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阳光。可就在最近,协和医院肾内科团队发布的一项临床观察指出:常晒太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身体会在数月内出现5项显著变化,不仅与疾病进展有关,还可能影响长期预后。
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阳光。可就在最近,协和医院肾内科团队发布的一项临床观察指出:常晒太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身体会在数月内出现5项显著变化,不仅与疾病进展有关,还可能影响长期预后。
这项结论并非凭空猜测,而是基于连续追踪431例肾病患者超过18个月的随访数据,发现规律日照与肾功能、骨代谢、免疫参数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性。
第一个变化,体现在蛋白尿水平的下降。在临床门诊,我碰到过多位肾病综合征患者,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剂两三个月后疗效不显著,反倒在户外康复训练期间,尿蛋白逐渐减少。
协和团队的研究中显示,每天接受20-30分钟日照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平均下降12%-25%,这与维生素D合成提升、肾小球滤过屏障稳定性增强密切相关。
第二个最常见的变化,是肌酐数值稳定甚至轻度下降。过去我们总认为肌酐升高不可逆,实则并非绝对。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激活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而这一过程对肾小管近端的重吸收功能和炎症反应调节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中,部分肾功能中度受损者在维生素D水平提升后,肌酐下降幅度维持在8%左右。
第三项变化往往被忽略,但其实影响深远——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缓解。这在慢性肾病第3-4期病人中尤为常见。
肾功能下降导致磷排泄减少,血钙下降,进而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形成恶性循环。而阳光促进的维生素D生成不仅可以改善钙磷代谢紊乱,更能通过抑制PTH转录活性,降低骨周围钙流失的风险。
第四项变化则是贫血症状的改善。这听上去让很多患者都感到惊讶。其实肾性贫血并不只是红细胞生成素不足,慢性炎症状态和骨髓抑制同样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研究指出,长期维生素D缺乏与肾病患者慢性低度炎症状态高度相关。
晒太阳能提升巨噬细胞维生素D受体活性,抑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表达,为红细胞生成提供更有利的内环境。
第五项身体变化,关系到长期生存率——免疫系统活性增强,感染风险下降。慢性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尤其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中更为突出。
协和医院在研究中发现,维生素D水平>30ng/ml的患者,肺部感染、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接近40%。这是因为维生素D可以促进抗菌肽cathelicidin的合成,从而增强上皮屏障防御功能。
从机制上来看,阳光带来的核心变量就是维生素D。但这个维生素并不是简单的营养素,而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参与近200种基因的表达调控。
肾病患者本身肾小管功能受损,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能力下降,更容易陷入缺乏状态。很多人即便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体内实际水平依然偏低,正是因为合成链条中缺乏阳光这一关键环节。
2019年《中国慢性肾病患者维生素D与预后关系研究》显示,维生素D不足患者的肾功能年下降速率约为2倍于正常水平。
这意味着阳光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影响肾病进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更令人警醒的是,缺乏阳光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主动脉钙化指数普遍偏高,死亡率也更高。
癌症风险也是日照时间的一项隐性关联。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肾细胞癌和膀胱癌。2021年《中华肾脏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指出,长期维生素D缺乏者肾脏肿瘤发生率高出正常人群1.8倍左右。
研究团队推测,这与维生素D对细胞凋亡、增殖调控失衡有关。尤其在免疫抑制状态下,缺乏阳光更容易成为肿瘤发生的“土壤”。
门诊中曾有一位52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常年居家办公,鲜少户外活动。初诊时肌酐已高达320,尿蛋白3+,面对治疗方案显得非常焦虑。
我建议其每天中午进行15-20分钟户外散步,穿短袖、不戴帽遮阳,持续3个月后复查,24小时尿蛋白从4.2g降至2.6g,肌酐维持在310左右,病情稳定下来。影像检查显示其主动脉钙化程度也有所缓解。
阳光虽好,也需科学掌握。日照时间应控制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免强紫外线灼伤皮肤。建议每次日照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尤其对于皮肤色素较深者,日照时间可适当延长。面部、前臂、小腿等部位应尽量暴露,不使用防晒霜覆盖。若合并光敏性疾病或接受某些光敏药物治疗者,应遵医嘱调整日照方式。
对于维生素D水平持续偏低者,血浆25-羟维生素D值低于20ng/ml,建议在日照基础上补充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高钙血症等副作用。对于透析患者,还需定期监测钙磷PTH水平,个体化调整补充剂量。
值得强调的是,阳光并非特效药,更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暴晒。肾病合并红斑狼疮、皮肤病变、肾移植术后者需特别谨慎。但对于大量慢性肾病群体,尤其是病情稳定期的CKD2-4期患者,适度日照已被写入多项国外慢病管理指南中,成为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策略。
我常对患者说,阳光是免费的药,是大自然的处方。它不会写在药盒上,也不会在化验单上标注,但它确确实实参与着你的肾脏修复过程。
我们在治疗中追求的不只是延缓透析的脚步,更是在有限的病程中,争取更多的生活质量。而阳光,可能正是你忽略已久的助力。
回望这些年临床中的点点滴滴,我越来越明白:医学不只是实验室的数字游戏,更是一种生活秩序的重建。阳光、空气、水、运动,这些被我们认为“普通”的元素,才是真正支撑慢病患者长期稳定的底层力量。
肾病,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你不需要一次性翻过高山,但你需要每天迈出缓慢、坚定的一步。而那束晒在你皮肤上的光,也许就藏着你身体里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林建华,张新兰.中国慢性肾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进展关系[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9,35(4):243-247.
[2]王海波,刘志勇.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7):530-534.
[3]赵建平,陈晓光.慢性肾病患者骨代谢紊乱与维生素D缺乏的临床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9):754-758.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