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G基站达470.5万个同比持续增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8:13 1

摘要:截至9月末,全国5G基站已经达到470.5万个,较去年底净增45.5万个。5G基站现在占所有移动基站的36.6%,比上半年的占比又提高了0.9个百分点。同期通信行业运行总体平稳,电信业务量和收入保持增长,千兆网络、物联网等基础设施持续在建,用户连接规模在扩大,

截至9月末,全国5G基站已经达到470.5万个,较去年底净增45.5万个。5G基站现在占所有移动基站的36.6%,比上半年的占比又提高了0.9个百分点。同期通信行业运行总体平稳,电信业务量和收入保持增长,千兆网络、物联网等基础设施持续在建,用户连接规模在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也在快速上升。

这数字不是哪天突然冒出来的,是一天天干出来的。从去年到现在,运营商在选址、拉线、装设备、改回传这些环节上,都在赶进度。先是在市中心补盲,把信号死角补上;接着往城郊、县镇推;最近还下沉到更偏的地方。要把一个“点”变成真正能用的网络节点,背后得跑很多步:光纤回传要到位,供电得稳定,机房要改造,设备进场后还得调测。现场远比想象复杂,多头协商是常态——路政、物业、电力、街道,哪个没管一点,工程就卡着。这上面审批时间长,施工窗口也受限制,节奏常常被这些事拖慢。

现在的建设方向也在变。过去是单纯往外堆基站,追数量;眼下更讲究精细化。有人把站址合并、共享,用既有资源做优化;有人把核心网升级,做覆盖和容量的微调。这种工作看着不像新建那样“立竿见影”,但对用户感受更直接。运营商也开始把5G和4G当成一套系统来运维,让两张网互补,而不是各自为政,体验提升反而更稳。

流量猛涨也是一大推动力。短视频、直播、云游戏用量高,大家对速度和延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企业侧的需求也变了,远程办公、在线课堂、工业互联网这些场景对带宽和稳定性的要求,把企业专线和定制化服务推到前台。运营商不得不在产品上分两条线:一条对普通用户的流量包和体验做文章;另一条对企业提供切片、专线、保障类的服务。

光纤和物联网的建设也没停。千兆光网让家庭和小微企业能上更稳更快的固定宽带,光纤到户在扩容,不少城市在做能力加密。物联网方面,像NB-IoT、Cat-M这样的技术被用在抄表、停车、冷链监控这些具体场景里,连接数在稳步增长。乍一看这些项目不亮眼,但它们是把网络能力转成日常服务的基础。

从营收角度看,前三季度电信业务量和收入在增长,这既靠个人用户的流量付费,也有企业客户的专线和行业解决方案。运营商在费率和套餐上也在调整,更强调体验和场景化服务。投资也不是盲目投,钱往能明显提升体验、支撑新业务的地方花。

区域上有差别。沿海和一线城市更新更快,设备换代、容量扩容都在跑;内陆和偏远地区在补短板,速度没那么猛,但节奏也在加快。还有一点要说明,净增的45.5万个基站里,不全是全新站点,很多是旧站的升级改造或扩容,换了更好的设备或增加了载波。

说到现场细节,基站架设不是搭个杆子那么简单。要做电磁兼容测试、避雷措施核查、算好供电容量;回传还得看光缆能不能扛住带宽,有时候用微波应急。设备到位后会跑整套性能测、覆盖优化,还要在不同时间段做高并发场景测试。维护压力也在上来:基站多了,设备管理、能耗、故障处理的工作量都翻番。为此,运营商在推自动化运维、智能监控、能源管理,目的就是把人工干预降到最低,出故障能快反应,能耗能管住。

政策支持也起了实作用。频谱配置、站点审批流程在往简化方向走,一些地方还给财政或税收上的配合,减少建设门槛。地方政府在推进5G下沉到县乡时,会和运营商一起解决场地接入、电力接入这些实际问题,这种协作对速度有明显帮助。

用户感受正在变得更立体。以前大家只看网速快不快,现在更在乎连不上、卡顿少不少,延迟低不低,尤其是在高并发的场景下表现如何。企业用户关注点更细,想要的是网络切片能不能保障时延,专线能不能稳定输出。衡量网络的标准不再只是覆盖和峰值速度,更多是服务质量和可定制性。

眼下的重点从大面积新建转到提质增效。基站数量还在增加,但运营商把更多精力放在单站性能提升、能耗控制、回传优化、整体服务能力上。建设和运维的日常仍然在进行,现场的协调、测评、改造这些工作会一直占资源。很多运维人员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今天调一个站的覆盖,明天去改回传,后天再跑一次负载测试,长期的工作量就在这些细节里持续展开。

来源:柳下弄箫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