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就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那一刻,一场价值十亿的商业赌约就此诞生,它不仅成为两位企业家之间的较量,更演变为中国两种经济模式比较的象征。
---
2013年的中国商业界,正处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交锋的十字路口。
那时的格力已是营收千亿的空调巨头,而成立仅三年多的小米,销售额虽已达300亿元,却仍被许多人视为行业“新兵”。
两位企业家的风格也迥然不同:董明珠,格力电器的“铁娘子”,从基层业务员一路拼搏至董事长,是传统制造业的杰出代表;雷军,互联网行业的“劳模”,凭借对风口理论的深刻理解,打造了小米这个现象级品牌。
赌约立下后,双方都表现出必胜的决心。2014年,雷军在接受央视《对话》栏目专访时表示“再过一、两年格力就输了”。
而董明珠则在同年的全国两会上宣称:“5年后,他会输给我10亿元,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两位企业家的隔空喊话,让这场赌约持续吸引着公众的目光,也成为媒体年复一年的热议话题。
有趣的的是,在赌约进行期间,格力和小米都开始尝试侵入对方的领地。
格力在2015年正式进军手机领域,董明珠在广州中山大学博学大讲堂上突然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出来了,“我已经在使用”。
尽管第一代格力手机被批“低配高价”,格力仍坚持在随后几年推出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手机。
与此同时,小米也开始涉足空调市场。2014年底,小米与美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美的1.29%的股权。
2015年6月,双方合作推出“i青春”智能空调;2018年7月,小米更独立推出了米家互联网空调。
这种业务上的互相渗透,显示出两家企业都不满足于原有的市场边界,也使得这场赌约更加引人注目。
2018年到来,赌约到期之年,双方业绩表现更加引人关注。
当年10月,格力电器披露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而小米上半年的营收为796亿元,与格力仍有不小差距。
2019年3月19日,小米集团率先公布2018年全年财报:营收1749亿元。随后,格力电器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其2018年营业总收入为1981亿元,同比增长33.61%。
数字对比显示,格力以约250亿元的优势领先,董明珠赢得了这场赌约。
然而,这场轰动全国的十亿赌约,最终并没有真正的现金易手。
董明珠在2019年8月公开表示:“10个亿我不要了,还想再跟雷军赌5年。” 雷军随即回应:“我觉得可以试一下。”
后来董明珠在央视财经的采访中透露,这10个亿“我沒要他也沒给”。她表示,这个赌约实际上是一场“观念的争执”。
业内人士分析,这场赌约从始至终都带有浓厚的营销色彩。家电分析师刘步尘指出:“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个话题一直伴随着两个人,显然两位大佬也觉得这个话题不错。”
这场赌约使两位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长期保持在公众视野中,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品牌营销。
尽管赌约有了结果,但关于两种商业模式孰优孰劣的讨论并未停止。
董明珠始终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她在2019年中国品牌强国盛典上表示:“高质量发展靠互联网不行,必须发展实体经济。”
而雷军则坚持小米模式的先进性,在2018年致投资人的公开信中,他强调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的承诺,证明“用户利益与企业所得可以毫不对立地和谐俱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格力赢得了五年的赌约,但小米的成长速度却令人惊叹。从2013年到2018年,小米营收增长近6倍,增幅远超格力。
而且在2019年,小米营收突破2000亿元,实现了对格力的反超。
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认为:“赌约没有对错之分,结果也不那么重要,从目前双方获得的业绩增速和营销效果来看,董明珠和雷军都是赢家。”
---
赌约结束后不久,有媒体拍到董明珠与雷军在同一场活动中相邻而坐,两人言谈甚欢。
那一刻,已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尊重与理解。
回过头看,这场赌局从未有关乎十亿资金的易手,却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品牌价值。
两位企业家一如硬币的两面,映照出中国经济的多样性与包容力。
来源:反弹琵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