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长达 1362 年的历史。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将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串联起来,宛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华夏大地在漫长岁月中的风云变幻。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无数人物的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长达 1362 年的历史。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将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串联起来,宛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华夏大地在漫长岁月中的风云变幻。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无数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浪潮起伏,而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选择,往往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
《资治通鉴》中,李斯的人生堪称选择决定命运的经典注脚。当他在楚国粮仓目睹 “厕鼠与仓鼠” 的生存差距,果断放弃安稳的基层官职,西入秦国追寻 “老鼠哲学”,最终从吕不韦门客逆袭为大秦丞相。在秦国,李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谋略,积极参与到秦国的政治事务中。他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协助其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秦朝建立后,李斯又极力推动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 等,这些举措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李斯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
然而,沙丘之变中,他因贪恋相位而屈服于赵高的利诱,选择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亲手埋下亡秦的种子。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病逝于沙丘宫,临终前留下遗诏,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但赵高出于个人私利,劝说胡亥篡位,并拉拢李斯一同参与阴谋。李斯起初虽有犹豫,但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他最终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选择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这一错误的选择,彻底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让李斯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胡亥即位后,昏庸无道,在赵高的操纵下,秦朝的统治变得更加残暴和腐朽。赵高为了独揽大权,不断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李斯也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遭受了残酷的刑罚,落得腰斩于市、三族尽灭的悲惨结局。这个曾推动 “车同轨、书同文” 的一代名相,最终因一次违背初心的选择,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李斯的悲剧警示我们:某些改变命运的选择,看似微小,却在历史的长链中引发连锁反应,正如蝴蝶振翅,终成风暴。
蜀王为 “石牛屙金” 的小利劈开蜀道,却让秦军长驱直入灭国。战国时期,秦国想要攻打蜀国,但蜀道艰险,进军困难。于是,秦惠王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命令工匠打造了五头石牛,并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置了许多金子,放出消息说这些石牛能够屙金子。蜀王生性贪婪,听到这个消息后,信以为真,便派人力劈山填谷,修筑了一条通往秦国的道路,想要把石牛运回蜀国。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秦国的阴谋。秦国的军队沿着蜀王修筑的道路,轻松地进入了蜀国,一举灭掉了蜀国,蜀王也因此沦为了亡国之君。
智宣子因忽视 “德胜于才” 的古训,执意立智瑶为继承人,导致智氏被三家分晋屠灭。春秋末年,晋国的智氏家族是最强大的家族之一。智宣子在选择继承人时,不顾族人智果的反对,坚持立才华出众但为人不仁厚的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认为,智瑶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他缺乏仁德之心,为人傲慢无礼,这样的人担任家族首领,必然会给智氏带来灾难。于是,智果为了躲避灾祸,毅然脱离了智氏宗族,改名为辅果。后来,智瑶掌权后,果然如智果所料,他凭借着智氏的强大实力,在晋国朝堂上独断专行,肆意欺凌其他家族。他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因惧怕智氏的势力,被迫献出了土地。但赵襄子坚决拒绝,智瑶便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在晋阳之战中,智瑶引汾水灌城,企图灭掉赵氏。然而,他的行为引起了韩、魏两家的恐慌,他们担心智瑶在灭掉赵氏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赵襄子趁机派人联络韩、魏两家,说服他们倒戈,三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智氏。最终,智氏军队被打败,智瑶被杀,智氏家族也被三家分晋屠灭,只有提前改姓的智果一脉得以保全。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中,选择的本质是取舍 —— 舍去眼前诱惑,才能守住长远根基;放下执念偏见,才能看清真正的利害。正如司马光在书中所写:“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 。” 人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往往会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深谋远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资治通鉴》中,众多历史人物的抉择展现出了 “以终为始” 这一思维方式的强大力量。刘秀在昆阳之战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势。他的兄长刘縯因战功赫赫,遭到更始帝刘玄的猜忌,最终被以谋反罪名处死。刘秀深知,此时的他若冲动行事,为兄长报仇,无疑是以卵击石,不仅无法改变现状,还可能会导致自己和身边的人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看似违背常理的选择 —— 主动请罪示弱。
刘秀日夜兼程赶回更始帝行营,在面见刘玄时,他绝口不提昆阳之战的赫赫战功,反而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自称管教兄长无方,甘愿同罪。他的这一行为,让刘玄心生愧疚,不仅没有对他加以责难,反而封他为武信侯以示安抚。刘秀的这一选择,看似是对更始帝的屈服,实则是他为实现 “图大事者不顾小怨” 这一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他舍去了一时的血气之勇,换取了宝贵的蛰伏机会。
不久之后,刘秀被派往河北招抚各州郡。在河北,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时的河北地区局势错综复杂,盗匪横行,既有赤眉军残部活动,又有地方豪强割据。刘秀深知,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并发展壮大,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周密的计划。他恩威并施,通过联姻等手段,与当地的势力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迎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这场政治联姻为他带来了十万精兵,使他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秀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扫平了河北的各方势力,成功地掌控了河北地区。他在河北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资源,为他日后开创东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刘秀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以终为始” 的思维方式让他能够站在未来的角度看待现在的选择,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从而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决策。
这种 “以终为始” 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许多人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期的回报,而忽视了对自身长远发展的规划。例如,有些人在选择工作时,仅仅看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而忽略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职业成长空间。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像刘秀一样,站在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的选择。他们会放弃短期的高薪,而投身于有潜力的新兴行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收入减少、工作压力增大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选择将为他们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言:“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 “以终为始” 的思维方式,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格局,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和思维方式,它决定了一个人在面对选择时的视野和高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具有大格局的人物,往往能够做出超越常人的选择,从而成就非凡的事业。乐毅在燕国搭建黄金台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期,燕国在经历了内乱之后,国力衰弱,燕昭王一心想要复兴燕国,洗刷先王之耻。他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广纳贤才。于是,他采纳了谋士郭隗的建议,搭建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当时,很多人都嘲笑燕昭王的做法,认为他是在 “异想天开”,黄金台根本不可能吸引到真正的人才。然而,乐毅却看到了燕昭王的诚意和决心,以及燕国未来的发展潜力。他毅然辞去魏国的职务,投身燕国,成为燕昭王的臣子。
乐毅的到来,为燕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帮助燕昭王整顿军队,发展经济,使燕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乐毅提出了联合赵国、楚国、魏国共同伐齐的战略构想。他深知,齐国是当时的强国,仅凭燕国之力难以取胜,只有联合其他国家,形成强大的军事联盟,才能有战胜齐国的可能。燕昭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前往赵国,与赵惠文王签订盟约,同时,燕国其他使者也奔赴楚国和魏国,积极促成联盟。最终,燕、赵、楚、魏、韩五国达成了共同伐齐的协议。
公元前 284 年,乐毅被任命为燕军上将军,统一指挥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发。在济水之西,联军与齐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乐毅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巧妙地调度各国军队,协同作战,一举击败齐军。此役,齐军主力遭受重创,齐愍王匆忙逃离战场,退守莒城。取得济西大捷后,各国军队因各自的利益考量,纷纷收兵回国。而乐毅却看到了彻底击垮齐国的机会,他率领燕军孤军深入,乘胜追击。燕军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迅速逼近齐国都城临淄。齐国百姓对齐愍王的统治早已怨声载道,对燕军的到来并未进行强烈抵抗。乐毅顺利攻克临淄,将齐国多年积累的珍宝财物、宗庙祭祀器物等,全部运往燕国。此后,乐毅继续领兵在齐国作战,长达五年之久,接连攻克齐国七十余座城邑,并将这些城邑设置为燕国的郡县。
乐毅的成功,源于他超越时代的格局。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和他人的质疑所阻碍,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到了燕国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前景。他的选择,不仅改变了燕国的命运,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所面临的抉择,也充分体现了格局对选择的重要影响。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率军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威望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引起了李建成的深深忌惮。为了巩固自己的储君地位,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对李世民展开了系统性的打压。他们在政治上孤立李世民,通过收买李渊宠妃张婕妤、尹德妃,诬陷李世民 “谋反”,导致李渊逐渐疏远李世民,并削夺其兵权;在军事上削弱李世民,趁突厥入侵之机,推荐李元吉统兵,并调走李世民麾下秦琼、程知节等猛将,企图彻底瓦解其军事基础;甚至还策划了暗杀阴谋,李元吉曾派护军宇文宝埋伏于李渊寝宫,欲趁李世民觐见时刺杀他,李建成虽制止,但默许了李元吉的激进手段。
至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的秦王府已陷入 “文臣被调离、武将被抽空” 的绝境。若不反击,等待他的将是政治生命的终结,甚至性命之忧。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世民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面临着 “杀兄弑弟” 的道德困境,这样的行为违背了伦理纲常,可能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另一方面,若不采取行动,他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将性命不保,唐朝的未来也将陷入动荡之中。
李世民最终以 “天下苍生” 为尺度,做出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决定。他深知,只有通过政变,夺取政权,才能结束唐朝初年的储位之争,避免国家陷入内乱,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在政变中,李世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精心策划,通过东宫眼线王晊、常何等,精准掌握李建成的行程与兵力部署;在政变前夜,召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心腹,连夜调集秦王府八百死士,埋伏于玄武门;同时,故意向李渊告发李建成 “淫乱后宫”,迫使李渊召二人入宫对质,为政变创造合法性。最终,李世民成功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控制了局势,顺利登上皇位。
李世民的选择,虽然在道德层面上存在争议,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了繁荣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他的成功,得益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格局,在关键时刻,能够放下个人的私利和道德包袱,做出了对国家和人民最有利的选择。
这些历史案例充分证明,选择的质量,取决于认知的高度。当一个人的视野局限于眼前的得失时,他的选择难免会陷入短视,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而当一个人的格局提升到 “谋全局、谋万世” 的高度时,他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出破局之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历史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会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常常面临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走向。就像《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些历史人物一样,我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 “小利陷阱”。
许多人在职业发展中,往往会为了短期的绩效奖金而放弃对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一些企业中,员工为了获得高额的绩效奖金,可能会过度关注短期的工作成果,而忽视了对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在长期的职业发展中带来隐患。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那些只注重短期利益的人可能会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被淘汰。例如,曾经有一位程序员,为了获得公司的绩效奖金,他总是选择一些简单易完成的项目,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框架。几年后,随着行业的技术升级,他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已经过时,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最终在公司的裁员中失去了工作。
还有一些人,为了进入大厂获得所谓的光环,而拒绝了初创公司提供的关键岗位。大厂通常拥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丰富的资源和较高的知名度,这使得许多求职者趋之若鹜。然而,大厂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新员工往往需要从基层做起,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项目机会和晋升空间。相比之下,初创公司虽然规模较小,但通常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挑战机会。在初创公司中,员工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参与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中,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例如,有一位年轻的设计师,他在毕业后收到了一家大厂和一家初创公司的 offer。大厂提供的是一个基础设计岗位,而初创公司则邀请他担任设计团队的负责人,负责公司重要产品的设计工作。最终,他选择了大厂,认为大厂的光环能够为他的简历加分。然而,在大厂工作了几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内容非常单一,缺乏挑战性,而且晋升空间有限。而当初选择初创公司的同学,已经在设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行业内的知名设计师。
此外,一些人还会因为追求表面的稳定而错过行业变革的窗口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行业变革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很容易被淘汰。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零售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传统零售商为了保持表面的稳定,不愿意进行数字化转型,仍然依赖传统的销售模式。结果,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被一些新兴的电商企业所取代。而那些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行业变革趋势,积极进行转型的企业,则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面对这些职场选择的困境,我们不妨重读《资治通鉴》中 “舍短利者谋长远” 的智慧。在职业规划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 “选择坐标系”,以 “五年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为原点,评估每个选择的长期价值。当我们面临一个职业选择时,我们可以思考这个选择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核心能力,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否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即时反馈的 “诱饵” 困住,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李斯临终前 “牵黄犬出上蔡东门” 的悲叹,道尽了失去底线后的悔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人生岔路,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而在这些选择中,守住底线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权力诱惑时能否坚守原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考验。在当今社会,权力往往伴随着各种利益和诱惑,有些人在权力面前失去了自我,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不择手段。然而,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会最终伤害到自己。例如,一些官员在权力的诱惑下,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们曾经的辉煌和荣耀瞬间化为泡影,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那些能够坚守原则,不为权力诱惑所动的人,则能够保持自己的清正廉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遭遇不公时能否拒绝同流合污,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妥协和屈服,与不公正的行为同流合污。然而,这种做法只会让不公正的现象更加猖獗,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拒绝同流合污,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可能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和职场霸凌现象。如果我们选择沉默和妥协,就会让这些不良行为继续存在下去。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与不公正的行为作斗争,就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面临困境时能否保留善意,同样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有些人在困境中可能会变得自私和冷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然而,这种做法不仅会让我们失去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也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痛苦和孤独。我们应该在困境中保持善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和快乐。例如,在疫情期间,许多人面临着生活的困难和压力,但也有许多人选择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善良的行为不仅温暖了他人的心,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正如《资治通鉴》对 “德与才” 的辩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无德之选,终将沦为命运的枷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被权力、利益和困境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十国,《资治通鉴》用 1362 年的兴衰史印证着一个真理:今日的生活,是过去所有选择的总和;而此刻的抉择,正在书写未来的剧本。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智者,无不是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 —— 李斯的陨落警示我们 “勿以小利失大节”,刘秀的隐忍教会我们 “舍小忿而就大业”,乐毅的格局启示我们 “登高方能望远”。当我们翻开这部 “帝王之书”,不应只沉迷于权谋故事,更要读懂藏在历史褶皱里的选择哲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愿我们在面对抉择时,既能以史为镜看清得失,又能听从内心守住初心 —— 如此,方能在岁月的回响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无悔篇章。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