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能源大基地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三峡人积极参与大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破解多能互补难题,以清洁电力助力“双碳”目标。本专栏通过记者在大基地一线的亲身经历和现场观察,展示三峡人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体
新能源大基地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三峡人积极参与大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破解多能互补难题,以清洁电力助力“双碳”目标。本专栏通过记者在大基地一线的亲身经历和现场观察,展示三峡人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体现的三峡精神。
▲库布其大基地光伏一期电站 摄影:徐强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库布其大基地”)正拔节生长。当光伏板在黄沙中汇成蓝色海洋,风机点位在无人区渐次落地,一群三峡人践行责任担当,以脚步丈量戈壁,在风沙淬炼中诠释新时代三峡精神。
巡检:黄沙漫卷中的责任
4月11日至13日,在连续多日的大风黄色预警中,一场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性大风席卷了我国北方地区。“这几天风太大,关好门窗,你们千万别出门。”挂断打给家人的电话,李柏杨和同事却一头扎进风沙。作为库布其大基地光伏一期电站的一名值长,李柏杨放心不下的除了一千多公里外的家人,还有这3.3万亩的光伏场区。
这场风最强风力可达12级,库布其大基地光伏一期电站的217万块光伏组件和数千台电气设备经历着狂风的考验。趁着风势暂缓的间隙,李柏杨用扳手拧紧了一颗略有松动的支架螺栓。
与李柏杨同行的还有电站的新员工刘敏杰,他是光伏一期电站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的管理员。今年年初,电站开始使用无人机巡检,科技的赋能让以往200多天才能完成的巡检工作,现在只需70天。
这次的狂风让刘敏杰的无人机无法起飞了,少了“鹰眼”的他在办公室里坐立难安。得知同事要去现场查看后,他裹紧衣服拿起工具,一下钻进了开往光伏区巡检的车里。
“在库布其大基地半年多的工作经历,让我收获的不仅是业务知识,更是三峡人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那份难得的责任心。”刘敏杰说。
▲刘敏杰(左)和同事在光伏场区巡检 摄影:徐强
从组件螺栓紧固到箱变端子检查,光伏一期运行团队在沙尘暴肆虐的72小时里完成了光伏场区的特殊巡视,共消除18处设备隐患。
李柏杨和刘敏杰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值守:全天候的精准运维责任
凌晨1点,库布其大基地光伏二期电站中控室里,电话铃声响起。
这是值长王旭在库布其大基地项目值守的第187个夜班。对于他来说,黑夜一点儿也不漫长。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他需要对11个系统、303台箱变、3333台逆变器和8台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进行实时监看,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从光伏一期电站的运维,到光伏二期电站的并网发电,王旭见证着库布其大基地的“成长”。“刚刚并网运行的设备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尤其需要用心呵护。”王旭这样描述去年底光伏二期电站并网后对设备进行调试时的经历。这段时间里,他与运行团队已经完成数千次参数校准,为后续稳定的电力生产打好了基础……
这次电话里,王旭收到了统计下周预测电量数据的指令。他打开场站功率预测系统,十多分钟便完成全部数据的填报和上传,随后又继续将头埋进面前一个个监控屏幕里。一晃已是早晨。
▲王旭(左)在光伏二期电站中控室值守(三峡能源供图)
9点,交接班时刻,中控室却警报突鸣——逆变器通讯异常。王旭和前来换班的同事放弃交接,立即启动故障处理流程。30分钟后,通讯指示灯转绿,值班簿上增加了一条“箱变测控电源板更换完毕”的记录。
“度电必争不仅是口号,更是需要对每个数据进行准确核对,对每次故障进行及时排除。”完成交接班时,王旭的值班日志上又增添了12条运行优化建议。
▲ 库布其大基地光伏二期电站 摄影:徐强
选址:沙海深处的开拓
库布其大基地光伏项目稳定运行,风电项目建设准备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4月下旬的一天清晨8点,库布其大基地新能源储能建设部员工王胜与两名同事驱车驶向124公里外的库布其大基地风电项目规划区。
近期团队的任务是进行风机点位微观选址复核,对481台风机选址进行优化——排查现场敏感因素、规避不良地质、控制机位与居住点的距离、规划集电线路与进场道路的走向……
700多平方公里的风电场址规划区,约相当于十万个标准足球场。但规划区可不像球场那样平整,这里沙丘与沟壑交织、季节性河道纵横,加之通讯与导航基本失效,为本就困难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干扰。
在王胜的背包内,激光测距仪、卷尺、记录本、饮水与干粮各占一隅,为一整天的工作做好了准备。从早八到晚八,团队成员按照分工各司其职,无人机寻找徒步线路、确认机位。中午饿了,就用面包垫肚子。这样的工作节奏他们已经坚持了20多天。
▲风机点位微观选址复核团队成员在沙海中跋涉,前往风机点位。(三峡能源供图)
“在全面排查中,我们针对70余个机位因不良地质、特高压输电线路安全距离和环保噪音控制要求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整。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可以减少70多个隐患。”王胜说。
找路,是让他们最为头疼的事情。“最怕遇到‘望山跑死马’的地形。”技术员牛浩远手机相册里的照片记录了这种困境——直线距离500米的目标机位,往往需要绕行沙丘沟壑,徒步一小时方能抵达。他们用沙海荒地中的日行三万步,校准规划图上的每一个风机坐标。
▲团队成员在荒漠中复核风机点位(三峡能源供图)
20多天时间里,团队遭遇过7次导航偏差、3次沙地陷车,却始终保持接近100%的校核精度。当最后一组测量数据和影像资料传回设计院时,全场区发电量和风机载荷数据被开始重新核算,风机点位也被同步开始优化。“大概率,我们现在走出来的路,未来将会建设成风机设备进场的道路。”牛浩远说。
从光伏场区的设备巡检,到中控室的彻夜值守,再到沙漠深处的点位复核,三峡人用脚步、用专注、用坚守,在库布其的沙海里书写着“风光”故事。正如李柏杨在大风天里说的那句话——“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设备,更是沙漠变‘风光’的希望。”
本文作者:徐强 马冠朴
来源:中国三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