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夜的一场微雨,原本干净的街道更显清亮。天地就像被撑开了似的,天空蓝得像天山上的池水,阳光暖暖地铺开,皮肤留着微微凉意,不燥,不急,熨帖到了极致。平凉的每个初夏,都埋藏着惊喜。
面向世界的平凉“夏日请柬”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柳娜
昨夜的一场微雨,原本干净的街道更显清亮。天地就像被撑开了似的,天空蓝得像天山上的池水,阳光暖暖地铺开,皮肤留着微微凉意,不燥,不急,熨帖到了极致。平凉的每个初夏,都埋藏着惊喜。
今天,“与人民同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文艺志愿者走进平凉演出大幕拉开。鞠萍、戴志诚、巩汉林、刘全利、刘全和、王二妮、云飞等知名艺术家都来了,用相声、小品、歌声,奏响“5·19中国旅游日”的活力乐章!
以艺术之名,平凉向世界递出一张“夏日请柬”,共赴这场美好之约。
未览平凉之秘,不知盛景之妙
平凉的胜景,还是要从崆峒山开始游起。错过崆峒山的夏天,就错过了心底最美的那个梦。
1630年的5 月,44岁的徐霞客从老家江苏万里寻踪而来,崆峒山轻柔的晚风,拂去他一路的风尘,作为他生命中壮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崆峒山见证了徐霞客初见的惊喜。
此时,是2025年的5月,崆峒山正逢着最青春的容颜,是徐霞客当年初见它时的季节,崆峒山是懂得人的深情的,它保持着最初的样子,等待故人的归来。
崆峒山是山,更是一本探索中华文明的具象指南。密林秀水之间,皇帝问道广成子,收获了治国、养生之道;八台九宫十二院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崆峒武功横空出世,闻名天下;李白、杜甫、骆宾王等诗坛巨擘沉醉于此、击节而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五千年的精神脉络。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崆峒山的景点实在太多,一眼看上去不知从哪开始,也因为此山跟诗人确实有着精神上的互动,循着他们的足迹走,更容易感受这座山的深度和筋骨。
山峰,流瀑,飞鸟……千百年过去,青山依旧,湖水铿然。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温柔地环抱着它。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 %,已知名植物已达1000余种,白鹤在山巅振翅,金钱豹在森林里出没。
崆峒山是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根据史书中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形成八台九宫十二院的建筑格局。
儒、佛、道,在崆峒烟雨的万千气象中,升腾流转,把中国文化的丰富性融汇得那么自然,那么生动。
崆峒山儒释道共融共存,皇城等为道家活动场所,塔院等为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极富礼教秩序感的建筑群,则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最负盛名的三教洞,佛、教、道共存共尊。三教共存于一山,这在名山大川里实属罕见。这份胸襟,当是崆峒的骄傲,正是这种三种思想体系的碰撞和交融,让中国文化有了兼收并蓄的包容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走过始凿于唐贞观元年369级的天梯,便到了崆峒山最神秘之地——“黄帝问道处”。崖壁上红色的木阁子是广成子的悬棺,相传广成子隐居在崆峒山修炼了1200多年,得道成仙,成仙以后将自己的法体留在了这里。
《庄子、在宥》中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故往见之”。五千年,广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要云何?”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雨,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蹙然起曰:“善哉问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黄帝问道颇为不易,他不远千里跋涉而来,先吃了一顿闭门羹,便开始自省,然后才登山问道。广成子以长生之道喻治国之理,令黄帝豁然开朗。
这至真至纯的道,从崆峒山脚下的泾河汇入渭河,再汇入黄河,传遍中原大地,解答着中国古代的哲学命题。
行走在崆峒山古建筑之间,仿佛是场时间和空间的穿越,感受着难以置信的美。这些建筑群形制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楼、阁、宫、殿、亭、台徐徐展开,抽象的概念便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中,得到具体的阐释。那是建筑,也是心之归所。
平凉横亘在大西北腹地的陇山山脉,在这一道古代护西控五原、东蔽关中的天然屏障上,有100多处风景星罗棋布,美好得让人心跳。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西王母故里——回中宫,西周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秦皇祭天第一坛——莲花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陇东山水天然盆景——龙泉寺……绿坡墨林、千山如黛,美不胜收。
未识平凉之香,不知烟火之味
平凉有绝世的美景,也有人间烟火。
面食爱好者来到平凉,可以说是找到了另一个故乡。陇东高原,麦浪翻滚。作为华夏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平凉,早早地接受了麦作食俗的洗礼。平凉人和麦面打了几千年交道,早已把面融入了历史,浓缩成了一股乡愁。一捧面在平凉人的奇妙双手中,变化出来的花样之多,足以让人惊叹。酸汤面、饸饹面、浆水面、花花面、牛肉面、刀削面、炒面……每个平凉人都有自己的心头面。
小小的一碗面,融汇着平凉本地物产之精髓。本地出产的特有小麦,为了这座热爱面食的城市提供了最顶级的食材。平凉小麦日照时间长,颗粒饱满,面粉筋道遒劲,色泽凝重偏深,宜作各类面食。
一碗灵台手工面凝结着商周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灵台县在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寒冷气候侵蚀过来,酸辣油汪的灵台手工面成为了当地人的口头挚爱。吃长面,吃的不仅是它的韧劲,更是手艺人精益求精的一份心意。滚热的酸汤要多浇几遍面,再加上鸡蛋、木耳、豆腐、韭菜、黄花、香菜,再淋上肉臊子,方能吃个肚暖心热。正因为这份细致的工匠精神,这几年,“灵台手工面”打出了响当当的牌子,开在了平凉周边的许多城市。
酥馍是这座城市的美味代表,散发着香气的酥馍,开启平凉人的一天。外表金黄灿灿、内里酥脆喷香,微微烫手的温度最适合入口,带着油香,咀嚼后的微微回甘,味蕾立马被幸福感包裹。不只是酥馍,还有红糖油糕,清凉的早晨,食客们围在油糕摊子前等候,看油糕在油锅里翻滚旋转,滴着油被捞出,在锅架上一排排列队沥着,早已嘴馋心动。
养生美食,是康养之城平凉的灵秀。黄土高原的风总是那么粗犷,暖锅热汤,滋补美食,便是最适合这里的养生美食。
香辣滚烫的羊肉泡,是平凉游子心头的暖。从文人雅士到市井中人,很少有平凉人能离开羊肉泡的滋养。一碗升腾着热气的羊肉泡,一趟舌尖的珍味之旅,不仅是平凉人的饮食记忆,也成为了平凉人淳朴真挚的待客之道。上好的羊肉泡滋味香醇,色香味浓,一口肉一口馍一口汤,便可以养胃健脾。羊肉泡馍是很多平凉人的早餐,正是这碗泡馍,给了平凉人底气,只要有这碗泡馍,生活就是安逸和舒适的。
极致鲜美的红牛涮锅,是平凉游子温柔的牵挂。红牛涮锅最讲究的就是肉。平凉红牛是国内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独特的气候条件,窑洞养牛的特色放养方式,纯净的自然水系,造就了平凉红牛的高贵品质。平凉红牛肉因为借助独特的排酸工艺,在肉质和口感上更加鲜美。平凉红牛怎么吃?哪些部位涮着吃更好?这也是有讲究的。真正的行家,开口要的就是眼肉、上脑、三角牛腩、牛柳、西冷……据说“眼肉”十分珍贵,每头红牛仅出5公斤左右,口感丰富,些许脂肪还能增添顺滑口感。吃进嘴时,能一点一点体验到肉香的层次和肉的丰腴鲜嫩……
庄浪暖锅、回族蒸鸡肉也是永恒的经典。恒久的乡味镌刻于味蕾之上,让平凉人的肌体越来越强健。舌尖上的平凉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形成了养生美食文化的世界。
兼容并蓄的平凉饮食文化,催生出了一大批传承百年的风味美食。静宁烧鸡、静宁大饼、泾川罐罐蒸馍、酒米卷卷、酒米粳糕、粽子、甜醅子……穿越百年,馨香久远。老味不老,是平凉的匠心。
未闻平凉之名,不知浩气之雄
多数人知道“崆峒派”武术,还是因为金庸。在他虚构的武侠世界里,“崆峒派”武术笑傲江湖,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豪壮与气魄展现地淋漓尽致。
平凉是一座英雄之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世代生活于此的平凉人,见惯了金戈铁马,也养出了万丈豪情。
来过平凉的人都会发现,这座城市,远比金庸在武侠小说里所呈现的更精彩。
回眸凝望,古往今来,平凉有多少英雄义士用生命唱响了一曲曲慷慨悲歌?有西汉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横刀立马,有抗击金人的吴玠、吴璘、刘錡将军吟啸疆场,也有图存救亡的时代吴焕先、高永祥、余新元等人民英雄的百战不殆,他们心中的“侠”不仅是言表,更是行动,是拥马横戈上马击贼,是赴敌如饥渴,慷慨欲忘身。
平凉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革命足迹。1936年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以静宁界石铺为“中心基点”,实现静会大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又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因为血脉里的基因,平凉人,有一种特别的精神气。他们爱憎分明,果敢热烈,天生便自带几分侠气。
平凉人,爱自己的平凉,也爱平凉自己的活法。看似温和的平凉人,心结里都有不服输的倔强。他们在行路中经历蜕变,在迷惘中接近梦想,在悲悯、飞扬的意气里,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初夏,一切风华正茂,平凉,等你。(崆峒山照片为徐振华摄)
丨来源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审核丨张逸霄 刘英娜
丨编辑丨李雨亭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